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萬軍隊對100多萬,兵力數倍優勢,為何反倒屢被圍殲?

熊熊講武 發佈 2024-03-05T12:36:13.492017+00:00

武器裝備就更別說了,除了幾十萬美械部隊外,還有100多萬日械部隊,剩下的國械部隊則是原先幾百萬軍隊武器中優中選優留下的。

在解放戰爭中,蔣軍當時的兵力有430萬人,而且占據著更大面積的國土,控制區內人口也比我們多。武器裝備就更別說了,除了幾十萬美械部隊外,還有100多萬日械部隊,剩下的國械部隊則是原先幾百萬軍隊武器中優中選優留下的。

我軍當時兵力127萬人,解放區無論面積、人口都不如前者,總的資源顯然是更少的。在武器裝備上,除東北部隊裝備較好外,關內部隊的裝備還不如蔣軍的國械單位。而且我們當時的正規戰經驗還不多,大多數主力縱隊也都整合時間不長,戰鬥力還在磨合期。

在這種條件下,面對蔣軍經過整編精簡後百萬大軍的全面進攻,如果我們選擇在所有戰線上,依託一個個城市、村莊去打陣地戰,那顯然不行。坐等優勢敵人來打,這是不划算的。

所以我們當時採用的方針,並不是以有限的野戰兵力去跟蔣軍拼消耗,能守的城鎮我們要守,守不住的便不執拗於非守不可。

到後來,這一戰略明確為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我們不僅不讓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到各個要點據守、消耗,反倒要主動放棄諸多城鎮,將自己的力量集中起來。

當蔣軍占領的城鎮越來越多,它用於守備的兵力也會越多,可用於攻擊的兵力就會越少。而我軍雖然在總兵力上處於劣勢,但通過集中主力的方式,會有更多的機動部隊,這時候抓住蔣軍薄弱的一路,就可以在局部形成兵力優勢,將其快速圍殲。

經過了8個月的作戰,雖然蔣軍占領了解放區的大量城鎮,但是其也損失了正規軍66個旅,加上非正規軍總計71萬人的兵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軍的殲滅戰規模從團級、旅級、整編師級,再發展到五六萬人的大集團,在大量消滅敵人的同時,自己的大兵團作戰能力在迅速提升。

尤其是在華東方向,1947年1月初的魯南戰役一次性殲滅敵整編第26師、第51師和第1快速縱隊;2月的萊蕪戰役一次性再殲敵第46軍、第73軍。

在這些殲滅的敵人中,既有美械軍、也有機械化兵團,從而使得華東我軍繳獲大量重炮、迫擊炮、輕重機槍等武器,甚至還繳獲了一批美式坦克。

這些勝仗怎麼打出來的呢?

光看戰區總方向的野戰兵力對比來說,我軍肯定不占優勢,火力投送能力就更別說了。比如魯南戰役蔣軍中有48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華東我軍當時哪有這玩意。

但是具體到戰區的兵力數量來說,我軍可以集中優勢兵力,並通過抓住敵人過於輕敵、布防鬆懈的弱點,對其發動突然的打擊,在後者反應不及的情況下,就將其打崩潰了。如此速戰速決的打法,還使得我軍所付出的代價也相對較小。

如果不是這種打法,改為一城一地必然決死爭奪的方式,自己的陣地暴露無遺,而對方又具有火力優勢。光是魯南那48門美式榴彈炮轟擊起來,威力都是極大的,通過這樣的消耗戰想要在己方損失較小的情況下,實現大量殲敵,那怎麼可能呢?

在前8個月作戰後,蔣軍的全面進攻就搞不下去了,只能改為重點進攻,西邊打陝北、東邊打山東。

西北我軍只有2萬多人的兵力,牽著胡宗南30多個旅,還可以屢屢用「蘑菇戰術」實現殲敵。為了總體戰略,我們可以放棄延安,這放在老蔣及一票蔣軍將領眼裡是難以想像的。

可最後的結果又如何呢?

西北我軍越打越多,胡宗南幾十個旅被不斷牽制和消滅,延安又占了幾天呢?僅僅一年多點的時間,我軍就又打了回來,成功收復延安。

在山東戰場上蔣軍精銳雲集,調集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的兵力,結果開頭就把最強的整編第74師葬送在了孟良崮。

孟良崮戰役中華野全軍出動,主戰場上就集結了5個主力縱隊,3天時間速戰速決,於百萬軍中斬上將首級。

除了殲滅敵軍頭號王牌的顯赫戰果外,這一仗更重要的是華野大兵團作戰能力的體現,它可以全軍動作起來,服務於一個核心目標。在整個解放戰爭中,蔣軍在任何戰場上都未有過如此高效協調的動作。

不過仗就這麼打下去行不行呢?也不行。

因為「存人失地」是有限度的,我軍在實現大量殲敵的同時,解放區的面積會越來越小,小到一定程度後,無論兵員補給還是後勤供應,都會達到一個很緊繃的程度。所以戰場不能一直在解放區,當雙方實力轉換到一定程度後,就要調到外線作戰,為「人地皆存」去努力。

這就是隨後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以及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陳謝大軍出豫西的背景了。

相較於內線作戰有老區人民支持、作戰環境熟悉等有利因素,主力部隊調到外線開闢新區作戰,難度是極大的。有些網友以這一時期作戰的艱難比對內線作戰的輝煌戰果,認為外線作戰得不償失,這顯然是缺乏戰略眼光的。

戰爭,終究是綜合實力的比拼。

在初期作戰中,我軍通過「存人失地」來達成了一系列殲敵目標,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鍛鍊了部隊的戰鬥力。

但戰爭一直在解放區內進行的話,我軍的人力、物力終將會逐漸枯竭;而蔣軍雖然損失慘重,但卻可利用更大的控制區動員資源,持續投入戰鬥。

所以在敵我雙方軍隊戰鬥力有所轉換的時刻,就要跳出去作戰。外線作戰當然艱難,但也更加鍛鍊了部隊。到1948年淮海戰役時,華野中野60萬野戰兵力對戰蔣軍80萬主力,為什麼我軍可以一吃再吃,將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接連消滅掉呢?

關鍵就是此前內外線作戰錘鍊出的實戰能力,以及高超的指揮藝術,通過極強的戰場感知和調度能力,總是能在局部戰場上形成局部優勢,最終一個一個砸掉敵人的烏龜殼。

從1946年6月到此時,也不過是兩年多點的時間,戰場形勢逆轉到如此地步,可謂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了。當然,任何奇蹟都有跡可蹤,研究解放戰爭的很多情況,對於加深其他的戰爭認知、了解也會有極大的幫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