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名!東大學子再次斬獲佳績!

東南大學 發佈 2024-03-02T16:24:41.010162+00:00

此次競賽共有541人參加,收到了來自全國70所院校的186個方案,經過初評、複評、終評三個階段激烈的角逐,共評出一等獎 1 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7名,入圍獎20名。

曉東

曉南曉南,你還記得之前在「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上SEUer們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作品嗎?《2金2銅!東大學子在這一賽事中斬獲佳績!》

當然記得了,當時可是被狠狠驚艷到了呢!

曉南

曉東

最近又有SEUer的設計在大賽中獲獎了哦,這次他們著眼於木構技藝,用低碳手段實現城市更新!

哇,這也太酷了,快一起去看看吧!

曉南

近日,「有機更新,低碳木構 | 2022年第二屆綠色建築競賽」 頒獎典禮在成都舉行。此次競賽共有541人參加,收到了來自全國70所院校的186個方案,經過初評、複評、終評三個階段激烈的角逐,共評出一等獎 1 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7名,入圍獎20名。其中,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學生作品《Y HOUSE——讓庭院隨自然呼吸的木構探索》榮獲一等獎,《生鮮劇場·城市展廊——豆菜橋菜市場改造策略》作品榮獲入圍獎

本屆競賽以「有機更新、低碳木構——基於低碳材料的城市更新本土設計策略」為主題,強調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緊扣中國本土城市更新這一時代背景,通過對木材等低碳材料的發掘和利用,在創造適宜的行為活動場所的同時,精密調控全生命期碳排放,從而達成良好的建築設計與低碳節能的雙重目標

獲獎作品展示

Y HOUSE

——讓庭院隨自然呼吸的木構探索

採用「低技、低干預、低成本、高能效」的綠色技術,保護歷史建築的文化價值,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學生團隊

韋海璐|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技術與科學研究所,研究生一年級

羅璘曦|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智能設計與先進建造方向,研究生一年級

沈 瀟 |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智能設計與先進建造方向,研究生一年級

角元昊|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技術與科學研究所,研究生一年級

吳紀源|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本科四年級,已推免至建築學院

指導老師

沈宇馳|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助理研究員,至善博士後

王 偉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設計背景

南京市秦淮區馬道街161號處於南京歷史街區中。場地原建築經歷多次拆建加建,現僅保留三進院落,屋頂已損壞但木結構保存較好。總建築面積為1400平方米,共有30戶71人居住,大多為中老年夫妻或一家三口,有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建築存在「居市之困」(活動空間缺乏)、「逼仄之苦」(人均居住面積遠低於南京住房標準)、「一隅之衰」(建築破壞嚴重及建築內部舒適度較差)的問題。

設計創新點

1) 將原建築內改建加建部分拆除,保留了建築原結構和場地內原有三棵樹; 通過重新劃分空間並增設老虎窗,改善居住環境; 東側新建建築為居民提供閱覽、休憩空間,採用CLT木結構重新詮釋木結構建築,保留歷史建築特色;原建築與新建建築庭院均設Y型柱形成優質庭院公共活動空間,呈現歷史風貌的和諧統一。

2) 對空調外機進行處理,引導排風。Y型庭院充分配合空調外機,冬季形成陽光溫室,夏季形成拔風效應,改善庭院風環境; 採用冷屋頂反射太陽輻射,減少建築得熱,相比傳統屋頂,可節約高達40%的能耗,延長屋頂使用壽命,減少維護成本,並採用雙層屋頂促進室內採光通風,防止水滲入建築物內部; 在新建建築部分安裝太陽能儲電設備,使新建築成為舊建築的「充電寶」,實現建築零能耗設計。

生鮮劇場·城市展廊

——豆菜橋菜市場改造策略

基於模塊化木構的基礎策略將豆菜橋菜市場拓展成為一個城市公共展廊,挖掘菜市場的買賣交易中儀式感,發現其公共空間中的潛力,讓普通的生活亦可在「舞台」上被展出。

學生團隊

陳兆倫|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本科三年級

劉佳蕾|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三年級

劉雯琪|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三年級

馬怡寧|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本科三年級

張添仁|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本科三年級

指導老師

陳曉揚|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設計背景

豆菜橋菜市場地處南京城市中心,新街口區域,是城市由鬧轉靜、由商辦功能轉文教居住功能的轉折點。對於這座城市來說這個轉折點的現狀過於「普通」,缺乏一種可喚起城市記憶的城市意向,因此在設計中,團隊試圖在這個特殊的轉折點處挖掘菜市場這一城市要素被塑造的可能性。

設計創新點

1)以木構與綠色建築設計出發,對應買與賣的行為,兩種不同的空間被塑造與並置:賣方空間淨空較高,木構的十字雙柱起到空間限定的作用,圍合出一個正方形售賣區,配合頂部灑下的光線,形成戲劇舞台般的展示效果;買方空間環繞在周圍,淨高降至3.5米,轉變為一個較為親人的尺度。

2)將核心構建為兩種十字拱形木柱,完成不同的空間需求,以柱型的變化來適應建築的通風採光需求,做到雨水回流利用。

3)建築同時使用多種被動式設計,保留建築原有的部分混凝土牆體作為蓄熱體,也對建築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問題進行計算,以低碳作為建築設計的指導。

全過程 全周期 全要素 全手段

有機更新,低碳木構

SEUer將不斷用設計與科技

支撐「雙碳」目標早日實現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來源|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責編|洪蕾

綠色建築,低碳高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