瑞銀被迫救瑞信,「泰坦尼克」撞裂瑞士「避風港」 | 全球Insight

全球企業動態 發佈 2024-03-02T09:33:23.577616+00:00

儘管當時船員們都在告訴乘客輪船很安全,但瑞士銀行的這兩位高層在甲板上還是警覺地發現了船長恐慌的表情,意識到情況很嚴重,隨後及時登上了救生艇撤離。

1912年4月10日,號稱「永不沉沒」的全球最大、最豪華客輪「鐵達尼號」從英國南安普敦港出發,啟程駛往美國紐約。

瑞士銀行公司(Swiss Bank Corporation)當時剛剛收購了在美國紐約的一個業務。公司的兩位高層——時任董事會主席的Alphons Simonius-Blumer和後來擔任董事會主席的Max Staehelin——正乘坐「鐵達尼號」前往紐約的新公司。

4天後的4月14日,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這艘在漆黑冰冷的大西洋上極速航行的巨輪,不幸與冰山相撞。

儘管當時船員們都在告訴乘客輪船很安全,但瑞士銀行的這兩位高層在甲板上還是警覺地發現了船長恐慌的表情,意識到情況很嚴重,隨後及時登上了救生艇撤離。經過在海上幾個小時的划行和漂泊,被聞訊趕來的"卡帕西亞號"發現並援救。但他們並不知道,此時的「鐵達尼號」已經斷裂成兩截,並永遠沉入了大西洋底。

Max Staehelin後來在筆記中寫道:「沒有人真的相信『鐵達尼號』會沉沒,即使它在撞上冰山後向一邊傾斜。它被認為是永不沉沒的。」

此後,110多年過去

2023年3月19日,在瑞士政府的授意和支持下,瑞銀集團(UBS Group)同意以30億瑞士法郎的價格收購瑞信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挽救瑞信這艘即將沉沒的銀行業「鐵達尼號」。

「一個有167年歷史的金融機構消亡,標誌著全球銀行業正處於一個動盪的新時代。」英國著名財經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論道。

瑞信:現代瑞士起飛的象徵

19世紀中葉,瑞士的基礎設施還非常簡陋,特別是鐵路,遠遠落後於歐洲周邊的英國、德國和法國。於是,為了推動瑞士鐵路建設的需要,瑞士信貸的前身誕生了。

1856年7月,瑞士著名的政治家和商界領袖阿爾弗雷德·埃舍爾(Alfred Escher)創立了一家名為Schweizerische Kreditanstalt的金融機構(簡稱SKA),目的是為了鐵路建設提供資金。由於埃舍爾對現代瑞士的形成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瑞士的奠基人。

很多年後,SKA逐漸發展成為一家具有廣泛國際業務的銀行集團。

1982年,CS Holding成立,並於1989年成為SKA Group的母公司。1988年,CS Holding收購了美國第一波士頓(First Boston)的44.5%的股份,成立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 First Boston)。1990年,CS Holding取得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多數股權。集團隨後在1990年收購了瑞士私人銀行Bank Leu,又於1993年收購了瑞士第四大銀行瑞士人民銀行(Swiss Volksbank)。

1997年,CS Holding更名為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並於1997年1月1日起正式運營。2006年,在集團誕生150周年之際,瑞信集團推出了全新的LOGO,這也象徵銀行轉型成為業務遍全球的綜合金融服務公司。

瑞銀:全球最大財富管理機構

瑞銀集團的前身,是兩家總部分別位於瑞士巴塞爾和蘇黎世的銀行巨頭。

1862年,溫特圖爾銀行(Bank in Winterthur)成立。1863年,托根貝格銀行(Toggenburger Bank)成立。1912年,兩家銀行合併為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

1872年,Basler Bankverein成立。1896年,Basler Bankverein與Zurcher Bankverein合併,一年後又與Basler Depositen-Bank合併成立Swiss Bank Corporation(簡稱SBC)。

在「鐵達尼號」沉船事故中倖存的兩位SBC銀行高層:Alphons Simonius-Blumer和Max Staehelin

1998年,總部位於巴塞爾的SBC與總部位於蘇黎世的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合併為瑞銀集團(UBS Group)。

瑞銀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私人銀行。該集團是全球最大,也是唯一真正的全球性財富管理機構。

根據瑞銀集團官網介紹,集團的財富管理業務為世界各地的富有家庭和個人提供全面諮詢、解決方案和服務。集團的資產管理業務為包括個人、第三方中介機構和機構投資者等各類型客戶提供橫跨主要傳統和另類資產類別的投資服務。集團的投資銀行為企業、機構及財富管理的客戶提供專家建議、創新解決方案,頂尖的執行能力和全面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途徑。

瑞銀在2008年曾尋求瑞士政府救助,以彌補有毒證券的損失,但後來浴火重生的瑞銀成為歐洲最穩定、最賺錢的銀行之一,而瑞信則在各種醜聞和財務損失中步履蹣跚。

瑞信早已風雨飄搖

瑞信集團是全球銀行業監管機構認定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經歷過衝擊的眾多大型銀行都在強化自身風險管控,而安然度過危機的瑞信則加碼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風險敞口也隨之擴大。

在最近的這些年中,瑞信受到一系列醜聞困擾,包括家族辦公室Archegos爆倉、Greensill破產、泄密事件等,令該行名聲受損,並拖累業績,股價持續下跌,瑞信的CEO、董事長等高層也先後黯然離職。

在經歷多個季度的虧損後,瑞信發布戰略計劃。將把其證券化產品集團的大部分業務出售給由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牽頭的投資者集團,並打算通過發行新股籌集不超過40億瑞士法郎,以及到2025年底將裁員9000人等。

隨著投資者和客戶對瑞信的信任度顯著下滑,客戶資金持續出逃,僅2022年四季度客戶流出額已超過1100億瑞士法郎。

2022年底,沙特國家銀行(Saudi National Bank)買入瑞信9.9%的股份,成為其的最大股東。瑞信還正在計劃實施一項複雜的轉型計劃,將剝離其最強大的投行業務,並專注於關鍵的財富管理部門。

「最後一根稻草」

瑞信的許多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個事實:該行每年面臨數以十億瑞士法郎的虧損。為了堵住這個漏洞,要麼需要找到辦法來繼續籌集資金,要麼需要縮減自身規模。2022年,瑞信曾試圖為一項使其剝離投行業務的計劃爭取時間。但隨著美國銀行業信任危機蔓延,時間不夠了。

3月13日,瑞信突然宣布,在2022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了「重大缺陷」。並表示,在這兩年裡,「集團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並不有效」。

好巧不巧的是,美國的銀行系統已經開始不斷「暴雷」。在經歷了包括融資失敗以及科技初創企業紛紛撤走資金等一系列事件的動盪一周之後,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成為美國十多年來規模最大的倒閉銀行。儘管矽谷銀行是一家規模相對中等的銀行,但它喚醒了投資者和儲戶對其他機構潛在風險的擔憂。瑞信的危機也成為是矽谷銀行倒閉的最新後果。

3月15日,瑞信的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表示,排除繼續投資瑞信的可能性。這也成為壓垮瑞信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天,瑞士股市開盤後不久,瑞信股價下跌至2瑞郎,最低跌至1.557瑞郎,較開盤價格下跌30.49%。最終收盤價格為1.697瑞郎,這已經是該股連續三天下跌。

隨著瑞信股價連創新低,瑞信遭遇大出血般的提款,每天存款流失高達100億瑞士法郎。瑞士的外交官們緊張不安地相互詢問,是否應該將存款從瑞信轉移出去。法興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多家歐洲大型銀行開始限制開展與瑞信相關的新交易。

救贖

儘管瑞士央行3月16日同意向瑞信提供500億瑞士法郎的貸款以增強其流動性,但市場對瑞信的信心仍然不足。這時,瑞士政府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瑞銀來收購瑞信,儘管兩家銀行都不情願。

瑞士政府部門面臨著在當地時間19日晚,也就是在20日亞洲股市開盤前達成協議的壓力。他們必須謹慎行事,需要讓兩家銀行的董事會同意這筆交易,並避免另一種可能的選項,即監管機構主導下的瑞信破產。若瑞信破產,對金融體系來說可能是一個更漫長和痛苦的過程。

瑞信不僅僅是一家瑞士公司。它是瑞士身份的一部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瑞士政府曾誓言不再動用公共資金來拯救一家銀行,然而現在,為了促成這樁交易,瑞士政府匆忙動用了緊急狀態法。

終於,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集團(UBS Group)於當地時間3月19日宣布收購陷入危機的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總對價30億瑞士法郎。瑞士政府、央行及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對此表示支持,瑞士央行將提供10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支持。同時,瑞士政府為瑞銀接管的資產的潛在損失提供90億瑞郎的擔保。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表示,價值約160億瑞郎的瑞信債券將被完全減記,以確保私人投資者幫助分擔損失。

鑑於全球銀行體系信心下滑帶來的危險後果,瑞士監管機構推動達成了這項多年來最大的一筆銀行業交易。這筆由瑞士政府在幾天時間裡匆忙促成的交易,也標誌著瑞信這家擁有167年歷史,曾是瑞士驕傲象徵的金融機構令人震驚地倒下。瑞銀收購瑞信,也成為迄今為止為遏制一周內席捲全球的金融恐慌而出現的「最戲劇性一幕」。

「巨擎」還是「怪物」

瑞信的崩塌讓投資者自2008年以來首次得以目睹一家大型跨國銀行出現危機會引發怎樣的混亂局面。這筆交易涉及瑞士金融業兩大支柱,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跨國銀行之間達成的首宗巨型合併交易。

該交易將在瑞士國內締造出一個銀行巨擘,以及一個跨國財富管理巨頭。瑞銀和瑞信都為超級富豪提供服務。併購瑞信後,瑞銀管理下的投資資產將達到5萬億美元左右,超過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等經營財富管理業務的美國同類銀行,在投資方面與貝萊德(BlackRock)和領航先鋒集團(The Vanguard Group)這兩大資管巨頭並駕齊驅。瑞銀將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獲得夢寐以求的財富管理客戶。

為達成合併,瑞士政府承諾提供高達1090億瑞士法郎的資金,瑞士央行還提供了1000億瑞士法郎的擔保。加上此前瑞士央行向瑞信提供的500億瑞士法郎貸款,瑞士政府已承諾近2600億瑞郎救瑞信,相當於瑞士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瑞銀和瑞士信貸的員工在瑞士共有超過35000名員工,加起來幾乎占了瑞士銀行業總從業人數的一半。瑞銀對瑞信的紓困,預計將導致數萬人被裁員。瑞士金融業已經準備好迎接這宗有爭議的收購帶來的沉重打擊。瑞信的國內業務和投資銀行預計將首當其衝受到裁員衝擊。

瑞士媒體評論說,儘管瑞士現在已經擺脫了一家殭屍銀行,但它醒來時會看到一家巨型銀行「怪物」。

「政府將不得不對選民解釋,為什麼他們將公民的錢、納稅人的錢置於風險之中,以救助一家主要為超級富豪服務的銀行,它的投資銀行做了一些非常不尋常的事情,相對於街上的人得到的報酬,他們支付著瘋狂的薪酬,」一位前全球銀行執行長表示。

瑞士不再是全球財富「避風港」?

瑞士經過幾個世紀打造的經濟模式和國家形象,是建立在保護世界財富的基礎之上。

瑞士一直將自己視為歐洲的一個特殊存在:中立的調解人和理智治理的民主國家,瑞士的銀行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全球富人提供了一個避風港。瑞士銀行系統的規模是該國GDP的五倍,瑞銀和瑞信的資產負債表總計相當於瑞士經濟規模的兩倍。相對於瑞士經濟體量和870萬人口而言,該國的金融業規模在全球居前,因此該國大銀行的命運是瑞士政府極為關切的問題。對瑞士來說,這幾乎事關存亡。

瑞士擁有兩家世界級銀行,這被認為是維持瑞士在全球市場上地位的保險栓。在被迫聯姻後,這兩家世界級銀行變成了一家,瑞士普通民眾也大為震驚,他們對瑞士經濟和政治模式的信心被動搖。

瑞信與瑞銀的緊急合併,約160億瑞士法郎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將被全部減記,使瑞信風險最高的債券價值化為烏有,這顛覆了傳統的金融業償付優先順序。雖然在歐洲和英國的銀行業中此類債券被視為壓力時期的緩衝資本,也曾有過價值大量減記的歷史。但目前為止,只有瑞信一家將其價值完全消滅,甚至沒有轉換為股權的選擇。這也凸顯出瑞士政府在這次收購案中,對債券持有人優先於股東這條一般原則的背離。

幾十年來,瑞士在債券和股票市場上苦心打造的避風港形象,幾乎被毀於一旦,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在領略政府凌駕一切的痛苦真相後,對瑞士的金融秩序產生懷疑。瑞士政府主導的瑞銀收購瑞信案,既不再遵守競爭法,也不再尊重合併中的股東權利。瑞士曾經通過審慎的財務管理、健全的監管監督,及在投資上保守穩健策略建立起來的良好信譽,已經一去不復返。

美國駐瑞士大使表示,瑞士正面臨著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被瑞信危機所傷的外國投資者正在重新考慮他們的投資意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