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笑「土炮」的竹筒奶茶,突然火得一塌糊塗

vista看天下 發佈 2024-03-05T06:47:40.835878+00:00

現在提到占領景區的美食,腦海里第一個跳出來的答案,依然是旋風大土豆或轟炸大魷魚的朋友,已經被孤立了。

現在提到占領景區的美食,腦海里第一個跳出來的答案,依然是旋風大土豆或轟炸大魷魚的朋友,已經被孤立了。


繼旅遊業放開以來,最近,全國網友都迎來了今年春天的新頂流——


竹筒奶茶。



就像商量好的,竹筒奶茶在景區生長、像雨後春筍般統治了每一條美食小巷。


在竹筒里打點茶水、茶水上擠點雪頂奶油、再撒點花生碎之類的裝飾……


咋看咋像就是普普通通奶茶,只是從塑料杯換到了竹筒內。


貼上白紙黑字的城市地名後,搖身一變就成了「奶茶界的劉亦菲」、網紅旅遊地的打卡標配,身價飆升到35元一杯。



一開始還不是這樣的,就如所有網紅食品剛興起時,都會收到一波食物原教旨主義者的反對——覺得好吃才是硬道理。


有博主就直言,竹筒奶茶太難喝了,貼個地名就開始賺錢是跟風、是被消費主義洗腦、是審美問題。


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大碗裝手拎筒差不多,平等地抵制一切網紅產品。



每次去旅遊都會看到它,也令很多人無語。


竹筒奶茶也和大腸包大蔥、拇指生煎包、以及「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一起,被一批人打入朋友圈土炮名單第一名。



然而,很多人卻表現出了絲毫不受其攻擊的坦然,並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大剌剌出來認領:「做咩啊,在說我嗎?」「幹嘛罵我?」



據了解,這股竹里竹氣的風,率先從江南水鄉蘇州颳起。


最開始走紅的是蘇州平江路一家小小的奶茶店,乍一看平平無奇,門口卻總是排著老長的隊。


憑藉古色古香的竹筒造型、放在石橋上的它和姑蘇水巷小河流水的經典風景仿佛融為了一體,無需再添加贅余的定位,光看照片一種氛圍感就撲面而來。


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好奇地打量、紛紛入坑。


via @Joy


然而,假設你是一個杭州人、周末去蘇州玩兒,特地跑去平江路打卡竹筒奶茶發朋友圈,那麼你很可能會在回鄉後感到一陣」羞恥「——


看著西湖邊上幾步一家的竹筒奶茶店,發出了敢情它並非是蘇州特產的感嘆。


」我怕不是個傻子。「



比春風吹得還快,竹筒奶茶就不是蘇州獨有的特色了。


從杭州、南京、上海、長沙到北京……乃至全國,竹筒奶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了大江南北。


現在走在景區美食街甚至市區里,你一轉頭,都可能撞到三個手捧竹筒奶茶的年輕人。



到底有多少人為它買單,在杭州西湖邊,一位手忙腳亂的服務員小哥告訴探店博主的答案是:


「排隊1小時,一天能賣出2萬杯。」


via @大韓來了


而在北京南鑼鼓巷,光一條700多米的路上,就散落著12家竹筒奶茶店。


一到周末就被圍得水泄不通。


via @露思


就如這些年所有異軍突起、俘獲了無數年輕人芳心的新中式審美一樣,竹筒奶茶也緊緊抓住了國潮中式元素。


從店名上就跟國風沾了點兒邊,常包含竹、煙、雨的元素,給隔壁胡同里的北京大爺看得一愣一愣,「咱這兒好像一樣也妹有啊」。


可一搭配上店門口「我在北京很想你」的藍白文藝掛路牌就不一樣了,仿佛一出《夢華錄》魂穿《去有風的地方》。


菜單也很古典,什麼江南煙雨、荷塘月色、桂花引……宛如打開了半部語文書。


同上


除此之外,賣竹筒奶茶的另一要義當然是上鏡。


比如成都的一些竹筒奶茶店,為了再在視覺上增強一些當地的城市屬性,會在雪頂奶油上專門再堆上一顆大大的熊貓巧克力。


從顏值上就瞬間抓住你的眼球,主打的就是一個出片率。


「開玩笑,也不想想在多少中國人心目中,竹子本來跟熊貓強掛鈎。」


via @蛋霸天


就連一貫主打一個時髦洋氣的魔都街頭,都出現了竹筒奶茶的身影。


還不忘在地名標籤的貼紙上寫上了上海迪斯尼,興致勃勃地向全網宣布:


「外灘也有自己專屬的竹筒奶茶了!」


via @胖白白


此時此刻,一個路過的廣東人,在評論區里蹙起了眉頭:「總感覺竹筒應該出現在江南古鎮。「


上海人自己則表示:咖啡喝多了,偶爾換換口味沒什麼不好。



如果按半熟財經報導,竹筒奶茶早期在蘇州火起來時,品牌創始人的思路是「創意茶飲+中式風空間設計」,包括店面裝潢都要和中國傳統文化高度結合。


但眼下,很顯然你在旅遊時買到的竹筒奶茶,已經不止是各個城市因地制宜後的自創版,就連載體都脫離了門店的束縛——


不需要精心裝潢的正經鋪面,只需要一輛小推車、一張桌子、或者打開後備箱,在竹筒里裝入奶茶、椰子凍、冰激凌……就能成為網紅利器。


因此迅速入選為了《打工人最愛的熱門擺攤選項》。


via @Win



這種國民性的爆款茶飲風口,一貫嗅覺敏銳的火鍋店老闆當然不會放過。


也顧不得把竹筒奶茶放在熱騰騰的火鍋旁,可愛小熊貓的賣相會不會也變得像在泡牛奶浴了。


紛紛爭先恐後,薅起了竹筒奶茶的熱度。


via @蛋霸天


短視頻平台上的農村博主不遑多讓,背靠竹林,這簡直就是他們的天賜選題。


跨過泥濘的山路,把原本準備砍來攔雞圈的竹子,用彎刀劈成一截一截、洗乾淨拿來盛奶茶。


從頭到尾記錄下一杯原生態的竹筒奶茶製作全過程,妥妥一曬必火的熱度擔當。


via @蜀和春


竹筒爆火的輻射範圍,不只是最頻繁出現在廣大網友視野里的「產業鏈下游」。


一些浙江、江西等地家裡經營竹子生意的朋友,也紛紛感嘆:


今年竹筒奶茶突然爆火,也意外帶動了他們的批發生意。



從線下到線上,從景區爆款到網際網路熱貼,竹筒奶茶遍地開花。


並像它的器皿竹子的寓意一樣,熱度節節攀升。


現如今,打開小紅書輸入關鍵詞,就能看到1萬多條相關筆記。



甚至,還卷出了竹筒奶茶的變體——竹簍奶茶、竹籃奶茶。



按大多數實體店裡28-35一杯,路邊攤20塊錢一份的價格來說,你要說竹筒奶茶貴吧,價格也不算離譜。


但你要說它便宜,怎麼講,蜜雪冰城3人餐也才20。


以至於不少人產生了狐疑「這是不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網紅營銷」、「消費主義的智商稅」。


via @溫州探店達人


事實上,社交平台上已經不乏一波竹筒奶茶「翻車」的帖子。


賣相是它難以逾越的關卡,不管擠得多好看的奶油,在氣溫熱到中午可以穿短袖的南方,一位典型的手捧竹筒奶茶的網友可能是這樣的:


好不容易排長隊買到的鴨屎香竹筒鮮茶,端出來還沒幾分鐘,就像一個吐奶的小朋友,開始一口接一口地嘔了起來,沒多久奶油就糊他一手。


「救命,有沒有紙巾。」


via @小羊九十九


儘管很多人買的時候,也會覺得30塊錢左右一杯的溢價有些嚴重。


但抱著「來都來了」的遊客心理,一可以滿足好奇嘗嘗鮮,二等於買到了朋友圈九宮格里最有地標性的一張旅遊紀念照片,三再一打算盤:


不好喝也沒關係,筆筒帶帶回去再利用,也算提升性價比之一。


小紅書上,拿竹筒廢物利用,種花種草、裝筆裝化妝刷的教程比比皆是,張張別有風情。



實在不行,給老爸當菸灰缸也算一個紀念品,「替俺一盡孝心」。



沒想到就這還能中招,一位北京朋友去汕頭玩時買了一杯竹筒奶茶,特地洗乾淨、大老遠背回了家。


然而,就像所有曾經因為太干而開裂的木頭家具一樣。


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他忽然聽到一陣爆竹聲般挨個劈里啪啦響的聲音——由於北方天氣太干,竹筒裂了個大縫。


via @郊區小賣部


而南方的一些朋友帶回家後則發現,由於太潮辛辛苦苦洗乾淨的竹筒它發霉,差點沒長出毛。


最後,你會看到,一批竹筒奶茶的最終歸宿是垃圾桶。


以至於不少網友組團出來玩時,都開始互相調侃、阻止對方費了巴勁地排隊買奶茶:


「別麻煩了,垃圾桶上撿一個拍拍照好了。」



就如今年一開春就莫名其妙、躋身為網紅的北京老牌景點鼓樓、被全國大學生包圍的各地大型商圈、以及一些犄角旮旯里也排隊排出大門外的小眾景點一樣。


在這個放開後的第一個春天裡,竹筒奶茶也許只是全民旅遊熱風潮下的一個衍生品。


不是它,也會是別的網紅爆款茶飲。



而在此之前,這種全國熱門旅遊景點都在複製的網紅單品,已經斷檔了太久。


印象中上一個全網爆火的,還是答案茶。


2018年,這種主打占卜+茶飲的奶茶,一時間火到炸裂,幾乎也是全國奶茶商跟風。



但靠網紅經濟起來的它,很快也就消失在了很多人的視野里。


如今回想起來,久遠得像是上輩子的事情。



竹筒奶茶同樣陷入了風口浪尖,爭議不斷。


最主要的就是對它食品安全的隱患,成為很多人下單前猶豫的最後一環。


在網上,關於竹筒奶茶的竹筒衛生問題傳言四起。


有人說在西湖邊每天有人蹲守撿竹筒,「甚至日薪高達1000元,不知道是真是假」。



甚至,還有網友發視頻表示,剛買完一杯,轉頭就看到大媽在河邊清洗竹筒,懷疑是循環使用。


」當時就覺得太噁心了。「



儘管事後,當地市場監管局開展了現場檢查。


阿婆也闢謠了自己洗竹筒,是拿來種菜的。



但在這種隱患下,誰也不能保證,竹筒奶茶不會像答案茶一樣曇花一現,迅速過氣。


不過現如今,對於正興致勃勃地準備打卡更多景點的年輕人來說,一杯貼著城市地名的竹筒奶茶依然是一次值得一試的選擇。


畢竟,」來都來了,下次又不一定再喝。「



也許,作為自由出遊的見證和親近自然的具象化,竹筒奶茶好不好喝、土不土也不重要了。


在這個春天,大家太需要一個軟萌甜蜜、蕩漾著春光的東西,來感受這種久違的快樂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