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究竟做了什麼,被全世界排擠?令人脊背發涼的社會潛規則!

腦洞烏托邦 發佈 2024-03-03T15:16:54.385294+00:00

2022年10月3日,巴黎時裝周期間,侃爺身穿一件印有白命貴的T恤,一時間在歐美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此前,侃爺就多次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於黑命貴BLM運動的不看好,認為這場運動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並沒有為黑人群體帶來平等,相反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牟取利益提供了契機。

點擊此處觀看完整版視頻

前段時間,美國說唱歌手、時裝設計師侃爺(Kanye West)被全面封殺的消息震驚全球。

2022年10月3日,巴黎時裝周期間,

侃爺身穿一件印有白命貴(White Lives Matter)的T恤,一時間在歐美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這顯然是針對近些年來鬧得轟轟烈烈的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黑人運動。

此前,侃爺就多次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於黑命貴BLM運動的不看好,

認為這場運動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並沒有為黑人群體帶來平等,

相反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牟取利益提供了契機。

但作為全球最知名的黑人之一,侃爺身穿WLM白命貴T恤的反諷行為仍舊引發了眾怒。

10月9日,Kanye再次進入輸出模式,這次他踢到了「反猶太」這塊鐵板。

他在twitter上直言自己對猶太人已經進入了三級死亡戒備狀態(death con 3),

還表示黑人也是猶太人的部族之一,

並直接開火「是你們故意挑釁我,並試圖禁言任何反對你們主流思想的人」。

這篇萬惡之源的推文一石激起千層浪。

10月20日,奮進集團(WME-IME)CEO、猶太背景企業家

阿里·伊曼努埃爾率先開啟了對侃爺的攻勢,號召其他公司解除與侃爺的合作。

首先割席的是知名潮牌巴黎世家。

緊接著,與侃爺深度合作的adidas也宣布與其終止合同。

好萊塢知名經紀公司CCA(Creative Artists Agency)宣布解除與侃爺的影視合作。

即將開辦的體育場大型巡演被取消。

新紀錄片的拍攝被無限期擱置。

杜莎夫人蠟像館將侃爺的蠟像移除,侃爺的Ins和推特也被相繼禁言。

反猶太言論風波之下,侃爺財富大幅度縮水,資產從15億美元暴跌至4億美元。

從商業到媒體,侃爺幾乎被全面封殺了。

天才與瘋子的結合體,是全世界對侃爺早就達成一致的看法。

而提到猶太人,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形象往往是「戰爭的受害者」、

「顛沛流離了2000年的民族」、「團結與堅韌不拔的代名詞」等等。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似孱弱的猶太人也許才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宰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猶太人的故事。

石油之王 - 馬克.里奇

1980 年的某一天,剛剛結束國內動盪的牙買加陷入了石油危機,

國庫沒錢,庫存的石油也要沒了。

石油是工業命脈,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亡。

沒了石油,工廠就沒了動力能源,製造業、運輸業、軍工業將相繼停擺,牙買加看眼就要涼涼。

凌晨 2點,萬般無奈之下,牙買加能源部長撥了一通越洋電話。

接電話的神秘男子位於瑞士最富有的城市楚格,他回覆說道:

「別擔心,一小時後等我同事的消息。」

掛斷電話之後沒多久,一艘原本開往美國的油輪緊急調轉方向,

載著 30 萬噸石油全速駛向牙買加的首都金斯敦。

僅憑一通電話就挽救了一個瀕臨破產的國家,神秘男子自然被牙買加奉為了座上賓。

而這名神秘男子就是20世紀最具爭議的國際商人之一,

被業界稱為「石油之王」,也被美國司法部通緝了17年的馬克.里奇Marc Rich。

1939年,里奇出生在比利時的一個猶太家庭。

5歲那年,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殺,全家逃亡到美國。

父親做珠寶生意養家餬口,耳濡目染之下,里奇從小就對「搞錢」充滿了興趣,

甚至把自己的姓從Reich改成了Rich(富有)。

20歲時,里奇從紐約大學輟學,進入了全美最頂尖的日用品公司菲布羅(Phibro)公司工作。

工作中,猶太人的經商天賦,很快在里奇身上展現出來。

60年代,國際原油市場的格局一目了然。

海灣、新澤西標準、美孚、雪佛龍、德士古、英國石油和殼牌7家石油巨頭,

壟斷了全球的石油供應,統治著所有交易,掌握著定價權。

這7家公司也被稱為「七姐妹公司」。

他們按照期貨交易模式,以固定的價格,預定了幾年後的原油。

七姐妹公司長期對原油價格的打壓,造成很多產油國的不滿。

里奇敏銳的意識到,一些盛產石油的中東國家為了改變石油貿易中的被動地位,可能會禁止石油出口。

1969年,里奇利用菲布羅公司與中東各國不錯的關係,

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建了一條原油運輸管道,

並嘗試以現貨立即交付的形式購買原油。

不久後,「石油禁運」果然來了。

當市場供不應求、七巨頭無計可施之時,

中東的大量原油通過秘密管道流入了菲布羅的口袋。

菲布羅再以每桶加價14美金的價格將石油出售到全世界。

有人罵里奇投機倒把,但里奇卻覺得他已經很仁慈了。

因為當時他想要加更多的價出售,也只會比「從小孩手裡搶糖果還簡單」。

里奇的這波「神操作」,讓菲布羅一躍成為國際上重要的原油供應商。

然而,當里奇興沖沖地準備從老闆那領取100萬美金的獎金時,卻被拒絕了。

這成了他與菲布羅分道揚鑣的契機,此時的里奇,翅膀早就硬了。

1973年11月,里奇和搭檔格林(Pincus Green)在瑞士楚格州

合夥成立了馬克·里奇AG公司(Marc Rich and Co AG)。

為什麼要設在瑞士呢?因為這裡安全私密,對個人財產的保護性極高。

AG公司成立後,里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菲布羅公司的顧客都搶過來,

從石油、穀物、金屬到其它日用品生意,一個都沒放過,老東家被逼入絕境。

規則,從來不是為里奇這種人設定的。

全世界哪個國家最不太平,里奇就跟哪個國家做生意。

蘇聯曾是產油大國。

美蘇冷戰,美國故意壓低原油價格,造成蘇聯經濟衰退。

同一時間,南非因為搞種族隔離到處買不到油。

於是里奇無視聯合國禁令,從低油價的蘇聯倒出大批原油,賣到種族隔離期間的南非。

又以中間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換原油的交易,無視美國對古巴的制裁,把白糖賣到古巴。

1980年,AG公司的營業額已達到150億美金,但真正驚人的是淨利潤:70億美金。

同一年,「伊朗人質危機」爆發後,美國開啟了對伊朗的制裁,

禁止所有美國公司與伊朗做生意。

但早在AG公司成立之初,里奇就與伊朗政府來往密切。

美國政府的這紙禁令非但沒嚇到他,反而讓他感到有點小興奮。

他繞過美國,通過名下在瑞士的公司從伊朗買下原油,

然後轉賣給兩家美國石油公司,一家位於休斯頓,一家位於西德克薩斯。

購買石油的資金則通過他蘇黎世、巴黎、倫敦的銀行戶頭流向伊朗。

休斯頓石油公司和西德克薩斯石油公司拿到原油後,將油價抬高倍數轉手。

這招移花接木讓里奇賺的盆滿缽滿。

此後的十多年裡,伊朗一直為里奇供應原油。

而里奇這邊則覺得自己是在搞國際慈善事業,

他說:「我們買來石油,負責運輸,然後賣掉。

伊朗人沒辦法自己做這些事,而我們能夠做到。」

里奇的所作所為讓美國政府顏面掃地。

1982年,美國聯邦法院對AG公司的18位高管發出傳票,

但里奇無動於衷,依然保持著公司的日常運營。

1983年9月,美國聯邦法院針對里奇提交了一份51項罪名的控告,

包括敲詐勒索、偷稅漏稅以及在人質危機期間與敵國進行交易等罪狀。

如果這些罪名成立,里奇將被判處325年監禁,牢底坐穿。

逮捕令生效的前兩天,里奇從美國逃到了瑞士。

當時他雖然不是瑞士公民,但卻是納稅大戶,十幾年來,他為楚格州創造了巨額稅收。

瑞士駐美國大使安東.海格納(Anton Hegner)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抗議書,

聲稱美國政府的訴訟是對瑞士經濟的威脅,並譴責美國是在勒索里奇。

里奇這邊也高調宣布要放棄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

這就是金錢的力量,在瑞士的保護下,里奇逃過了美國政府對他的一切控告。

事實上,在美國,政府對里奇的態度也是「兩幅面孔」。

明面上,聯邦法院對其窮追不捨。

暗地裡,美國農業部通過里奇的公司把大麥、小麥高價賣給其他國家,

起碼從中獲利了1億美元;

美國造幣廠從里奇新成立的克雷倫敦公司(Clarendon)

購買了價值3000萬美元的鎳、銅和鋅;

美國內政部還允許里奇投資4500萬在新開發的維京群島設立氧化鋁工廠。

從紐交所到倫敦金融城,從俄羅斯的鎳礦到馬來群島的錫礦,

全世界的政客、富豪、黑社會、軍火商,甚至是恐怖分子,都可以是里奇的「座上賓」。

他的一通電話,就能立刻聯絡到幾乎所有駐外使節和能源部長。

哪裡有危機,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里奇。

他有一句名言是「每天都走在刀尖上,最重要的是不掉下來。」

那個曾經為了躲避納粹追殺,而逃難到美國的猶太男孩,

最終在劍走偏鋒之下,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

1993年開始,里奇逐漸退出公司的經營。

同一年,AG公司更名為嘉能可Glencore,沒錯,就是如今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

2001年1月20日,柯林頓擔任美國總統的最後幾個小時裡,

利用總統特權簽署了一份特赦令,馬克.里奇就是被赦免的140人中的一個。

當時的理由是,里奇曾對以色列的福利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但明眼人都知道這背後少不了金錢作祟的因素。

1992年至2000年間,里奇的前妻丹妮絲(Denise Rich)對柯林頓所在的民主黨

捐款100多萬美元,其中32萬美元用於支持希拉蕊競選參議員。

當然了,這只是外界看得到的數額。

2002年,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被任命為嘉能可的新一任CEO,

成了里奇的接班人。

和馬克.里奇一樣,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也是猶太裔,

也依然不走尋常路、不按規則出牌。

如果說里奇是嘉能可商業帝國的奠基人的話,

那麼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就是帶領嘉能可走向輝煌的人。

如今的嘉能可經營範圍覆蓋生產、採購、加工、冶煉、運輸、儲存、融資、金屬

和礦產品、能源產品和農產品的供應,

幾乎無所不包,控制著世界經濟格局,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

2013年,78歲的馬克.里奇在瑞士離世,葬於以色列,結束了充滿紛爭的一生。

沙遜家族 (Sassoon family)

時間拉回到1839年6月3日。

這天,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

此次銷煙過程歷時23天,共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1188噸,史稱虎門銷煙。

銷煙結束的次日,即6月26日,後來正好被聯合國定為了「國際禁毒日」。

虎門銷煙常常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則徐當年銷毀的鴉片近一半都來自一個猶太家族,

沙遜家族(Sassoon family)。

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帝國發動的鴉片戰爭,就是為他們家打的。

這個世界有一個看不見的頂層,他們在工業化早期的200年中,

完成了家族財富的積累,而後化為無數個信託基金,淡出公眾視野,

但依然有能力左右各國的政界、商界、金融界。

中國人對羅斯柴爾德家族如雷貫耳,

殊不知曾經在我們身邊的沙遜家族的斂財能力也絲毫不遜色。

沙遜家族常常被稱為「東方的羅斯柴爾德」,

但他們所構建的商業帝國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有著本質的不同。

英國猶太史學家塞西爾·羅思(Cecil Roth)

在《沙遜王朝》(The Sassoon Dynasty)一書中評價說:

「羅斯柴爾德家族本質上是金融家,而沙遜家族本質上是商人」。

沙遜這個古老的猶太家族一直在中東伊拉克一帶繁衍,

在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以財政官員的身份生存。

19世紀20年代,伊拉克巴格達的新任行政長官達烏德(Daoud Pasha)執行反猶政策,

一上任就殺了當地的一個猶太人族長。

當時沙遜家族的當家人叫大衛·沙遜(Dvaid sasson),

他一看達烏德的做派,就給上級政府打報告,請求把達烏德撤職查辦。

達烏德馬上展開反擊,以大衛開銀行放高利貸、貪污受賄之類的理由,

準備把大衛往死里整。

1829年,眼看鬥不過達烏德的大衛攜全部家產和一家老小連夜開溜,

輾轉多地後,於1832年在英屬印度的港口城市孟買定居下來,不久後加入了英國國籍。

恰逢此時,時任孟買總督羅伯特·格蘭特(Robert Grant),

通過各種手段促使英國議會通過法令,

廢止了東印度公司對華的貿易專利權和壟斷特權。

有一種說法是,當時英國政府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跟大衛.沙遜等一票猶太人的遊說、行賄有很大關係。

很快,大衛.沙遜在孟買設立了沙遜洋行。

此後,開始將印度的棉紡織品和鴉片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

巨額利潤的鴉片貿易使沙遜洋行迅速躋身「在華四大英資財團」之一,

與怡和洋行、太古洋行、英美菸草公司齊名。

每年沙遜洋行通過鴉片貿易從清朝賺取不計其數的財富,

塞西爾·羅思(Cecil Roth)形容那一時期「黃金像雪片似地向大衛飛來」。

這些財富中有相當一部分都用來上交給英國各階層的權貴和政府官員,

於是英國政府又給予沙遜洋行更多的貿易特權。

依託於清朝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沙遜家族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鴉片集團。

兩次鴉片戰爭之後,

1864年,一個叫托馬斯.蘇石蘭(Sir Thomas Sutherland) 的蘇格蘭人

覺察到香港和中國內地沿海地區對當地銀行融資的殷切需求,

於是找到沙遜洋行,遊說他們成立銀行。

而後沙遜洋行聯合其他十幾家以鴉片貿易起家的洋行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外資銀行,

總部設在香港,名義上創始人是托馬斯.蘇石蘭。

這家銀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滙豐銀行。

做完這一切後,大衛·沙遜於印度波那(Poona)寓所病故,享年72歲。

此時的沙遜家族已是公認的印度首富。

大衛·沙遜共有14名子女,洋行的業務由其後代繼承。

1866年,上海爆發棉花泡沫危機,僅一年就有17家英國大銀行倒閉,

但滙豐銀行憑藉各大洋行傾銷鴉片的資金注入,毫髮無傷地挺過了這一時期。

有人曾這樣形容過沙遜家族的斂財之道:

在長達一個世紀中,光是依靠鴉片,

沙遜家族就從清朝賺取了4.5億銀元,

相當於從當時的每一個老百姓身上都掏走了1塊銀元。

直到1909年「萬國禁菸大會」在上海外灘匯中飯店舉行,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國際禁毒會議。

這次會議確定了鴉片等毒品必須在世界範圍內禁止。

三年後,1912年,《海牙鴉片公約》正式出台。

這個公約對於沙遜家族這樣以傾銷鴉片為生的家族而言是致命的打擊,

被逼急了的沙遜家族決定最後撈一筆大的。

他們很清楚當時中國的鴉片需求量,

在公約剛剛出來,還沒有產生足夠影響力的時候,

沙遜家族便大量囤積鴉片,並散布謠言,說鴉片將長時間緊缺,以此來逼升價格。

短短4年之間,鴉片價格被抬升了上百倍,

從1912年的每公斤36兩白銀,暴漲到1917年的每公斤302兩白銀。

每一輪價格上調後,沙遜家族就放出一批貨。

幾年間,沙遜家族的財富翻倍。

與此同時,他們也將洋行的業務慢慢轉入了房地產和金融行業。

到了大衛·沙遜的孫子維克多·沙遜這一代,沙遜洋行完成了全面轉型。

1922年時,沙遜家族在上海已經擁有寶康里、青雲里、德安里等29處房產,

占地約300畝,此後多年占據上海南京東路房地產業頭把交椅。

說到這人,大家可能會好奇了,沙遜家族為什麼鍾情上海呢?

這是因為一戰過後,歐洲排猶非常嚴重,相比之下,中國人對猶太人卻十分友好。

不過,好景不長,1932年,德國的盟友日本入侵了上海,

沙遜家族意識到了危機,於是開始緊急拋售上海的產業,

這場拋售持續到了二戰結束,

沙遜家族將財產陸續轉移到了香港、倫敦,具體變現了多少無人知曉。

像無數隱秘而龐大的猶太富豪家族一樣,

如今我們很少再聽到沙遜家族的名字了,但他們依舊活躍在許多商業帝國的身後。

最成功的剽竊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

來自美國的溫克勒沃斯兄弟(Tyler & Cameron Winklevoss)

在雙人單槳比賽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

但對於這對兄弟來說,玩賽艇只是業餘愛好,

他們真正擅長的領域是網際網路和加密貨幣。

根據《福布斯》的數據,這兩個人的身價現在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

但如果不是當初輕信了一個猶太人小學弟,他們如今的財富應該超過600億美元。

2002年,社交網絡在美國剛剛興起,

就讀於哈佛大學的溫克勒沃斯兄弟想了一個別出心裁的點子:

以優越的哈佛學生為引,建立一個校內網,然後慢慢推廣至美國所有的高校,甚至全球。

社交嘛,人人都想結交精英人才,而哈佛的學生,自然是精英中的精英。

溫克勒沃斯兄弟將這一社交網絡命名為Harvard Connection,後期更名為ConnectU。

2003年初,兄弟倆開始物色程式設計師,但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不是干到一半被谷歌挖走了,就是因為個人原因離職了。

後來,兄弟倆注意到了校內的一個小學弟。

學弟出生於一個猶太裔家庭,父親是牙醫,媽媽是精神科醫師,算是中產階級。

重要的是學弟曾經開發過一個叫做Facemash的網站,讓學生們評選校內最辣女孩。

雖然網站後來被校方勒令關閉,但確實紅極一時。

2003年11月,溫克勒沃斯兄弟找到了小學弟,

向他和盤托出了Harvard Connection的想法,以及未來的前景。

學弟聽了兩眼發光,但嘴上卻說著:

「我很感興趣,但最近實在太忙了,可以等我一段時間嗎?」說完之後,回家狂擼代碼。

幾個月後,小學弟的軟體上線了,取名Facebook。

溫克勒沃斯兄弟這才發現他們被耍了。

2004年,溫克勒沃斯兄弟將小學弟告上了法庭,

指控小學弟剽竊了他們的想法,並且違反了口頭合同。

同年底,ConnectU社交網站也上線了。

網站上,溫克勒沃斯兄弟寫下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找過好幾個程式設計師,甚至有一個人偷了我們的想法去創建了競品,卻沒告訴我們他的意圖。」

可見兄弟倆當時的怨氣有多大。

2008年2月,溫克勒沃斯兄弟與小學弟達成了庭外和解,

學弟賠給了他們6500萬美元,其中2000萬美元現金,4500萬美元股票。

但條件是溫克勒沃斯兄弟要關閉ConnectU。

這位學弟是誰不用我說相信大家早已經猜到了,

他就是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2022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

前10名的富豪里,4名都有猶太背景。

Google的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都是猶太人。

甲骨文(Oracle)的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母親是猶太人。

微軟第二人CEO Steve Ballmer史蒂夫.鮑爾默的父親是瑞士人,

母親是俄羅斯猶太裔,從小受到猶太家庭的正統教育。

彭博社的創始人麥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是猶太人後裔。

Dell的創始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香奈兒(Chanel)董事長阿蘭·韋特海默

Alain Wertheimer和傑拉德.韋特海默Gerard Wertheimer,他們都是猶太人。

不僅如此,高盛、雷曼兄弟、所羅門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猶太人創建的。

怪不得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這樣感嘆:

「影響美國經濟的只有200多家企業,而操縱這些企業的只有六七個猶太人。」

再看科學領域,「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是猶太人。

量子物理奠基人之一的尼爾斯·波爾是猶太人。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是猶太人。

「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馮·卡門是猶太人。

還有「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猶太人。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曾說過:「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而控制美元發行的美聯儲背後,站著的是猶太人財團羅斯柴爾德家族。

2009年,央視《對話》欄目邀請了羅斯柴爾家族的第六代掌門人戴維爵士(David de Rothschild)。

採訪中戴維爵士透露,家族的很多婚禮都是美國白宮舉行的。

德國的前總理施洛德(Gerhard Fritz Kurt Schroder)

一直都是羅斯柴爾德金融集團非常重要的顧問。

還有法國前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

在出任總統之前,就是家族的老朋友了。

在美國,罵總統沒事,但說一句猶太人的壞話就可能被封殺。

那麼僅占世界人口0.3%的猶太人是如何一步步在金字塔頂端紮根的呢?

崛起之路

根據猶太教經典文獻《希伯來聖經》的記載,

猶太人的始祖最早可以追溯公元前20世紀的亞伯拉罕、及其兒子以撒和孫子雅各等人。

亞伯拉罕最早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後來受到上帝的指引前往「流淌著奶與蜜」的神選之地「迦南」,

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

公元前十幾世紀,亞伯拉罕的後代及族人在這裡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

並修建了巍峨壯觀的聖殿,從此迦南地成為了後世流浪四海的猶太人心底里的故鄉。

後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以色列聯合王國後來分裂為了北方以色列王國(King of Israel)

和南方猶大王國(Kingdom of Judah),並分別被亞述人和新巴比倫帝國所滅。

猶太人於公元前6世紀經歷了第一次滅國,史稱「巴比倫之囚」。

猶太教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

幾十年後,波斯帝國擊敗了新巴比倫王國,把猶太人從巴比倫手裡解放了出來。

波斯帝國允許猶太人重返家園,重建聖殿,支持猶太教的發展。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大軍進入了迦南地,成為了這裡的新主人。

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羅馬人與猶太人最大的分歧在於,

前者信多神教而後者所信仰的猶太教是一神教。

雙方都無法接受彼此的信仰。

公元70年,猶太人發動起義,結果被羅馬統治者殘酷鎮壓。

到了公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開始禁止猶太人進行任何信仰活動,

也不允許他們進入耶路撒冷城,數十萬猶太人慘遭殺戮,活著的人被強行驅逐離開。

這是猶太人經歷的第二次滅國,此後他們開啟了長大1800年的流亡生活。

關於猶太人和猶太教的歷史還請回看我之前的視頻。

說到這兒,猶太人的經歷似乎還有沒有太多獨特之處,

畢竟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過亡國流浪的經歷。

但接下來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

到了公元4世紀,發源於猶太教的基督教逐漸發展成熟,

公元380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開始規範社會方方面面的秩序。

作為異教徒的猶太人在被排擠和壓迫中,

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各行業公會也不允許猶太人加入,留給猶太人的活路只剩下經商了。

他們以猶太教為精神紐帶,以散落歐洲各地的猶太社區為支點,

形成了一張遍布歐亞非大陸的貿易網絡,

做倒賣販運的生意,不管走到哪裡,都能找到貿易夥伴。

很快,中世紀的猶太人成為了「富有」的代名詞。

都說猶太人聰明智慧,天生就會做生意,但哪有什麼「天生的」,都是被逼的。

只有會做生意的猶太人才能活下來,那些不會做生意的就被歷史淘汰了。

有了錢就能改善生活,保障健康。

有了錢就投資教育,讓子孫後代對這個世界有更清晰的認知。

另外,不管是基督教,還是後來先知穆罕默德從《聖經》中獲得啟示

所創立的伊斯蘭教,都是明令禁止高利貸的。

伊斯蘭教不光禁止高利貸,還禁止任何形式的信貸利息。

《舊約·申命紀》第23章中說,「借給你兄弟銀錢、食物,

或任何能生利之物,你不可取利。

對外方人,你可取利,對你兄弟卻不可取利」。

基督教對於兄弟和外方人(strangers)的解讀是非常廣泛的,

只要不是敵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

但猶太教就不同了。

猶太人認為只有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所有其他人都是「外方人」,

所以猶太人放貸時,可以心安理得地收取高額利息,用錢滾錢。

這是猶太人得天獨厚的優勢,

也使他們從公元四世紀開始就成了歐洲各地唯一的合法銀行家,

在接下來的1000多年磨練金融本領,為一代代猶太人積累資本。

畢竟上到一國之君,下到普通老百姓,誰都有個「年有餘但月不足」的時候。

中世紀,戰爭頻發,打仗需要資金,融不到「救命錢」王朝會滅亡,

於是國王們就想到了猶太人。

借錢的時候感激涕零,還錢的時候,心裡就沒有那麼爽了。

最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債主消失。

法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從公元11世紀到14世紀,法國曾數次驅逐猶太人。

沒錢的時候,為了得到猶太人的金融支持,又數次將他們召回。

英國的情況類似。

國王愛德華一世曾於公元1290年下令,

將所有猶太人從英格蘭、威爾斯驅逐出境,這個驅逐令一直生效到1657年。

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

在十四到十六世紀之間都曾經多次驅趕猶太人。

今天我們說起猶太人,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

但事實上,德國人與猶太人也曾有過一段和諧相處的美好時光。

1812年,在德猶太人被授予了公民身份。

新一代德意志猶太人開始積極學習德語,融入德國社會,

內心對德意志祖國的認同感愈加強烈。

1910年左右,德國猶太人口達到了50多萬。

一戰爆發後,德意志猶太人踴躍報名參軍,其比例接近20%,

遠遠高於英法俄等協約國的猶太人參軍比例。

曾任聯邦德國防衛部長的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ss)

在《德國陣亡猶太人的戰爭信件前言》中說道:

「十萬猶太信仰和猶太種族的人們穿上灰色的德意志帝國軍隊制服。

他們中有三分之一被授予榮譽,2000多人是軍官,1200人是醫護人員。

12000名猶太士兵在戰鬥中犧牲,向祖國表示了自己的忠誠。」

如果說有什麼最能夠表忠心,那一定是參軍打仗。

如果我連生命都可以犧牲,

如果我為了德皇願意和英法俄的猶太同胞們同室操戈,

那麼誰還能懷疑我對德意志祖國堅貞不渝的忠誠呢?

然而,德國一戰戰敗後,德國人與猶太人之間的和諧徹底被打破了。

凡爾賽條約和倫敦付款時間表,給德國定下了天文數字般的賠款。

光是支付戰爭期間造成的協約國平民損失,德國就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

戰爭全部賠款,加上利息,高達2260億馬克。

戰後的千瘡百孔,加上債務的壓力,使德國民不聊生,失業率一度高達25%。

當時的德國魏瑪政府深知通過正常手段是很難還清賠款的,

無奈之下只能大量印鈔,促使德國馬克瘋狂貶值。

德國出現了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嚴重到1萬億馬克才可以買一個麵包。

恰好善於經商的猶太人占據著當時德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數據顯示,1930年,德國猶太人在德擁有4000家紡織品批發公司,

控制著德國60%的紡織業和服裝業。

接近40%的農產品批發商是猶太人。

到了1932年,猶太百貨公司的交易額占據整個行業的79%。

當然了,有錢的猶太人所繳納的賦稅也是遠遠高於他們人口所占比例的。

所以猶太人也並非納粹所說的純粹的「社會寄生蟲」,

充其量只是眼中只有利益的商人罷了。

為了賺到更多的錢,猶太人把生活必需品囤積起來,進一步抬高物價。

寧可牛奶麵包壞掉,也不分給窮苦的德國人。

深陷貧困的德國人,看著猶太人衣著光鮮地在他們面前走來走去,

階級矛盾達到空前激化的狀態,這就是德國人憎恨猶太人的根本原因。

1933年,反猶主義領袖希特勒登上了歷史舞台。

為了籌集軍費、重建經濟,希特勒就拿有錢又讓人討厭猶太人開刀,

這才是二戰期間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根本原因。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曾說過,

「群眾對抽象的思想只有一知半解,

他們的反應較多地表現在情感領域。

情感宣傳需要擺脫科學和真相的束縛。」

如果社會大眾對現狀的不滿達到閾值,

那麼只需要有人別有用心地稍加引導,

大眾便能將情緒釋放向某些人或者某個特定群體,避免憤怒的火焰將自己吞噬。

納粹大量屠殺猶太人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二戰期間,被納粹迫害最深的,並非猶太人而是吉普賽人。

與猶太人一樣,吉普賽人也是散落於歐洲大陸乃至全世界的流浪民族。

但不同的是,他們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猶太人,也因此未能獲得等同於猶太人的同情。

提到納粹受害者,我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猶太人。

這還要感謝諸如《辛德勒名單》、《安妮日記》這類描述猶太民族被壓榨的電影。

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這些電影背後的操刀者,都是猶太人。

美國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米高梅電影、派拉蒙影業、

哥倫比亞影業、華納兄弟、環球電影、聯美公司、20世紀福克斯、還有迪斯尼,

他們的幕後老闆無一例外全是猶太人。

除此之外,英國路透社是猶太人Paul Julius Reuter(保羅.路透)創立的。

《泰晤士報》是猶太人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BBC也是由幾個猶太財團出錢共同創辦的。

簡而言之,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傳媒集團、電影公司、音樂唱片公司都被猶太人掌握著,

他們也進而操控著世界輿論的走向。

復國

1922年,一戰結束後,猶太人心中的家園,

巴勒斯坦地區被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交由英國管理。

此後大量猶太復國主義者湧入巴勒斯坦,

這使得猶太人和當地居住的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日益升級。

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181號決議。

英國撤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分別在這裡建國,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領土分配上,巴勒斯坦國土11203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的43%。

以色列國土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的57%。

耶路撒冷由聯合國來單獨管理。

1948年5月14日,華盛頓時間下午6點,以色列國宣告成立。

僅僅16分鐘後,美國杜魯門政府就宣布承認以色列。

緊接著,紐約的猶太人社區一片歡聲笑語,人們在街上跳著猶太傳統舞蹈。

整個紐約市猶太聖歌此起彼伏。

猶太人復國,美國人為什麼會這麼積極呢?

這是因為早在大航海時期,

有著冒險精神的猶太人就帶著大量資金,登上了前往美洲的探險之船。

此後的數百年裡,美洲的猶太人族群不斷壯大。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範圍內有1500多萬猶太人。

其中700多萬居住在以色列,將近600萬居住在美國。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的夫人吉爾Jill Tracy Biden,是猶太人。

美國國務卿Antony John Blinken布林肯,是猶太人。

美國財政部長Janet Louise Yellen耶倫,是猶太人。

川普的女兒嫁給了猶太人。

不僅是商界、金融界,猶太人也已經與美國的政界深度綁定。

每一任當權者都會特別照顧好自己的錢袋子,因為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猶太人雖然於1948年復國了,

但當時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對聯合國制定的領土劃分方案卻不買帳。

要知道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口僅為60萬,阿拉伯人口卻有120萬。

僅占人口1/3的猶太人卻要了超過一半的土地,這跟搶劫有什麼區別?

按照這種劃分方式,大批阿拉伯人都要搬離自己的家鄉,

把土地讓出來給猶太人,這誰願意啊?

於是,以色列建國時,巴勒斯坦拒絕建國。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為爭奪巴勒斯坦,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

戰爭的結局就是原本分給巴勒斯坦的國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縮小。

直到1988年,巴勒斯坦才在亞西爾.阿拉法特的領導下建立國家,

比以色列建國時間晚了整整40年。

這張領土變化圖曾經在網絡上瘋傳。

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初,領土為1.49萬平方公里,

通過四次中東戰爭,如今以色列的實際控制面積已經達到了2.57萬平方公里。

以色列是二戰之後領土擴張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

甚至有人估算,按照這樣的速度,到了2050年,

巴勒斯坦可能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讓全世界為之頭疼的巴以矛盾也將從此埋入歷史的長河當中。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歷史教授施羅默·桑德(Shlomo Sand)

在他《虛構的猶太民族》一書中,提出過一種激進的觀點。

他認為所謂的「迦南地故土」和「猶太人被放逐」,

都猶太人復國主義者編造的神話。

因為不少關於猶太人的歷史都來自《舊約》聖經,

但聖經並不能被當做一種嚴謹的歷史資料來研究。

猶太復國主義者利用虛構的歷史建立了一種意識形態,

靠著它來殖民巴勒斯坦,並且壓制他們至今。

如今的猶太人,與其說是一個民族,不如說是一個族群,

他們已經不是當初「猶太先祖」的後裔了。

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

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以及猶太母親所生的人都屬於猶太人。

上流社會利用「猶太人」這個頭銜構建了一個只屬於他們封閉圈子,

並利用這個圈子攫取底層百姓的剩餘價值。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施羅默·桑德(Shlomo Sand)教授本身也是猶太人。

他在書中,用肯定的語氣來讚揚猶太復國主義的領袖們,

說那是一群傑出的人,思維縝密,處事果斷,能夠審時度勢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並不能讓虛構變成真實。

在桑德看來,以色列人應該放棄「猶太性」,不要再堅持「以色列是猶太人的以色列」。

既然猶太人可以自在地住在美國,為什麼巴勒斯坦人卻不能自在地呆在以色列呢?

總的來說,我們無法用單純的「好」與「壞」來評價猶太人。

他們精明、團結、重視對後代的教育,但同時也有傲慢、殘酷與冷血的一面。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一個細思極恐的都市傳說。

1903年,沙皇俄國出版了一本題為《錫安長老會紀要》的小冊子,曾轟動一時。

在20世紀上半葉席捲歐洲的納粹滅猶浪潮中,該書被希特勒列入德國課本,並廣為流傳。

書的內容是一群所謂的猶太錫安長老,密謀奪取世界控制權的會議紀要,包括:

用自由主義消滅非集權制政府,用經濟集權取代政治集權;

傳播達爾文主義、馬克思主義、尼采主義、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以製造社會矛盾,國家對立;

引發世界大戰,消滅敵對集團;

通過共濟會招籠各國精英,成為代理人;

控制教育,用娛樂、色情等分散人們注意;

消滅金本位,通過控制貨幣發行量製造經濟危機等等。

《錫安長老會紀要》被認為是當今所有關於共濟會和猶太人的陰謀論的始祖文件,

後來被扒出內容源自法國諷刺小說家喬利•莫里斯(Maurice Joly)在1864年創作的諷刺小說。

《錫安長老會紀要》是否是陰謀論見仁見智,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我們的世界好像確實正朝著書中描述的方向發展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