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讀哈佛、弟弟被6大藤校爭搶!餐館打工的華裔父母的育兒法

insight視界 發佈 2024-03-03T03:44:38.034621+00:00

要知道,常春藤名校總共也就8家,其中就有6家都向張嘉華拋出橄欖枝。或許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理所應當地想,他們家肯定很有錢吧,不然怎麼可能教出如此優秀的兩個孩子呢?

2009年,一則新聞刷屏全網——

「遼寧丹東女孩張宏傑被美國四大藤校爭相錄取」

13年後,張宏傑的弟弟張嘉華更是直接引爆了網絡——

「華裔少年被6所常春藤名校錄取」

要知道,常春藤名校總共也就8家,其中就有6家都向張嘉華拋出橄欖枝。

或許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理所應當地想,他們家肯定很有錢吧,不然怎麼可能教出如此優秀的兩個孩子呢?

恰恰相反,媒體用「貧寒」來形容張家的經濟狀況

父親張志宏因為不愛讀書僅拿到高中文憑,靠在餐廳打工為生,而母親沙樹傑則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選擇了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一個如此普通的家庭接連培養出兩名如此優秀的孩子,而且還是在沒有報任何補習班,沒有砸錢讀私立牛校的情況下?

近10年前張嘉華在哈佛校園出席姐姐的畢業典禮

1996年,在丹鐵大廈當高級廚師的張志宏做了一個足以改變自己人生的決定——去美國

張志宏從小就不愛讀書,讀完高中便草草了事,但工作後他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美國之後。

受語言不通的限制,張志宏在美國只能在餐廳打工,生活經常捉襟見肘。但他始終心存著一個信念:將家人接過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年後,張志宏如願拿到了美國綠卡,喝著鴨綠江水長大的丹東女兒張宏傑,也跟隨著母親沙樹傑來到了美國。

左起依次是:母親沙樹傑、弟弟張嘉華、父親張志宏

那一年,張宏傑才剛滿10歲,一句英語都不會說。

通過兩年的自學,張宏傑就完全掌握英文。與此同時,母語中文也荒廢不得,因此張宏傑也從來沒有鬆懈過對中文的學習,除此之外,張宏傑的西班牙語成績也是高中時的全校第一,甚至比擅說西班牙語的拉美裔學生還厲害。

「女兒的學習能力,都得益於中國的基礎教育」張志宏這樣說道。

張宏傑的學習之路,沒有捷徑。

她曾在八年級寫過一篇談如何利用時間的作文,文里寫道:「一個人只有求學的12年來準備真正的生活,在這短短的12年裡,一個人必須要用他的時間去學足夠多的知識。」文末,她還引用名言說——

「我是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學習的。」

張宏傑出版的書《哈佛主義》

自七年級開始到十二年級,張宏傑在校考核成績全部都是A或A+,2008年,這位丹東女孩參加了升學聯考,SAT的考核成績為2370分(滿分為2400分),要知道當時像哈佛等超一流名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為2200分。

好成績確實是個好的開始,可時運不濟的是,那年哈佛大學的申請人數創史上最高,直逼30000人,造成錄取率一路降至7%,而且有高達3700名申請人是來自全美各高中的第一名

按理說,申請的美國大學數量越多,被錄取的概率就越高,換言之,SAT 2370分的張宏傑只要申請更多的大學,或者是保守點申請非藤校,幾乎是可以躺進的。

但張宏傑卻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沒有廣撒網,只報考了4所最頂級的的學校——

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普林斯頓

最後,這4所世界上最難進的大學全部都向張宏傑拋來了橄欖枝,且全部都願意為她提供全額獎學金

在張宏傑「連中四元」後,從維吉尼亞當地報紙到耶魯大學的日報都在追著問:你成功的秘訣在哪裡?

在校成績GPA與入學考試SAT雙雙近滿分的張宏傑,不願意公開分數。她不希望誤導人們,「畢竟人生不只是追求分數的」

「學習不能只追求分數,追求的是真正學懂、投入和喜歡。」這也是父親張志宏常對孩子們說的一句話。

張志宏還說,「要因材施教,多鼓勵,少打壓、譏諷。」

張宏傑被4所名校爭相錄取時,弟弟張嘉華剛上小學,媒體的報導鋪天蓋地,而弟弟則被壓在姐姐的光環下透不過氣。

但是父母卻經常對張嘉華說:「不管學習好不好,你都是我們最棒的兒子,不用跟姐姐或任何人比。」

也正是這種無條件的支持和不攀比的鼓勵,讓張嘉華並沒有將對姐姐的情緒轉化為嫉妒,反而將上了哈佛的張宏傑視為自己努力的目標。

童年的張嘉華與小朋友一起踢球

在這個普通家庭里成長出來的張嘉華最後SAT考了1580分(滿分1600分),斬獲了8所藤校中的6個offer,分別是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布朗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

還有西北大學、阿默斯特學院和維吉尼亞大學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按照大多數人的慣性思維,能培養出兩個名校生的家庭,私底下一定沒少花功夫補課,各種雞娃給孩子報興趣班。

這種猜測只對了一半。

張志宏從來沒有給孩子提供過昂貴的補習和輔導課程,貫穿他和妻子教育始終的,就是一路陪伴和鼓勵


張嘉華出生在美國,除了學習英語外,張志宏格外要求孩子一定要學習中文,「畢竟我們是中國人,讓兒子學習中文天經地義。」

但與姐姐強大的自驅力不同的是,張嘉華這個小男孩從小就頑皮活潑,讓他老老實實坐下來學習,並不容易。

父親張志宏忙起來,經常個把月都回不了家,沙樹傑自然就承擔起了教育和陪伴孩子的重任。

沙樹傑(右)從小就很注重孩子教育,在張嘉華學習過程中一路陪伴

為了讓孩子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沙樹傑下了不少功夫——玩樂學習、恩威並施、賞罰分明...一套下來兒子被哄得團團轉。但所有方法都可以總結成兩個字,「耐心」

「耐心」二字聽上去很簡單,但恰恰是很多家長所欠缺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張氏夫婦還有一個小心機。在張嘉華上學前班時,爸媽總會給他的小書包里裝上各種玩具,這樣兒子到了學校就會有朋友一塊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喜歡上他所處的環境,有了喜歡的環境,自然也會開始喜歡讀書、上學


環境這個詞,反覆在張志宏的育兒經里出現。

在他看來,一個好的環境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一個清淨的學習環境,則可以給孩子更集中的專注力

當初選擇攜全家去美國,包括選擇落腳靠近佛吉尼亞大學的小鎮夏洛蒂,都是看中了這裡很好的教育環境。

放眼全世界,中國人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都是數一數二的,他們可以為了孩子的學習砸重金搬進「學區房」,但常常忽視了對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

據張志宏的觀察,很多華裔家庭由於工作太忙,父母直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才開始管教孩子,「如果一開始無法幫助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律,等到走歪了再指指點點,結果可能就有所不同。」

除了讀書,張嘉華在課外活動表現也很活躍

大多數家長的管教方式除了希望孩子變成自己心中的理想狀態外,還會讓小孩參加各種補習班,不斷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

但跟陪伴比起來,補習班看上去確實是一個偷懶的行為

補習班或許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它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聽過很多家長提問題,實際上他們沒有抓住重點,他們是自己給孩子製造了問題,然後才試圖去解決問題

我們是採取相反的方式,正人先正己,首先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表率,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和培養他們自己的興趣。我們從來不打擊孩子,而是儘量給他們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我自己不是天才,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陪伴在孩子身邊,以身作則地影響孩子,幫孩子打好基礎的每一步,剩下的路靠孩子自己摸索和選擇,這或許就是張志宏和沙樹傑成功培養出一對藤校兒女的「教育秘籍」。

主頁君在上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不少牛人視頻的評論區里,一定會有這樣一類評論:

「TA這麼牛,一定是家裡有錢啦」「TA能成功,家裡背景肯定很硬,我等凡人看看就好」

真正拉開兩個人教育差距的,是兩個家庭經濟實力的懸殊嗎?

恐怕今天這個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經濟實力固然重要,但一定不是決定性因素。比錢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耐心、教育方式,甚至是家長的眼界

對於兒子的未來,張志宏說他的願望很樸實,前途或掙錢多少都不重要,他希望張嘉華在大學及往後的日子裡學習做人做事,「剩下的就是快樂健康,不要為了生活、家庭而煩惱就好」

ref:

世界日報:餐館工之子 錄取6常春藤盟校 姊姊13年前也被4名校爭搶

中國新聞網:得益中國基礎教育 「哈佛女孩」生在普通華人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