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執意向澳出售核潛艇,亞太平衡被打破,我方有三大手段可反制

東方點兵 發佈 2024-03-05T16:54:00.500116+00:00

本文共3000餘字,需用時5分多鐘,大家耐心閱讀,歡迎點讚關注。前不久,在美國聖迭戈海軍基地舉行的「澳英美聯盟」會談上,三國首腦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2030年開始,美國將向澳大利亞交付5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艇。

本文共3000餘字,需用時5分多鐘,大家耐心閱讀,歡迎點讚關注。

前不久,在美國聖迭戈海軍基地舉行的「澳英美聯盟」會談上,三國首腦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

2030年開始,美國將向澳大利亞交付5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艇。

2040年開始,澳大利亞將利用英國和美國轉讓的技術,在本土製造8艘「AUKUS級」核潛艇。

澳擁有核潛艇,打破了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

美國毫不掩飾的表示,為澳裝備核潛艇是為了針對中國,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

澳大利亞購買核潛艇

澳大利亞海軍在20世紀60年代裝備的是「奧白龍」級潛艇。

該級潛艇由英國設計製造,澳海軍裝備了6艘,首艘於1964年交付澳大利亞皇家海軍。

澳媒體曾披露過一件趣事。

1992年,「奧白龍」級潛艇的「奧賴恩」號曾經到中國上海刺探情報。

由於上海港水深淺,周圍又多是漁船,「奧賴恩」號在收集中國海軍情報的過程中,不慎被漁船的漁網纏住了。

當時「奧賴恩」號險些把中國漁船拖入水中,好在漁船船員及時割斷了漁網才避免了傾覆的危險。

當時,「奧賴恩」艇長沙爾德斯迅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終於他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趕在中國海軍前來調查前,把潛艇駛出了上海港口,從而避免了一場政治和軍事災難。

回到雪梨港後,「奧賴恩」號就不再外出中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刺探情報了。

隨著中國海軍不斷發展,澳大利亞潛艇再想要溜進中國領海,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80年代澳大利亞選擇更換潛艇,但此後厄運連連。

澳當時計劃引進6艘「柯林斯」級潛艇,這是一型柴電動力潛艇,性能較為先進,被澳海軍寄予厚望。

但該潛艇服役後可謂是問題不斷:

先是噪聲問題,後又是動力系統問題,最終導致該潛艇大多數時候只能趴在窩裡維修,出勤率一度低的感人。

最糟糕的時候,6艘「柯林斯」級僅有1艘可以正常運轉。

由於「柯林斯」級問題頻發,澳海軍產生了換潛艇的念頭。

2001年,澳海軍對外發布需求,準備購買新的常規動力潛艇。

此舉迅速引起了多個國家的重視,並紛紛提交了本國的設計方案。

2016年,法國在多個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贏得了這筆近400億美元的大訂單。

法國給澳大利亞提供的條件不可謂不優厚:

12艘「短鰭梭魚」級潛艇由法國「梭魚」級核潛艇改進而來,法國將轉移大部分技術並幫助澳建造一條生產線。

這一套操作下來,澳的潛艇製造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高,澳也將因此解決至少2萬個工作崗位。

不過澳法之間的協議因為價格出現了危機。

在談判過程中,法國將單艘潛艇的製造價格提高到了55億美元,這已經超出了澳的承受範圍。

澳本來已經對這筆訂單有些不滿,加上英美兩國的「挑撥」,法國的單子最後果然被攪黃了。

澳最終選擇違約,並決定購買核潛艇,澳決定在英國「機敏」級和美國「維吉尼亞」級之間二選一。

澳選擇英國有很多好處,尤其是英國的「機敏」級生產已經接近尾聲。

英國產能足夠,澳因此有望將在2030年拿到5艘核潛艇。

然而迫於美國施壓,澳最終選擇購買美國「維吉尼亞」級,但是目前這筆訂單面臨著2個大問題:

第一,美國通用電船公司還有十多艘「維吉尼亞」與「哥倫比亞」級的生產任務,根本騰不出手來給澳生產全新版本的「維吉尼亞」級。這意味著澳大利亞如果要在2030年裝備該潛艇,很可能只能裝備美國的「二手貨」。

第二,「維吉尼亞」級潛艇的早期型號和後期型號性能差距比較明顯。

Bolck V型以前的型號,即Bolck I型到Bolck IV型,僅裝備了12具垂直發射單元,可搭載12枚「戰斧」巡航飛彈。

而Bolck V型以後的型號則進行了升級,可搭載40枚「戰斧」巡航飛彈,兩者的戰力相差3倍以上。

考慮到澳要花費400億美元更換裝備,若最終只能拿到二手的「維吉尼亞」級潛艇早期型號,那只能說是虧大了。

不過美國為了安撫澳,提出美國當前為澳提供的核潛艇僅僅是一個過渡,未來全新設計的「AUKUS級」核潛艇將使用英國的設計、美國的技術,而兩國也將慷慨的把生產線轉移到澳大利亞,屆時澳大利亞將會成為一個擁有核潛艇製造能力的國家。

亞太平衡被打破

澳之所以拋棄法國,選擇了美國的核潛艇,與美國近年來要求澳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密不可分。

澳大利亞近年來已經逐步開始介入南海問題,不過除了美國的「要求」之外,澳大利亞也有自己的戰略目標。

簡單來說,澳參與亞太事務並干涉南海,主要有2大戰略目標:

第一:澳大利亞希望藉助美國構建亞太體系的機會,介入南海,從而樹立起「中等強國」的招牌。

雖然澳大利亞不是南海國家,而且在南海也沒有利益糾紛,但是這並不妨礙澳大利亞追隨美國的「印太戰略」。

一方面,澳大利亞自認為與美國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文化,而澳認為美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還是世界第一強國。

既然美國願意介入南海問題並重視澳大利亞,那麼澳就沒有理由對美國的戰略置之不理。

另一方面,美國不斷對澳渲染「中國威脅論」,尤其是警告澳大利亞南海的自由航行如果受阻,澳的經濟命脈必將會被切斷。

海上貿易對澳而言至關重要,澳7成的進出口都需要依靠海上通道。

因此在美國的遊說下,澳願意充當美國的戰略工具。

澳大利亞曾表示,一旦美國陷入世界大戰,澳願意利用本國海軍幫助美國切斷東南亞的海上通道。

澳針對的目標,當然就是中國。

第二:引入美國因素,澳就能在中美之間玩平衡術,從而兩頭得利。

中國和澳大利亞沒有深層次的、結構性的和不可避免的衝突,兩個國家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有機會和能力成為非常好的貿易夥伴。

早在2010年之後,中國就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澳因此有機會對中國進行大量的資源出口,包括煤炭、鐵礦石、天然氣等。

對華貿易帶動了澳的經濟發展,但是也讓澳大利亞產生了擔憂。

澳認為中國與美國之間存在矛盾衝突,這意味著將來澳大利亞也不得不在中國之間選邊站。

因此澳大利亞不得不選擇平衡術,進行兩邊下注的遊戲,以期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澳大利亞在整體政策上,一方面期望與中國加強經濟聯繫,另一方面又期望在戰略上與美國保持一致,並且希望後者不影響中澳貿易。

澳大利亞本質上仍然不希望中美發生戰爭,否則澳大利亞將失去與中國的貿易,甚至有可能在戰時淪為解放軍的打擊對象。

對澳來說,儘可能的拖延時間,反而是最有利可圖的。

中國如何反制

無論如何,澳大利亞購買攻擊型核潛艇,都是對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一個巨大威脅。

澳大利亞購買的美國「維吉尼亞」核潛艇,水下滿載排水量7500噸,載員數135人,水下續航時間可達3個月。

而澳此前裝備的「科林斯」級則幾乎每100個小時就必須上浮換氣一次。

「維吉尼亞」級核潛艇具備強大的遠程對陸精確攻擊能力,能裝備大量的「戰斧」巡航飛彈。

未來「維吉尼亞」級在澳服役後,澳將有能力利用潛艇進行遠洋「巡航」。

澳的核潛艇將有機會駛入南海,甚至直接進入台灣海域。

未來若台海戰爭爆發,澳的核潛艇將可以利用自身攜帶的「戰斧」巡航飛彈對解放軍登陸部隊進行打擊,因此此次澳購買核潛艇對中國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那麼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要打擊澳大利亞,還得著眼於經濟問題。

中國的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鐵礦石、煤炭等原料,而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鐵礦石和煤炭的出口。

中澳本來相隔數千公里,如果互通有無,將有利於兩國的經濟發展,但澳非要與中國作對,則中國需要對澳大利亞的經濟進行反制。

中國要想反制澳,應當重新考慮澳的貿易地位,要尋找澳大利亞原料供應的替代國。

其實早在2017年,中國就已經開始考慮通過進口幾內亞的鐵礦石來替代澳洲鐵礦石了。

天然氣方面,中俄之間新的遠東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2也正在計劃建設中,中國還在考慮從蒙古進口煤炭。

一旦以上的替代方案全部落實,澳大利亞將不再不可替代。

其次,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才能抵禦一切來自外部的軍事威脅。

未來,中國海軍還需要增加航母數量,2029年時若能有6艘航母,打造出6支航母編隊,則能掌控南海,就不太需要忌憚澳大利亞。

最後,我們應該把美國作為主要的戰略對手。

澳大利亞之所以對中國強硬,主要原因是美國的重視。

澳為了取悅美國,不惜把國家置於危險的軌道上,那麼中國要做的就是贏得與美國的競爭,那麼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自然不敢單獨挑釁中國。

總之,中國應時刻保持戰略定力,用實力說話,才能贏得主動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