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飄飛在古詩詞裡的風箏

七一客戶端 發佈 2024-03-02T17:52:29.601886+00:00

進入三月,東風漸暖,百花漸開,萬物復甦,春天的氣息早已撲面而來,又到了放風箏的美好時節。我國是風箏的故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風箏,北方叫「鳶」,南方則稱「鷂」,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工藝之一。

進入三月,東風漸暖,百花漸開,萬物復甦,春天的氣息早已撲面而來,又到了放風箏的美好時節。我國是風箏的故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風箏,北方叫「鳶」,南方則稱「鷂」,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工藝之一。「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關於風箏的古詩詞,放風箏現已成為一項老少皆宜的體育娛樂活動。它既牽動著我們的視線,也維繫著我們對美好快樂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發芽的楊柳、吐蕾的山桃和天上的風箏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祥和。其實,在古詩詞裡,美麗、飄逸的風箏,也讓人們在春天裡無限仰望滿是風箏的藍色天空……

唐·高駢《風箏》:「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夜幕四合,萬籟俱寂,忽聞風箏弦音響起,於碧空中悠悠飄揚。傾聽風箏哨聲恍惚好像成了斷續的曲調,勉強能一聽了,但是風箏偏不如人意,又跟隨著時緩時急的晚風變幻了曲調。

宋·陸游《觀村童戲溪上》:「雨余溪水掠堤平,閒看村童謝晚晴。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兒童騎著竹馬牽著風箏在地面上奔跑,只顧仰臉看「紙鳶」,不料卻晃悠悠連人帶「馬」衝進了爛泥塘里。孩子天真可愛、歡樂自在的神態躍然詩中。

明·徐渭《題風箏畫詩》:「我亦曾經放鷂嬉,今來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遊春馬,閒看兒童斷線時。」這首詩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讓我們看到春天裡,老幼爭放風箏的情景。《續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放風箏這種活動,讓人們呼吸到了早春的新鮮空氣,鍛鍊身體。放風箏中得到樂趣的,不僅僅是兒童,還有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清·吳好山《笨拙俚言》:「微和澹澹錦宮城,柳色青青天氣晴。三較場中寬敞好,兒童逐隊鬥風箏。」趁東風,放引線,放飛著美好的心情!遠近高低、顏色艷麗、造型優美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下,草色泛碧,楊柳如煙,花事漸濃,隨處可見手牽著風箏引線,或奔跑、或漫步、或時而仰望藍天無憂無慮的孩童。

這些古詩詞充分展示了春季放風箏的場景及風箏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實,我國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快速發展,民間已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武林舊事》記載:「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古箏那樣的聲音。據明代陳沂的《詢芻錄》云:「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於是就有了「風箏」的叫法。

在古代,風箏還曾被廣泛地應用於生活、科學研究和軍事。而現在,隨著風箏的文化日盛,風箏也成為人們收藏的文化產品,更多的風箏被館藏起來,僅供人們參觀。

(作者系甘肅省張掖市作家協會會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