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事件發生後,比「批評教育」更重要的是幫助治癒

教育導報 發佈 2024-03-04T04:46:12.731086+00:00

近日,又一起未成年人霸凌事件引發關注。據海南日報消息,3月24日下午,臨高縣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稱,對已滿14周歲的違法未成年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並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近日,又一起未成年人霸凌事件引發關注。一段「海南臨高一名13歲女孩遭遇校園霸凌,被多名女孩毆打」的視頻引發公眾熱議。網傳視頻中,多人手腳並用對該女孩施暴,還將其推入水溝。被打女孩頭髮凌亂,雙腳赤裸,身上有明顯傷痕,跪在地上向施暴者說「對不起」。

據海南日報消息,3月24日下午,臨高縣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稱,對已滿14周歲的違法未成年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並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對嚴重失職失責的學校校長予以免職,其他相關人員責任處理結果後續將及時向社會通報。

官方通報中還明確,經查,當事人宋某與林某為某學校同班同學,兩人因瑣事發生口角,雙方分別糾集多名未成年人於不同時間對對方實施毆打,期間雙方都拍攝視頻並上傳到網上引發關注。

真相叫人唏噓不已,暴露出的教育問題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被霸凌事件通過網絡進入人們視野,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並提出了頗多有針對性的舉措,但霸凌事件仍時有發生。

同時,也要看到,前述舉措更多的是研究如何預防和阻止校園霸凌事件,當事件發生後,因為涉及未成年人,解決方式也更多停留在「批評教育」「道歉」「和解」層面,鮮有人關心那些受害學生的心理、情緒問題,更遑論這些曾經被傷害過的人,後來都過得怎麼樣,有沒有完整、快樂的生活?

每一次欺凌,都可能在被欺凌者心底埋下一顆「恨」的種子,要麼向外攻擊他人,將負面情緒轉移到周圍人身上;要麼向內攻擊自己,陷入「後遺症」中不能自拔。

近期熱播的韓劇《黑暗榮耀》就是映射,被校園霸凌欺負到遍體鱗傷的女主步步為營,完成了自己長達18年的復仇計劃,讓網友直呼「好爽」「解氣」。但現實中,我們不主張「復仇」,更反對脫離法律框架的「私刑」。「爽文」不會發生,更多的人困在被霸凌的角落裡,久久走不出來。

一項數據表明,未成年時期遭遇霸凌對人的心理創傷40年之後仍能持續影響他們的生活。一些經受過校園暴力的網友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時隔多年,負面影響也一直圍繞著他們。

「有一種全世界都討厭我的感覺,這種不被愛的感覺,便是最令人壓抑痛苦的。」

「他們欺負我時,總是說我連地都掃不乾淨,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我一掃地就高度緊張,有強迫症一樣,一定要掃了又掃。」

「我通過洗手來清除那些感覺,只要想到他們,就覺得髒,洗手的頻率越來越高,後來一天要洗兩次澡,換兩次衣服。」

「沒有人再欺負我了,但我現在對交朋友這件事很不自信,甚至對周圍人和事物都表現得很冷漠。」

霸凌事件發生後,比「批評教育」施暴者更重要的,是幫助受害者降低負面情緒的影響、治癒自己。

首先,幫助他們停止精神內耗。經歷過校園暴力的人,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感,很多受害者總是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欺負我?是我哪裡做得不好嗎?」從而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覺得低人一等。中國父母總喜歡讓孩子反省自我,但在這個問題上,請家長「偏愛」孩子,認同孩子,堅定地告訴他們,「你很好,不是你的問題。」他們需要擁抱曾經那個脆弱的自己,需要理解過去那個無助的自己,然後勇敢地和自己和解。

其次,鼓勵他們表達自我,直面傷痛。一味地沉默,或者假裝這件事沒有發生過,只會加劇他們的否定情緒。情感需要宣洩,如果不去表達,就會找到另一個出口。請家長給孩子安全表達的空間,主動傾聽他們的傾訴,很多傷痛在說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被治癒了。如果一開始很難,那就讓他們寫下來、畫下來,在空曠的山谷喊出來,這個把內心的感觸動情地、痛快地表達出來的過程,本身就是極好的減壓方式,減輕負面情緒咬人的力量。

然後,鼓勵他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隨心所欲,並儘量沉浸其中。一些受害者會急於收拾好自己的情緒,強迫自己儘快回歸正常的生活軌跡,甚至無意識中從行為上優化自己,久而久之,反而越來越焦慮。經歷類似事件後,請家長允許孩子、鼓勵孩子,給自己一個緩衝期或者真空期,簡單來說,把「我的快樂」放在第一位,讓孩子可以通過一些有獲得感的事,比如學習一門技術或一種樂器,來取悅自己,幫助他們重新建立積極的、正面的自我形象。

學生階段,父母始終是孩子最強力的支柱。當霸凌事件發生後,父母的重視、理解、安慰和積極引導尤其重要。

總之,如果希望孩子重拾陽光自信,那麼父母至少先要做到接納孩子、尊重孩子、傾聽孩子,傳遞給孩子勇氣、信心和力量,讓孩子能從父母這裡獲得安全感。如果孩子對人際關係徹底失去希望和信心,產生的變化超出了自己的預期,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做事、正常生活時,也一定要第一時間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和他站在同一戰線。

文 | 向穎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向穎 | 審核:劉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