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縣博物館館藏張大千真跡?源流考證來了——

微內江 發佈 2024-03-02T13:09:05.374404+00:00

張大千是我國當代畫壇最具影響力的國畫大師之一 ,1899年生於四川內江,原名張正權,後改名張爰,別號大千居士。

張大千是我國當代畫壇最具影響力的國畫大師之一 ,1899年生於四川內江,原名張正權,後改名張爰,別號大千居士。




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兄姊的薰陶,愛好書畫。1920年,他從日本學習印染回國,在上海任教時,拜名師曾熙(龍髯)、李瑞清學詩文和書畫,最初潛心仿製古畫,臨石濤、八大山人、青藤、白陽以及唐宋元明諸家,1932年曾在北平、南京舉辦畫展,其藝術風格從「師法古人」到「師法自然」,後來又遠涉敦煌臨壁畫兩年半,練就了一手功力深厚的筆墨技法,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首創「破墨潑彩」技法,闖進了「以心為師」的自由王國,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內江市資中縣博物館珍藏有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現存國內尺幅最大的書法中堂、早期荷花圖及篆書對聯3件,分述如下——


▲《1948年張大千行書中堂》


一是《1948年張大千行書中堂》。此幅作品書於1948年,長3.67米、寬0.75米,是現存國內尺幅最大的一件書法作品。內容是《自題五言律詩》:「菱花鏡水秋,容與木蘭舟。細草生溪綠,叢筠覆屋幽。江鄉自沮洳,岸柳尚輕柔。應共西風發,夕陽歸興遒」。後題款:「題畫小詩,仰范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


▲《張大千早期荷花圖》


二是《張大千早期荷花圖》。大千先生早期的《荷花圖》是他去敦煌之前應好友公孫長子之請所繪,確切時間待考。畫為橫幅,縱39厘米、橫194厘米,畫上荷花屬勾花大點葉,用筆生動,構圖別致,從此畫中可看出大千先生以後自創「破墨潑彩」技法的最初形態,屬難得的早期作品。畫左邊銘記「留得殘荷聽雨聲。公孫長子屬畫,弟爰」。十年後,公孫長子在左邊加題「此幅十年前大千為余作者,范章老弟愛之即以贈之,公孫長子識」,畫上朱印兩枚「大千大利」「古皇」加印一枚朱印「公孫長子」。


▲《1919年張大千篆書對聯》


三是《1919年張大千篆書對聯》。這件對聯書贈資中金石愛好者鍾再春。篆體,兩側兼行、草、隸、篆等多種書體,是大千1919年所作。此幅長219.3厘米、寬53.8厘米,聯語:踵義皇而齊泰,體虛靜以儲神。上聯題:「運篆筆入隸邕容靜穆自不可及近代學者虛尚面貌又安所得中郎遺意哉」;下聯題:「再邨哥(紙)索書為題十二字請政,歲己未秋九月重陽前夕夢盦弟季媛並跋」,印一枚:「大夢題詩學書讀畫章」。


《1948年張大千行書中堂》《張大千早期荷花圖》兩幅作品中提到的「范章」姓李,是資中縣原歸德區甘露鎮人,曾任川軍師長,生平愛好書畫,喜歡收藏,喜與書畫家交好。1948年時他正寓居成都,中堂是張大千先生到成都時應他之請而作。本件藏品曾在北京舉辦的「張大千書畫展覽」活動中參展,是公認的珍品。據資中縣博物館原館長楊祖塏回憶證實,大千筆下的「范章」,確是李范章,其侄兒李鳳梧與楊祖塏有交誼。


《張大千早期荷花圖》,其畫作從題款可看出原屬公孫長子,公孫長子應范章之請贈之,並題記為證。畫作中提到的公孫長子名余鈞(?-1941),字佩書,別號公孫長子,四川內江人,民國初年參加舊民主革命活動,工書法,龍門二十品功力尤深,善雙鉤,無論真、草、篆、隸無不酷肖,與張大千及張大千之兄張善子交情甚好。晚寓成都羊市巷,三十而卒。


20世紀50年代初思想改造運動中,在資中球溪中學任教的李范章之侄李鳳梧,擔心受到牽連,便將此兩件作品及張善子「虎」畫共三件作品上交縣裡,轉資中縣文化館收藏。1982年,這些作品被省、市文物專家鑑定組分別確認為館藏一級和三級文物。


20世紀「文革」初期,資中縣的「紅衛兵」在資中天主教堂搞展覽,批判「走資派」,資中縣文化館美工被安排布置展覽,美工們發現「紅衛兵」在查抄的古字畫上打「ⅩⅩ」,便讓「紅衛兵」把古字畫放在一邊,批判展覽結束後,美工楊祖塏、孫文光與「紅衛兵」商量,把古字畫交縣文化館保存,後移交縣博物館,《1919年張大千篆書對聯》藏品得以倖存,1990年被省、市文物鑑定組鑑定為館藏二級文物。


《1948年張大千行書中堂》內容是一幅題畫小詩,從詩中不難看出畫中有「山、水、小舟、綠草、回灣、少女、野花、楊柳、樹林、茅草屋、路人、夕陽」等,並且從靜到動,由遠至近,描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畫景象。為弄清題詩涉及這幅畫是否存於世上,筆者曾於2005年2月26日提筆致信張大千的四兒子張心智先生諮詢求證。


張心智,大千先生第四子,擅畫人物、山水,1941年隨父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歷任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美術幹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等職。作品有《張大千敦煌行》,文章有《臨撫敦煌壁畫》等。


2005年3月14日上午10時許,辦公室小何讓我接電話,說一位老先生找我。電話中,鄉音不改的張心智老先生用四川話說:「小王,你的來信我收到了,在你們博物館還保存有我父親的作品,真不容易……」張老說道,他父親單獨寫一幅字,又單獨為這幅字畫一幅畫,從沒有這個習慣。題畫小詩中描繪的景象,不存在有這幅畫作,在此深表遺憾,這幅題畫小詩如有後生把它描繪出來那就更完美了。


20世紀50年代初,這一批字畫由李范章的侄兒交給國家,但因管理人員對此作品認識不深,就一直壓在箱底。1982年,張愛萍將軍到資中視察遊覽,對這幅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指示要精心保護,後經四川省博物館出資,由專家重新裝裱。此作經專家鑑定,確認為國家館藏一級文物,成為資中縣博物館鎮館之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