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暴力,除了譴責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 發佈 2024-03-04T07:02:49.697132+00:00

隨著一條「海南臨高女孩遭校園霸凌」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校園霸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話題。在該視頻中,多人對一女孩施暴,包括撕扯衣服,用鞋子扇其面部、推入水溝等。

13歲女孩被多名女孩暴打。新京報資料圖

隨著一條「海南臨高女孩遭校園霸凌」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校園霸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話題。

在該視頻中,多人對一女孩施暴,包括撕扯衣服,用鞋子扇其面部、推入水溝等。被欺凌女孩頭髮凌亂,雙腳赤裸,身上可見明顯傷痕。另有網傳醫院檢查報告單顯示,女孩左耳鼓膜穿孔、眼睛被異物損傷。

類似事件發生後,輿論義憤填膺強烈要求嚴懲兇手,和當地公安、教育、婦聯等部門第一時間介入都已是常規動作。被打女生的網絡後援團迅速組建起來,捐款從倡議很快變成了行動。相關帖文下,「未成年」不是暴力的護身符等評論,得到了很高的點讚數與轉發。

據3月24日下午臨高警方的官方通報,該縣也第一時間成立了聯合調查組。通過調查,核實視頻涉事人員均為該縣未成年人,其中兩名當事人系同班同學。

但與視頻中「校園霸凌」的表述不同,聯合調查組認定,當事人宋某與林某因瑣事發生口角,雙方分別糾集多名未成年人於不同時間對對方實施毆打,其間雙方都拍攝視頻並上傳到網上引發關注。

「霸凌」變「互毆」,讓不少圍觀群眾頗感意外。一些已向被打女孩表示支持和捐款的網友,一時不知該相信何處信息源。公眾情緒如潮水一般,對輿論場來回沖刷。

事件真相究竟如何,還有賴當地警方披露更多證據。但不管是「霸凌」還是「互毆」,均屬校園暴力。口角引發暴力並不鮮見,不同時間多次互毆,說明正常渠道內的糾紛解決機制並不有效,防範校園暴力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各種機制也未見及時啟動。

而當地啟動問責調查程序,對嚴重失職失責的學校校長予以免職,也從側面證實,這起校園暴力事件,存在未成年人保障鏈條上的失職與失責。

因個案反推學校或職能部門失職失責,相對容易。但預防校園暴力,又不能僅依賴於某個視頻的熱傳或某起事件引發了輿論關注。

現實生活中的校園暴力,多隱匿於線下或更秘密的線上空間。未進入公眾輿論場,也就不足以引發輿論的關注。學校、家庭、職能部門乃至社會的失職失責,也因此被遮蔽。

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開具的耳鼻咽喉鏡檢查報告單。新京報資料圖

近時間火爆全球的劇集《黑暗榮耀》,講的就是一個校園霸凌和反霸凌的故事。復仇爽劇之所以引發全球觀眾的共情,被普遍解讀為「因為真實所以震撼」。

該劇中女主被電卷棒燙傷之類的霸凌細節,就有韓國忠清北道某中學真實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的影子。更具諷刺的是,該劇導演安吉鎬也被曝光曾是校園霸凌者。迫於輿論壓力,安承認施暴,並向受害者公開道歉。

面對校園暴力事件,在網上表達憤怒、要求嚴懲兇手,這些情緒宣洩的底層,都有樸素正義的支撐,無可挑剔。反思校園暴力事件,也無外乎學校失職、家庭失管、司法失之於軟。解決之道,學校要盡職,家庭要盡責,司法要寬嚴有度,教育要培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衝突解決方式。

但怕就怕在如網友吐槽韓國影視圈一樣:什麼都敢拍,但什麼都不願改。《黑暗榮耀》的反霸凌路徑,是女主18年精心布局,以「智惡」應對「大惡」,以「魔法」打敗「魔鬼」。從劇中跳回現實,這不過是個成人童話。

防範校園暴力仍要回到現實,加強教育宣傳,提升從校長、教師到家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素養,並不是一句空話。我們能做的還包括,建立和完善舉報機制,鼓勵學生及時舉報校園暴力行為,及時處理並對違法者進行相應的懲罰,為受害者提供足夠的安全保護和心理支持。

同時,要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情感和行為變化,及時溝通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避免對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減少家庭暴力和教育方式不當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要倡導尊重和包容的校園文化和社區文化,幫助未成年人增強互相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意識和能力。

而在知識學習之外,學校也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包括溝通、合作和解決衝突的能力。這些能力將使學生更容易處理校園霸凌和校園鬥毆。

凡此種種,雖不乏老生常談,卻也寄託了不少老師、家長和學生們所期待的預防暴力之道。當然,行勝於言。

撰稿 / 顧左右(法律界人士)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吳興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