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之功,毀於一旦?蒙古的沙塵暴,如何成為困擾我們的夢魘?

靜夜史 發佈 2024-03-05T12:48:31.416543+00:00

蒙古,一個企圖重振昔日成吉思汗榮耀睥睨天下,結果卻混成用黃沙博人眼球,被人嫌棄加憐憫的國家。昨天的保定剛下過小雨,以為今天會是一個「空山新雨後」的爽朗晴天,沒想到拉開窗簾天空自帶一層復古濾鏡,讓人瞬間穿越到千年前黃沙漫天的塞外戈壁。

蒙古,一個企圖重振昔日成吉思汗榮耀睥睨天下,結果卻混成用黃沙博人眼球,被人嫌棄加憐憫的國家。

昨天的保定剛下過小雨,以為今天會是一個「空山新雨後」的爽朗晴天,沒想到拉開窗簾天空自帶一層復古濾鏡,讓人瞬間穿越到千年前黃沙漫天的塞外戈壁。

醉臥「沙場」君莫笑,原來蒙古在作妖,這次的沙塵和往常一樣,凜冽中帶著金戈鐵馬的殺氣,料想又是那蒙古國的進口產品。

受蒙古國低壓後部大風天氣影響,在中東部沙源地出現大範圍起沙現象,在遼闊的華北平原,狂風卷積著沙塵,浩浩蕩蕩的來慰問京津冀人民。

蒙古國的「沙兵」對我們的侵襲可謂是傷害性很高,侮辱性極強。畢竟早在1978年,我們就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三北」防護工程從黑龍江至新疆,地跨13個省總面積達406.9萬平方公里。

但就是這個占我國陸地總面積42.4%的「綠色長城」,也沒能阻擋蒙古沙塵暴南下的腳步,說他有13世紀蒙古人一般的侵略性,還算是一種委婉的比喻。

所以,每年總有那麼幾十天,面對漫天黃沙,都能讓我們想起高適、岑參、王昌齡這些邊塞詩人留下的千古佳作。

客觀的講「三北」防護工程在我國起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截止到2020年,該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達到3,014萬公頃,保護和恢復嚴重沙化鹽鹼化的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

但是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這樣巨大工程依然沒能阻止讓首都及其周圍人民「吃土」的現狀,但這並不是我們的問題,罪魁禍首在蒙古。

蒙古是一個在土地荒漠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的國家,十幾年前,蒙古揚言要在經濟上成為「下一個杜拜」,最終在土地荒漠化的進程上趕上了他的國際偶像。

蒙古的荒漠化和地理因素有關,因為他是一個中高緯度國家,並且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太平洋的濕潤氣流被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隔絕,北冰洋為數不多的水汽又被杭愛山脈隔絕在蒙古以北。

獨特的地理位置,讓蒙古南部沙漠廣布,這些沙漠給邊塞詩人提供創作靈感的同時也讓我國北方居民自古以來就受到沙塵暴的困擾。但是靜夜史認為蒙古的荒漠化愈演愈烈除了自然原因,人為原因更多一些。

蒙古大約有九成以上的國土,已經受到了沙漠化的影響,如果成吉思汗再世,想要再次橫掃亞歐大陸,衝出這片疆域的可能不再是金戈鐵馬的蒙古騎兵,而是駝鈴陣陣的蒙古駱駝隊。

之所以提到成吉思汗,就是因為蒙古現在的荒漠化和他們祖先的生活習性有關,蒙古人是遊牧民族逐草而居,每每遇到水草豐美的地方他們就會安營紮寨,等到土地出現「葛優」狀,他們就會拍拍屁股尋找下一處風景。

事實證明有「累壞的牛」也有「啃毀的地」。馬背上的漢子在養成風一樣不羈的性格時,也註定他們不會對某一塊土地很強的責任感,這一點也體現在他們對外擴張上。

鹹海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湖泊,它位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交界處,但就是這麼一個巨大的湖泊,在蒙古人的鐵騎之下消失了近四百年。

公元1220年那是一個凜冽的冬天,在蒙古人的金戈鐵馬之下,花剌子模40萬大軍就像40萬頭待宰的羔羊,花剌子模王朝順理成章的回顧歷史,但是王朝的王子札蘭丁不甘失敗逃到了玉龍傑赤。

玉龍傑赤是如今土庫曼斯坦北部的城市庫利亞烏爾根赤,這座城市在當時橫跨在阿姆河兩岸,算得上是一座中亞大都市。

但是殘暴的蒙古人攻陷這座城市以後,並沒有給予這座中亞大都市應有的尊重,成吉思汗的三兒子窩闊台下令將城內有技術的工匠打包帶走成為蒙古人的奴隸,然後將阿姆河的大壩摧毀,直接來了一個「水漫金山」。

從此玉龍傑赤這座城市變成了千里澤國,而由於阿姆河大壩被摧毀,這條中亞水量最大的河流被迫改道,原本注入鹹海的阿姆河開始流奔裏海,鹹海在每年損失2/3注水量以後,逐漸走向枯竭。

鹹海的乾涸給環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湖底帶有腐蝕性的鹽沙開始重見天日,並在風暴的鼓舞下有了一顆自由飛翔的心,風暴伴隨著毒沙比蒙古人還要殘暴,開始無休止的荼毒中亞的土地,直接加速了這片地區荒漠化的進程。

如果說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文明開化程度不夠,對保護環境缺乏認知尚且情有可原。那麼近現代以來,蒙古人對環保的忽視就屬於NO作NO Die了。

1945年8月1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曙光照耀中原大地的前夜,我們經歷了一個至暗時刻。南京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徹底和蒙古淪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獨立後的蒙古並沒有擺出應有的獨立姿態,而是盈盈拜倒在蘇聯腳下,摟著蘇聯人的高筒靴喊義父,從此蒙古成為蘇聯「第16個兒子」。但是天下沒有白領的救濟金,尤其是在大俄羅斯主義盛行的蘇聯大家庭里。

在美蘇爭霸的大環境和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雙重作用下,蒙古就像是放在跑輪里的小倉鼠,註定為蘇聯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不死不休。

當時各個加盟國分工明確,作為「衛星國」的蒙古被蘇聯分配的任務就是東方糧倉,全國上下只能發展農業及畜牧業,彌補其他地區由於發展重工業在農業上形成的缺口,蒙古不遺餘力的開墾土地直接導致荒漠化的加劇。

蘇聯加盟國在蘇共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但等到蘇聯解體以後,蒙古作為獨立國家,只專注於發展農業顯然是不健全的發展模式,他不僅讓蒙古的經濟越來越拉胯還讓蒙古的環境越來越差。

直到今天蒙古依然沒有走出蘇聯留給他的後遺症,蒙古國一直通過肉類出口來維持游離在崩潰邊緣的經濟,而且蒙古羊絨供應量占了全球1/3的市場份額,在這些巨大經濟利益背後犧牲的都是蒙古脆弱的生態環境。

飢不擇食,荒不擇路,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為了填飽肚子,最容易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蒙古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國家。

蒙古是一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據統計,在156.6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擁有銅礦20多億噸,鐵礦20億噸,磷礦儲量2億噸,石油80億桶,煤礦3000億噸等,黃金儲量3400噸,銀礦儲量7000噸等。

這些驚人的能源儲備,讓蒙古對「吃著火鍋唱著歌」的嚮往生活越來越期待,於是蒙古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採礦之旅,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變成了「老鼠跑過露脊樑」的荒漠。

近幾年蒙古雖然意識到環境問題嚴重,也向我們提出過想要借鑑中國如何治理沙塵的問題,但是這件事情不是看一看就能學會的,畢竟蒙古在1992年選擇走向資本主義的時候,已經喪失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

蒙古的沙塵讓我們深刻理解了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蒙古的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大家的問題,但就算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我們也不可能越過國境線將樹種到蒙古高原之上。

除非有一天蒙古能夠認祖歸宗,我們才能夠幫助蒙古打破荒漠化的困境,畢竟中國人民「海可填」、「山可移」,區區荒漠何足掛齒,只不過希望蒙古及早醒悟才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