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患者長期喝中藥,能不能治好?醫生說出4種結局

中醫科李醫生 發佈 2024-03-05T05:20:25.566130+00:00

目前已知肝臟炎症種類有5種,分別命名為A肝、B肝、C肝、丁肝、戊肝。如果沒有特別說明,一般默認是「B肝」,原因之一是它的患者群體最大,之二是它引起的後果最多最重,之三是至今仍不能治癒,只能控制病情進展,之四是社會對B肝群體的歧視沒有消除。


目前已知肝臟炎症種類有5種,分別命名為A肝、B肝、C肝、丁肝、戊肝。如果沒有特別說明,一般默認是「B肝」,原因之一是它的患者群體最大,之二是它引起的後果最多最重,之三是至今仍不能治癒,只能控制病情進展,之四是社會對B肝群體的歧視沒有消除。


B肝是由B肝病毒侵入人體、寄居肝臟引起,病毒會整合人體DNA,生成目前醫學手段和人體免疫很難清除的「B肝病毒母體」,既保證大量預感病毒能源源不斷複製出來,又把當事人變成B肝病毒攜帶者,檢查結果是陽性。


B肝是B肝病毒被免疫系統識別後,開展清除病毒行動,同時大量誤傷肝細胞引起,此時B肝病毒攜帶者變成B肝患者。檢查可見谷丙酶、穀草酶等指標升高,患者出現乏力疲倦、厭油消瘦、身痛胸悶、小便偏黃等症狀,免疫系統清除病毒是全天無休的,意味著肝細胞的損傷也是持續的。

隨著肝細胞受損速度大大超過更新速度,肝纖維化現象出現,慢慢出現肝硬化,伴有門靜脈高壓、胃底靜脈曲張、腹水等問題,病人出現黃疸、蜘蛛痣等典型體徵,病情再發展若干時間後,肝硬化就可能升級為肝癌。


目前主流認知是B肝患者為控制病情,在適時進行抗病毒治療,以藥物、干擾素等抑制病毒複製,改善症狀,阻斷肝炎發展之路。規範化的抗病毒治療,能達到臨床治癒效果,極少數患者可實現自我痊癒。

不過,在我國有一些患者基於對中醫藥的信任,選擇用中藥治療,中藥能不能治好B肝?

中醫對肝病的研究有千年以上歷史和傳承,B肝作為肝病種類之一,有3個特點:


1、B肝是「老病」,古時候就有肝病記載,科學家從距今2000年以上古人骨殖中確認了B肝入侵的基因證據。

2、B肝是「新病」,B肝被發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中醫系統的針對性研究也是四五十年。

3、B肝是「難病」,除了極少數自愈和完全康復的幸運兒,B肝目前可防、可控,但不能根治。


中醫把肝病統稱為濕阻肝癰等病名,肝腹水叫水鼓,從肝炎能人傳人的特點,有醫書稱為「疫毒」。現代針對B肝患者舌紅苔黃膩、濕像明顯、脈沉等表徵,把B肝區分為濕熱內蘊、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氣滯血瘀等證型。

中醫治療是從消除B肝黃疸,恢復肝疏泄功能,調理足厥陰經等方面考慮的,一手抓扶正氣,一手抓溫陽。


藥材有黃芪、茵陳、蒲公英、丹參、紅棗、白芍、半枝蓮、垂盆草、趕黃草、柴胡、五味子、鱉甲、附子等等;方劑有小柴胡湯、一貫煎、鱉甲煎、大黃蟄蟲丸、柴芍六君子湯、膈下逐瘀湯等,現代還有一些中成藥製劑。

另外,民間有許多中醫,有大量聲稱能治好B肝的偏方。

實際上,中藥在B肝治療中,目前處於配合地位,不少症狀嚴重的B肝患者,服用中藥後感覺力氣恢復了、痛感消失了、飯量上來了,有的黃疸消退了,就認為是治好了,其實是危險的。


中藥在B肝退黃、降酶、改善消化功能、安神定心等方面有作用,但它不能阻止B肝病毒複製,不可消除B肝表面抗原,不能殺滅B肝病毒,意味著患者體內B肝病情仍在發展,肝受損的本質沒有改變。

長期喝中藥調理,不能代替B肝抗病毒治療,而且我國B肝防治指南也沒有把中藥治療放在主要地位。


如果堅持用中藥治療B肝,有4個結局:

1、B肝病情確實部分緩解了,最常見的是黃疸消退、食慾提升、肝區疼痛緩解,按鄉下的說法是「又能下地幹活了」。

2、B肝檢查肝功能好轉,多見於轉氨酶恢復正常或大幅消退,肝纖維化現象減輕,肝受損減緩。


3、誤用亂用藥物導致肝損傷,多見於中藥使用過量、不當或亂配藥,使肝損傷症狀加重。

4、逐步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這是最差的結果,一般數年後出現。B肝患者如果被喝中藥暫時好轉的「表象」蒙蔽,很可能收穫惡果。

所以,長期中藥治療,或能改善B肝引起的表面症狀,改善肝纖維化問題,但沒有抑制B肝病毒,病情還在隱蔽發展,最後或許引起悲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