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纍纍的金針獎:不是劉德華、羅大佑不配,而是金針獎失了格局

好歌獻給你 發佈 2024-03-03T22:51:57.932458+00:00

金針獎,向來被視作香港樂壇的最高成就獎,地位之尊崇,有如武俠世界的倚天劍、屠龍刀。手握金針獎,就意味著跨進了殿堂級歌手的大門。

金針獎,向來被視作香港樂壇的最高成就獎,地位之尊崇,有如武俠世界的倚天劍、屠龍刀。

手握金針獎,就意味著跨進了殿堂級歌手的大門。起碼在香港歌壇,已然登堂入室。

然而,窘迫的是,金針獎從2018年到現在,已經連續5年沒有再授過獎。

金針獎欠下的債,已經多得快數不清了。

儘管大家都知道,金針獎並非年年都頒,只有當那個符合資格的天選之子出現的時候,它才會頒發。

但從缺5年沒有頒獎,這在金針獎的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更何況,還有像劉德華、黃家駒、王菲、林憶蓮等一眾呼聲極高的天王天后,在排隊等著金針獎的表彰。

眾所周知,能夠獲得金針獎的人物,要麼是在舞台上叱吒風雲的殿堂歌手,要麼是在詞曲創作上登峰造極的一代宗師。

比如構建了一代人武俠幻夢的「輝黃二聖」,顧嘉輝及黃霑。

有震盪著鐵肺,從上世紀,唱到這個世紀的歌壇「神鵰俠侶」林子祥、葉倩文夫婦。

有前後兩代公認的「歌神」許冠傑和張學友。

還有鄧麗君、譚詠麟、 梅艷芳、張國榮等傳奇歌手赫然在列。

因為代表了最高榮譽,又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金針獎的嚴苛,把觀眾心中的眾多候選人拒之門外,讓他們成了金針獎的滄海遺珠。

也直接導致,金針獎「負債纍纍」的現狀。

甚至會讓人覺得,金針獎不給這些「遺珠」,不是他們不夠資格,而是金針獎失了格局。

1、黃家駒

如果要選一支樂隊,作為華語歌壇跨時代、跨地域的代表,那麼Beyond必定會上榜。

所以Beyond或者主唱黃家駒,這些年來,拿金針獎的呼聲也最高。

儘管黃家駒在1993年意外離世。

但他當年的歌聲依舊可以穿越時空,來到當下,環繞在每個人的耳畔,予人歡欣鼓舞。

作為上世紀香港搖滾音樂的靈魂人物,他的每一首歌曲都充滿了生命力與激情,極具精神內核。

詞曲通俗,朗朗上口,卻不落俗套。

有少年人的熱血追夢,有對世界大同的熱切期盼,有對親恩的無限感激,也有愛意滾滾來。

每一首歌都包含了赤子之心和所思所想,所以深得人心。

當翻唱改編泛濫,人皆調侃「中島美嘉撐起了大半港樂江山」時,他們的歌給香港樂壇注入了鮮活生命力,是最獨特的註腳。

連羅大佑都說:「香港沒有音樂人,除了黃家駒。」

近兩次的金針獎,頒給了影響力遠遠不及他們的兩支樂隊,讓Beyond的樂迷嗟嘆不已。

有人說,黃家駒已經去世的事實,可能會對他或者Beyond拿金針獎造成影響。

但這個說辭很難站住腳,因為金針獎追頒給去世的歌手或者創作人,早有先例。

1995年,歌手鄧麗君去世,同年她就被追授金針獎。

2003年,詞人林振強去世,同年他也被追頒金針獎。

同樣是香港歌壇的「天之驕子」,陳百強和黃家駒同樣是在1993年隕落,兩人又都在去世後拿到了「無休止符紀念大獎」。

但在2009年,陳百強已被追頒金針獎,他的父親代為領獎,至此,「三王一後」的譚張梅陳人均一枚金針。

而天國里的黃家駒仍遙遙在望,不免讓人杯葛,這項至尊榮譽的厚此薄彼。

黃家駒或者beyond,再不拿金針獎的話,實在說不過去了。

2、劉德華

張學友在39歲那一年獲得了金針獎,順勢將「歌神」的稱號牢牢嵌入到聽眾的心中。

同樣是四大天王之一,難免有人拿劉德華和他做比較。

大家都很好奇,劉德華能否成為四大天王中第二個拿到金針獎的人物?

在許多人看來,劉德華的天賦和唱功,遠遠比不上張學友。

但單論影響力和傳唱度,劉德華還是有資格去觸摸金針獎獎盃的。

當年香港歌壇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和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劉天王也是常客。

在金氏世界紀錄中,他還是獲獎最多的香港歌手。

《冰雨》《練習》《忘情水》《笨小孩》《愛你一萬年》《一起走過的日子》等歌曲,早已嵌入一代人的記憶,時至今日仍在被傳唱。

這也足以說明他的影響力。

作為港樂輝煌時代的最佳偶像,劉德華得不到金針獎的認可,也實在說不過去。

不跟張學友、譚詠麟比音樂性上的造詣,但和拿得過金針獎的鄭少秋、鍾鎮濤比,劉德華也足夠了。

同樣的標準,劉德華和他們比,差的也只是輩分。

2006年第29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59歲的鄭少秋爭得金針獎,與他競逐這項殿堂榮譽的歌手名單中,就有劉德華和王菲的名字。

當然,四大天王中另外兩位天王黎明和郭富城,同樣是金針獎的遺珠之選,只不過劉天王距離金針獎會更近一些。

3、陳奕迅

新世紀以來,香港歌壇最具影響力的歌手,非陳奕迅莫屬。

港樂頹靡,許多優質唱將都困守香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紅過羅湖」。

也唯有他突出重圍,成了「歌神接班人」的待定人選。

由千禧年開始,他紅足了二十年。如此人氣,其實已經超越了金針獎榜單上的一些前輩。

香港樂壇也擁護著這一株孤苗,細看他所背靠製作班底,你就會發現,最頂尖的資源都向他傾斜了。

他的背後有香港歌壇最出色的填詞人,有最高水準的製作人。

也因此,這些歌曲,在他高唱商與獨特音色的庇佑下,總能推開重重阻滯,唱到人們的心裡。

勾起人在情感上的共鳴,尤其獲得年輕聽眾的青睞。

前一陣子,富豪劉鑾雄開發布會,大吐不快時也說:「娛樂圈裡有妖魔鬼怪,唯獨沒有神,只有一個歌神陳奕迅。」

由此,從側面可見,他在香港樂壇所擁有的影響力。

當然,金針獎在頒給他之前,還要去照顧許多擁有資格的前輩。

現在就把一個終身成就獎頒給他,可能還有些為時尚早。

但「金針獎遲早是Eason的囊中之物」,似乎已經成了共識。

4、羅大佑

嚴格意義上來說,羅大佑屬於台灣樂壇。

但作為華語流行樂壇的教父級人物,他的影響力早已經輻射到了香港歌壇。

金針獎頒給台灣歌手早有先例。1995年鄧麗君去世,金針獎當即就將獎項追頒給她。

和鄧麗君一樣,羅大佑雖為異鄉人,但歌聲早已跨越了地域。而且較之鄧麗君在香港歌壇取得的成績和影響力,他也只高不低。

為何是教父?

因為他作詞、作曲的水平,都是一代宗師。

他的歌曲通俗易懂,卻意蘊無窮。

歌曲的風格迥異,不在一個舒適區里逗留,曲風包羅了搖滾、民謠、流行……

幾乎所有的情感在他的歌曲中都有安身之處,宏大的、惆悵的、嬉笑怒罵、人文關懷。

正是這些特質,使得歌曲撐住了時代的考驗,經久不衰。

時至今日,他依舊是年輕音樂人的標杆。

當香港樂壇仍在量產男情女愛的幽怨曲調時,羅大佑幾十年前的作品已經開拓了更高緯度,獨具胸懷與修養。

當香港作詞人糾結於遣詞造句時,羅大佑的詞不拘泥於小節,卻言有盡而意無窮。

可以說,粵語歌壇時下缺乏的新意,正是可以在羅大佑的作品裡尋覓到的。

談既有的影響,羅大佑的歌曲也與香港歌壇密不可分。

用辛辣與鋒利描摹過市民的心境。

也用觸動人心的筆觸描繪過大時代下,始終不變的民族血脈情。

除他之外,再沒人能在前奏響起時,便為歌曲注入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感。

一切群魔亂舞,一切私人恩怨都要在剎那間止息。

如果金針獎不給他,不是他不夠資格,而是金針獎失了格局。

5、關正杰

關正杰的本職不是歌手,是建築師。

即便只是副業,也不妨礙他風生水起。

七八十年代,他和許冠傑一起被視作「樂壇雙傑」。

八十年代初一度是香港樂壇的一哥。

從1980年到1984年,他拿了五次十大中文金曲獎。

之所以後來沒了聲音,是因為他在80年代末就正式宣告退出歌壇。

他演唱的大多數歌曲是武俠片的配樂,有顧嘉輝與黃霑的把控。

他的唱腔亦自帶一股正氣,使得歌曲豪情萬丈。

可惜他的「金盆洗手」十分決絕,不僅獎不再拿,歌不再唱,連公開露面都一併拒絕。

金針獎也曾有意將獎頒給他,但被他以「不想減肥」為理由委婉拒絕了。

但是細數跟他同時代的那些歌壇俊傑,許冠傑、羅文、林子祥都已經手握金針獎。

甚至隨便唱唱主題曲的鄭少秋,也成功問鼎了金針獎,關正杰屬實令人意難平。

6、王菲

王菲不只是曾經紅極一時的歌者,也是一個符號,一個時代的偶像。

她代表了恣意的人生態度,代表了一種輕靈脫俗的演唱風格。

也正是瀟灑心境與獨特唱腔的結合,讓她無視一切有為法,成為90年代香港樂壇的一抹亮色,為彼時的香港樂壇帶來新意。

迷幻、搖滾、朋克,王菲演唱的曲風在當時的港樂實屬前衛,也深刻影響到後來的音樂人。

她是那個時代的「怪物新人」,憑藉一首《容易受傷的女人》聲名鵲起,勁到與當時如日中天的四大天王平分秋色。

在90年代末,她紅遍了東亞文化圈,不說華語歌壇,即便在日本,她也享有天后級的待遇。

正如她自己嘚瑟的那樣:「最大的煩惱就是太紅了。」

2005年,她因為家庭的原因,宣布暫別樂壇。

至今都沒有正式復出過,但歌壇上,仍舊給她留著「天后」的位子。

2010年,闊別樂壇已久的王菲開演唱會,每一場的票價都創下了新高,但依舊場場爆滿,一呼百應。

金針獎的榜單上,既然有了有了葉倩文,也應當有王菲的名字。

7、林憶蓮

90年代香港樂壇的天后陣營中,梅艷芳「天后」在香港精神,王菲「天后」在與眾不同,葉倩文「天后」在強悍唱功,林憶蓮天后在藝術性與商業性的極致融合。

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林憶蓮的形象是幽怨女,總唱著苦情歌。

但實際上,她早年間就玩轉過不少風格的演唱,和王菲一樣,以前衛著稱。

1998年的專輯《Ready》,涵蓋了爵士與R&B曲風,這在當年的港樂里是新舉。

這一次嘗試打通了她的任督二脈,從此以後,「都市感」成了她的賣點。

同年,她發行《都市觸覺PARTI》,成為香港樂壇第一個玩此概念的歌手。

《都市觸覺》系列專輯一連發行了三張,有銷量,有創新,讓林憶蓮成了獨樹一幟的歌壇天后。

她祖籍寧波,母親曾經是越劇演員,從小耳濡目染的她也能來上一段。

1991年的專輯《野花》,就有中國傳統戲曲和西洋樂的結合。

這張專輯對概念的把玩也有意思,以不同的花卉為引,探索女性的心境。

專輯極具藝術性,90年代末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華語專輯之一。

再後來,她跟李宗盛夫唱婦隨,唱起了丈夫為她作的苦情歌。

歌曲更具普世性,林憶蓮的把苦楚唱得絲絲動人,觸動了許多善男信女。

後來離婚了,又回歸從前,繼續在不同歌路上探索。

林憶蓮另一強悍的地方,在於她的超長續航。

許多和她同期出道,乃至於晚出道的女歌手,都已經逐漸淡出了舞台。

但她十年如一日愛護著自己的一把好嗓,前幾年,還活躍在競技舞台上摘得「歌王」桂冠。

不是沽名釣譽,而是為了挑戰更多的不可能。

金針獎也應該眷顧於她,好讓港樂掙脫「陳詞濫調」、「翻唱成災」的刻板印象。

8、陳慧嫻

1984年,陳慧嫻憑藉《逝去的諾言》出道,同年即獲得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的最具前途新人獎。

繼《傻女》和《人生何處不相逢》之後,陳慧嫻與梅艷芳狹路相逢,兩人都爭得日版《夕陽之歌》的翻唱權。

陳慧嫻唱《千千闕歌》,梅艷芳唱《夕陽之歌》,兩首同曲不同詞的歌,相差一天發行。

最終《千千闕歌》銷量35萬張,而梅艷芳不敵她,《夕陽之歌》僅獲得20萬張銷量。

銷量和傳唱度都更勝一籌,所有人都以為陳慧嫻能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壓過梅艷芳。

起碼金曲金獎,或是最受歡迎女歌手獎,總要拿到一項吧。

然而,兩個獎項都頒給了後者。

陳慧嫻極為失望,開了告別演唱會之後,遠赴異國留學。

現在回頭看,陳慧嫻的演唱事業是在最巔峰時戛然而止。

幾年後,她回歸樂壇,已經換了天地。

梅艷芳仍是天后,王菲、林憶蓮、葉倩文等人在頒獎禮上輪番坐莊。

復出後的幾張專輯銷量低迷,這裡仿佛沒有了她的位置,她也因此患上焦慮症。

可要問她配不配得上金針獎,還是配得上的。

歌好不好,取決於有沒有唱到人的心裡,有沒有聽眾掛念至今。

她的《千千闕歌》,既繾綣又豁達,大時代下人人傳唱,也成為了香港獅子山精神的一種演繹。

既要珍重再見,也要目視前方。

還不止這麼一首。

《跳舞街》《人生何處不相逢》《飄雪》《歸來吧》等歌曲都在她的演繹下,讓人久久難忘。

她本人,也是歌迷心中永遠的公主。

曾經的時代金曲,至今仍是時代金曲。

金針獎若頒給陳慧嫻,也是對一代人記憶的妥善安置。

結語:

金針獎的頒發標準,是為香港樂壇做出過貢獻。

貢獻的衡量標準有很多。

可以是在詞曲上開宗立派,可以是在唱功、銷量上叱吒一時,也可以是在創作及演唱上打動過無數人心弦,令歌聲化為摯友,陪伴聽者左右。

我們羅列的金針獎「遺珠」歌手們,起碼都滿足了上面的一條。

但金針獎作為香港樂壇的最高榮譽,同時又是極度嚴苛的,讓它「負債纍纍」。

歌手們別無他法,只好耐心等待著這項殊榮的「臨幸」。

你認為下一個拿到金針獎的歌手,會是誰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