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似搭不上界的中國會成為克里米亞戰爭的最大受害者

混沌錄 發佈 2024-03-03T14:06:05.831461+00:00

沙俄一直將自己認作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認為恢復君士坦丁堡的榮光是自己的偉大任務,也因此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展開了長達241年的戰爭,而克里米亞戰爭是這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場戰爭,歐洲的主要大國大都參與到這場戰爭中。

克里米亞戰爭看似與遠在亞洲的中國沒有絲毫的關係,但戰爭最後被迫割地最多的卻是與這場戰爭絲毫沒有關係的中國。


沙俄一直將自己認作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認為恢復君士坦丁堡的榮光是自己的偉大任務,也因此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展開了長達241年的戰爭,而克里米亞戰爭是這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場戰爭,歐洲的主要大國大都參與到這場戰爭中。



克里米亞戰爭


從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一開始是俄羅斯處於優勢地位,直到英法聯軍的加入,俄羅斯節節敗退,最後不甘心的將利益拱手讓人。


從表面上來看,這場戰爭開始的原因來自於宗教問題,1850年,法國派人到土耳其進行交涉,要求土耳其承認法國擁有大部分耶路撒冷教堂的保護權,土耳其處於法國的武力威脅同意了法國的要求。


但法國的要求卻對俄羅斯形成了威脅,於是俄羅斯以《庫楚克-開納吉條約》要求土耳其承認俄羅斯對土耳其境內東正教的保護權。



但《庫楚克-開納吉條約》除了關於東正教的保護條款外,還涉及到了模糊的俄土邊界問題,兩國對此條約的解釋一直處於互不認可的狀態,雙方摩擦不斷增加。


然而實際上克里米亞戰爭的起源來自於法國,英俄奧普四國簽訂了《四國同盟條約》,組成了神聖同盟,身為歐洲主要大國,法國卻被孤立其外,而且處於被壓制狀態。


法國為了打破《四國同盟條約》加速俄羅斯和土耳其的矛盾,於是故意的向土耳其提出了耶路撒冷教堂的保護問題,這是法國為俄羅斯與土耳其交惡挖下的一個陷阱。


之後法國積極的加強與英國的外交,強調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又奧地利主權相威脅讓奧地利對於即將上演的戰爭只能處於旁觀狀態,在法國的各種推波助瀾下俄羅斯處於了孤立無援的地位。



1853年2月,俄羅斯派特使出使土耳其要求東正教的保護權問題,同時增加要求,讓土耳其從門的內哥羅撤兵,在英國的鼓勵下,土耳其堅決的拒絕了俄羅斯的獅子大開口。


由於歷史上俄羅斯對土耳其的戰爭中,大多以俄羅斯的勝利為結果,這一次俄羅斯認為如果出兵武力對抗勝算很大,於是直接出兵進駐了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個多瑙河公國,而這兩個公國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


於是這場戰爭的實質演變為對巴爾幹地區的爭奪。


克里米亞戰爭的第一戰是錫諾普海戰,這場戰爭還只有俄羅斯與土耳其兩國參戰,俄羅斯延續歷史獲得了勝利。



但是俄羅斯的勝利卻並不是英法國家想要看到的,因為這會導致英法在地中海地區的利益受損,於是英法聯軍加入戰爭。


1854年,英法艦隊進入黑海,俄羅斯在戰場中的勝敗地位翻轉。


英法軍備實力發達,此時的英國已經進入了蒸汽時代,戰爭中所駕駛的戰艦是新研發的蒸汽動力戰艦,動力更強,速度更快,在海戰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同時英法兩國的單兵武器也有了質的飛躍,士兵的槍枝已經從原來的滑膛槍發展為了米尼步槍,原本的滑膛槍有效射程只有150碼也就是不到1米的距離,然而米尼步槍的有效射程已經擴大延伸到了500碼,單兵的作戰能力大大增加。



在這個時代的炮兵,最大射程在1000碼到1500碼,輕型火炮只有600碼到800碼,米尼步槍的500碼有效射程使得炮兵的威力大大減弱,這樣強勁的物理裝備使得俄羅斯完全無法抵抗。


俄羅斯本以為《四國同盟條約》中神聖同盟剩下的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國會是自己的底牌,然而這兩個國家早已在私下裡結為防禦同盟,宣告了自己的中立立場。


在1854年6月,出於利益的貪婪,奧地利放棄自己的中立立場轉而出兵向俄羅斯宣戰,與土耳其的交換條件是在戰爭期間土耳其允許奧地利占領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


俄羅斯受到背叛然而卻無可奈何,此時的它面臨的是歐洲三大國加土耳其的四重打擊,七十萬兵力對上對面聯軍的一百多萬兵力,軍備實力也有很大差距,俄羅斯此時已經很難有勝算。



1854年7月,俄軍不堪打擊,從兩公國完全撤退,但俄羅斯不甘心失去1829年之後得到的所有利益,無法接受此時結束戰爭。


英法也不願意現在就結束戰爭,英國希望能徹底破壞掉俄羅斯在黑海的優勢,消滅俄羅斯黑海艦隊。


在英法土三軍的聯合下,最終俄羅斯黑海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被徹底擊敗,塞爾斯托波爾陷落。


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雙方在1854年斷斷續續的開始進行停戰談判。


儘管俄羅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也不願意接受英法土同盟國家提出的條件,但在1855年奧地利發出的最後通牒下,俄羅斯卻也無力拒絕。



在1856年巴黎和會召開,四個國家在這裡進行戰後的條約協定,俄羅斯除了向土耳其割地外,還不得不同意在黑河沿岸建立兵工廠、建立軍隊和擁有海軍基地,也不能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


同時這場戰爭俄羅斯最開始的目的也沒有達成,俄羅斯放棄了對土耳其境內東正教的保護權。


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損失嚴重。


在這場戰爭中,國家與國家之間向來以利益為合作驅動力這一特徵尤為明顯,歐洲與俄羅斯的信仰一致,從建立神聖同盟也能看出,歐洲是將俄羅斯當做歐洲國家來對待的。


而奧斯曼土耳其土地跨度廣,地處亞非歐三大板塊的中間接壤地區,但歐洲國家從未將土耳其看作歐洲國家,或許是因為文化信仰不同,但也有可能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在奧斯曼土耳其壯大的時候,吞占了拜占庭帝國,也因此占據了亞歐聯繫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並且大收過路費,導致歐洲的茶葉、香料等產品價格暴漲。


有這樣的歷史摩擦在,歐洲國家本應該站在土耳其的對立面,然而因為擔心俄羅斯攻打土耳其之後會在歐洲地區產生威脅,幾個歐洲大國竟統一了利益立場與俄羅斯形成了對立。


而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丟失了一大塊利益,卻沒有辦法從歐洲國家中找回,向南擴張已經不可能,便只能向東擴張,於是俄羅斯便盯上了此時的中國。



中俄璦琿條約


俄羅斯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清朝這裡吃下一小塊肉,當時平定三藩之後,俄羅斯與清朝和談,清朝本是寸步不讓,但正值此時噶爾丹舉兵侵犯蒙古地區,康熙為了能儘快派兵支援蒙古地區只能做出讓步。


1689年中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將尼布楚一代讓給了俄國,俄羅斯從清朝這裡受益,於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又盯上了中國。



俄羅斯本就盯上了中國的黑龍江地區,可惜《尼布楚條約》是沒有得逞,在1857年,英法聯軍攻占中國廣州地區,俄羅斯趁機率兵攻打到璦琿城,以武力威脅中國清政府簽下了《璦琿條約》。


從此中國的黑龍江以北地區、外興安嶺以南超過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地區盡數被強劃歸於俄羅斯所屬。


《璦琿條約》僅僅只是俄羅斯強占中國領土的一個開始。



俄羅斯在歷史上幾乎沒有與中國有過正面開戰的戰例,但俄羅斯卻總是跟在歐洲列強身後,趁著列強侵占中國,清政府自顧不暇無力抵抗的時候,帶兵出擊中國黑龍江地區,並無力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


之後清政府又陸續在1860年和1864年被迫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在這樣的無恥行徑下,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和外西北地區的很大一片領土都無奈丟失。


俄羅斯覬覦中國的東北地區,日本也覬覦中國的東北地區,為此這兩個國家還在中國掀起過戰爭。



在甲午戰爭後,俄羅斯一直希望英法兩國向日本施壓,讓日本歸還中國的遼東地區,看起來似乎是在幫助中國,但其實根本目的不過想在日本之後將這快地區劃到自己手上。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此時無力的中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兩個惡霸在自己的領土打仗,為的是爭奪自己的領土所屬權,而因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中國甚至無法做出有力反抗。


清政府還試圖與俄羅斯合作,想要共同將日本驅逐出東北,其實也不過是與虎謀皮罷了。


最終日俄戰爭日本的勝利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也算是誤打誤撞、不幸中的幸事,最後作為戰敗國,日本不得不將侵占的東北地區歸還,這一部分國土終於回歸了祖國懷抱。


如果這些土地是落入俄羅斯手中,作為二戰的戰勝國,同時蘇聯作為當時已經崛起的大國,想要從蘇聯手中要回被強占的土地,幾乎是天方夜譚。



中俄關係現狀


中俄關係經歷幾度波折,如今中國與俄羅斯正處於友好和諧的交往狀態,兩個臨近國家互幫互助,共助復興路。


在中國建國初期,面臨著國外多個國家的技術封鎖,國內經過戰爭的洗禮後,經濟蕭條,技術貧乏,想要發展現代化技術卻難以找到合適的方向。


在這個時候是蘇聯向中國施以援手,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約9億元人民幣的貸款資助,同時面對中國急需恢復經濟卻破漏太多無從下手的狀態,提供了50個重點項目的援助,包括了當時人民生活緊需的煤炭、電力、化工、機械等,在軍工上也給予了幫助。



在中國的第一和第二個五年計劃中,蘇聯對中國的幫助是巨大的,也為中國後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時蘇聯在中國的援助項目被稱為「156項」,大多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不僅包括民生建設,還包括了軍事裝備的製造,落實的150項工程中44項是軍工方面的援助,這些援助項目為中國後來的工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聯對中國最大的幫助大概就是幫助中國建立了核工廠,向中國提供了P-2飛彈作為樣品,還向中國輸送了大量核工業研究必需的工業設備,這為中國之後研究原子彈技術提供了溫床沃土,雖然蘇聯最終撤回了援助,也讓中國有了繼續研究下去的條件。



蘇聯還派出了近千名的專家來到中國,專門為中國提供技術支援,將大量的工業化和核知識帶到中國,這樣的援助情誼對於中國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對於中國的發展興起極為重要的。


在中國終於在蘇聯的援助下和自身日夜不斷的奮鬥之下有了發展的新面貌,建立起工業化雛形的時候,1958年,長波電台事件和聯合艦隊事件的發生讓兩個關係密切的國家突然的進入分手狀態,蘇聯撤回了對中國的援助。


此後在1960年之後中蘇關係陷入緊張狀態,甚至在1969年爆發了珍寶島事件等軍事衝突,兩國關係岌岌可危。



這種緊張狀態知道1989年戈巴契夫訪華,中蘇雙方關係才徹底緩和。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了主要繼承蘇聯的國家,自1998年,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發表聯合聲明以來,中俄一直處於主要合作、主打友好的狀態。


2021年,俄羅斯總統普京還表示中俄的關係現在正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表明了中俄兩國如今的高度友好合作夥伴關係。



在2023年3月,人民日報還刊登了一則文章《俄羅斯和中國——面向未來的合作夥伴關係》,而這一文章作者正是俄羅斯的聯邦總統,這一文章的刊登也直接說明了中俄兩國將持續友好合作下去。


克里米亞戰爭明明距離中國相距甚遠,最終卻讓中國丟失了一大塊領土,這也正說明了國家實力也國際地位話語權中的重要性。


只把目光放在國內建設是萬萬不可的,重視國家的軍事經濟實力,提高國際地位,在國際競爭中才能把占據主動權,也不至於成為他國相爭的炮灰。



參考文獻:


《「東方問題」遠東化、克里米亞戰爭與大清帝國的安全》《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璦琿條約》:懦弱就要被宰》《傳奇故事(破繭成蝶)》


《近三十年來清代中俄政治外交問題研究述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56項工程」與新中國重工業中心城市的調整——以湖北省黃石市為例》《文化軟實力研究》


《關於蘇聯援助中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會談》《中共黨史研究》


-END-


作者:理理


編輯:墨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