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起源外太空?科學家發現遺傳成分,來自3.4億公里外龍宮

科學黑洞 發佈 2024-03-04T05:36:35.661837+00:00

地球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有數百萬個物種在這裡繁衍生息,至今已經有38億年之久,在整個發展演化歷程中雖然經歷了大大小小二十餘次物種滅絕事件,但每一次災難也意味著新生,有物種消失滅絕同時也有物種誕生,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地球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有數百萬個物種在這裡繁衍生息,至今已經有38億年之久,在整個發展演化歷程中雖然經歷了大大小小二十餘次物種滅絕事件,但每一次災難也意味著新生,有物種消失滅絕同時也有物種誕生,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當我們知道了生物的演化過程,核心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生命的起源問題,到今天為止仍舊算是一個謎題。

太陽系內八大行星,地球是最特殊的,畢竟誕生了生命發展出智慧文明,那麼地球的環境是如何孕育生命,讓生命從無到有最後再到蓬勃發展的局面?

有一種說法認為,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外太空,在地球形成初期,大量的小行星、天體碎片撞擊到地球表面,給地球帶來了充足的生命原材料。這就是天體生物學先驅卡爾·薩根提出的外源性起源假說,簡單來說就是生命所需要的原材料來源於外太空,由小行星撞擊帶到地球之上。

目前科學家已經在很多隕石上發現過核糖、胺基酸等有機質存在,但是這裡還存在一個漏洞,撞擊到地球表面的隕石,可能歷史已經很長了,有受到地球生物污染的概率。

但這一次日本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或許要對生命起源的問題蓋棺定論了。

日本當地時間3月21日,由北海道大學和九州大學相關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

日本科學家從小行星「龍宮」的樣本中再次發現了有機質,分別是尿嘧啶和維生素B3,尿嘧啶是遺傳物質「核糖核酸」(RNA)的一種鹼基,而維生素B3與煙酸有關,它是生物體新陳代謝的關鍵輔助因子。這個發現跟其它同類型的科學研究不太相同,這個被研究的樣本就比較重要,它是原汁原味的,由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帶回地球。

據悉隼鳥二號兩次接近龍宮號小行星投射「彈珠」,並且收集了大約5.4克的樣本,這要比最初設想的0.1克多太多了,遠超預期。

這個隼鳥二號其實是跟中國的嫦娥五號一前一後返回地球,只不過一個是去38萬公里之外收集月球樣本,一個是從3.4億公里之外的龍宮小行星採集樣本帶回地球。

對於這些樣本的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小行星的演化,同時分析它們的成分,還可以找到地球生命源於外太空的證據。

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這些樣本要更加的「保真」,全程都是不跟地球環境接觸,可以確保地球環境不會對樣本造成污染,最終誤導科學家的判斷。

生命的遺傳物質無外乎DNA和RNA,而DNA的鹼基是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RNA的鹼基是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尿嘧啶(U),而這一次在小行星「龍宮」的樣本中發現的便是尿嘧啶(U),它是遺傳物種RNA重要的組成部分。

至少目前來看,地球上生命的原材料很可能就是來自於這些小行星,當撞擊到地球表面的時候,為地球帶來了重要的生命資源,在合適的條件下這些原材料構成了簡單的單細胞生命,那也將成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物種的老祖宗!

小行星「龍宮」編號為1999JU3,是一顆直徑僅為900米的小天體,距離地球大約是3.4億公里,2014年隼鳥二號從地球出發,2018年抵達」龍宮」小行星並且開始進行探測和樣本採集工作,2020年帶著樣本返回地球。

這些小行星的樣本非常珍貴,它不同於以往在地球上發現的各種隕石碎片,有些來自於月球、火星或者其它小行星,它們在地球上存放的時間太久了,受到了太多的地球環境「污染」,至少在有機物的構成上面就無法太確定。


其實此前科學家已經在隕石中發現了各種有機物,包括蛋白質、胺基酸、核糖等,當然也包括各種鹼基,但所有那些次或許都不會有這一次的研究具有說服力。

對於這5.4克小行星龍宮上的樣本進行研究,只要確定存在有機物,那麼就可以得到最終確認,尤其是科學家發現的還是尿嘧啶,遺傳物質RNA特有的鹼基。

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小行星或者天體碎片,它們很可能攜帶了有機物來到地球之上,地球的遠古生命很可能是起源於外太空。如果這種生命「孵化」的形式廣泛存在於宇宙深空中,那麼外星生命的存在數量上應該也不會少。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