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彭沒有蚊子餅

世知社 發佈 2024-03-05T20:36:31.375274+00:00

四年前的科幻電影巨製《流浪地球》讓我們通過行星發動機認識了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如今《流浪地球2》又讓我們開始「看電影學地理」了,加彭這個國家通過《流浪地球2》的畫面出現在國人的視野中。

四年前的科幻電影巨製《流浪地球》讓我們通過行星發動機認識了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如今《流浪地球2》又讓我們開始「看電影學地理」了,加彭這個國家通過《流浪地球2》的畫面出現在國人的視野中。加彭不光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在全世界範圍之內也並不算太顯眼,除了發生在2019年的那次令人啼笑皆非的「5人軍事政變」外,加彭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幾乎是隱形的。

加彭洛佩國家公園

加彭位於非洲中部西海岸,東、南與剛果相連,北部與喀麥隆接壤,西北與赤道幾內亞毗鄰,西瀕大西洋,擁有長達800公里的海岸線。與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加彭這個名字是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者隨意起的,1472年,葡萄牙人乘船到達這裡,上岸後他們覺得河口附近這片土地的造型特別像自己的水手大衣,於是根據大衣的發音,把此地命名為「加彭」。雖然後來荷蘭、西班牙、法國的殖民者都來到這裡,18世紀還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但加彭這個名字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原來你是這樣的加彭

利伯維爾是加彭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所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加彭自然而然地將這裡打造成遊客樞紐中心。當然,遊客來到這裡,免不了要在海關費一點周折。加彭對於入境人員的疫苗檢查非常嚴格,包括黃熱病在內的5種疫苗是要求必須打的,如果沒打疫苗的話,遊客可能就要 「出點血」接受罰款了。

利伯維爾位於加彭河口處,是緊鄰大西洋的海濱城市,也是殖民者最先到達的地方,殖民者在這裡建立了貿易站,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1849年法國殖民者在附近海上截獲了一艘販賣奴隸的船,把船上的奴隸安置在這裡據為己有,並給這個地方起了個時髦的名字——利伯維爾。諷刺的是,利伯維爾在法語中是「自由」的意思。今天,利伯維爾已經是中非地區的國際大都市,並逐漸成為黑非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利伯維爾酒店擁有極佳的美景

利伯維爾也是一座理想的海濱旅遊城市,海濱椰林的熱帶風光襯托著美麗的市區。從機場起有一條20來米寬的濱海高速公路,沿著海邊平原蜿蜒伸展到市中心,全長約15公里,沿途景色美不勝收,毫不遜色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各種「最美公路」。公路的西側就是大西洋,碧藍的海水異常清澈,廣闊無垠。東側是變幻起伏的丘陵,被茂密的熱帶植物妝點得鬱鬱蔥蔥,豪華的別墅和各種現代化的酒店、大廈、會議中心時不時地出現在視野當中。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建在一個山崗上的「三月二十日宮」,很多來訪的外國元首都曾在此處下榻。這條高速公路就像是利伯維爾的一個縮影,將海上景色、熱帶園林與現代化城市集於一身,展示了當代非洲城市的風姿。高速公路連接著利伯維爾的市中心獨立大街,這條大街是為了紀念加彭獨立,也是城市的行政中心和商業中心。總統府、政府機關的各種辦公樓都集中在這條繁華的大街旁。在獨立大街,不光有大型購物中心和超級市場,還有各種各樣的街頭小攤,小攤上除了水果小吃,其他的大多都是當地的特色首飾、手工製作的紀念品等,尤其是這裡的木雕工藝品,不管是人物還是蟲鳥花卉,都是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很受遊客歡迎。

加彭首都利伯維爾的城市景觀

作為海濱城市,遊客來到這裡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海濱浴場與大西洋來一個親密接觸了。利伯維爾雖然也是加彭的第二大海港,但海濱環境並沒有受到太多影響,海水清澈、沙灘金黃,休息廳和餐廳等現代化的旅遊設施也非常健全,鬆軟的沙灘上,遊客的太陽傘為這裡增添了一抹鮮艷的色彩。想要放鬆的遊客可以在沙灘上「躺屍」,想要追求刺激的人們早已登上遊艇出海探險了,乘坐遊艇可以到達海上的各個小島,不過這裡的海島探險要「野性」得多,遊客不光可以浮潛、海釣,甚至在海島邊的淺灘上還可以用魚叉捕魚,不得不說這裡的海產非常豐富,就算是小白也不會空手而歸。不過說「野性」也不是隨便說說的,被鰩魚的尾巴蟄一下或者被海鰻咬上一口可不是鬧著玩的。玩夠了,就回到島上,船主就地點上個火堆,一頓烤魚大餐可以讓人大飽口福,尤其是咬人的海鰻,味道十分鮮美,算是「風險與美味並存」。而每年的7、8月份,還會有無數的海豚、鯨在附近海域聚集並完成交配,場面十分壯觀,這也是加彭著名的旅遊項目。

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加彭作為地球聯合政府UEG的地月基地與太空電梯的所在地可不是隨便選的,如果現實中真的有太空電梯,加彭確實是最適合的建造地之一。首先加彭的首都利伯維爾就位於赤道旁邊,因為太空電梯建立在赤道上,建築材料受到的剪切負載會小得多,地基受力也更少,建造起來會更簡單、更便宜。地球赤道上的地方雖然很多,但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加拉帕戈斯群島等島嶼無法滿足大面積的基礎設施建設,印度尼西亞等大一些的島嶼又會經常受到颱風的襲擊,東非、南美一些赤道上的地區倒是沒什麼風,但又處於地震帶附近。這樣一看,加彭的自然條件真的是得天獨厚,與各種「天災」都不太沾邊。

加彭木材資源豐富,利伯維爾的木雕工藝也深受遊客的歡迎。

老天爺對加彭的厚愛可不止於此,加彭的森林覆蓋率一直在90%左右,當時殖民者沒有大力「開發」加彭,也是因為這裡植被過於茂密,開發難度太大。而到了20世紀,加彭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然後又發現了錳、鈾等礦產資源,尤其是錳礦資源,加彭可是世界第四大錳礦生產國,再加上本身的木材資源,讓加彭一舉成為非洲比較富裕的國家。尤其是在1980年,加彭的人均GDP達到了驚人的5892美元,與當時的西班牙相差無幾。1985年,加彭被列為非洲法語地區唯一的中等收入國家。雖然受國際經濟影響比較大,但在非洲來說,加彭的經濟算是不錯的。同時加彭的政治也非常穩定,從1960年宣布獨立以來,加彭一共就經歷過3任總統,其中奧馬爾·邦戈的總統任期更是達到了41年。而加彭政壇的風雲人物之一讓·平則是一位華裔,他不僅擔任過許多國際組織的高級職務,為加彭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也作出過很多的貢獻,在2013年時任加彭外交部長的他回到溫州祭祖還成為了當時的熱門新聞。

那些紀錄片中的國家公園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並沒有讓加彭「掉以輕心」,雖然石油、礦產和木材資源依然是國家的經濟支柱,但加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也下了一些功夫,國民識字率和醫療水平在非洲處於相當高的水平。更難能可貴的是,加彭並沒有竭澤而漁地開發資源,就連最為豐富的木材資源也保持著相對克制的可持續性開發。同時加彭還建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希望大力發展旅遊業來對經濟進行補充,兼顧發展與環保的需求。在加彭的要求下,很多礦業公司也都出資建立自然保護區。比如在加彭東南部的巴昆巴,在當地開發礦產的公司就出資建立了占地14000公頃的萊克迪自然保護區,為巴昆巴這個偏遠的地區帶來了礦產以外的收入。

建設於1962年的巴昆巴曾經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城鎮,當時還沒有鐵路的加彭要通過剛果出口錳礦,巴昆巴就成了加彭主要的採礦和樞紐地區。當地的居民至今還會回憶當時的繁榮:「巴昆巴就是一個小天堂,這裡幾乎什麼都有,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工作生活」。不過隨著1991年加彭新鐵路的開通,巴昆巴的繁榮時期也就此結束了,除了礦業公司,其他人都離開了這裡,一切似乎都瀕臨崩潰。來到巴昆巴,頹廢的後工業化氣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老舊的工人住宅區和廠房還能看到當時繁榮的影子,當年的大型迪斯科舞廳,如今已經成為了遊客用餐的地方。沒想到,最後是萊克迪自然保護區將這裡重新拉回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萊克迪自然保護區的橫跨熱帶雨林的空中步道

萊克迪自然保護區最大的特色就是距離動物非常近,瞪羚、野牛、加彭猩猩、非洲野豬等幾乎隨處可見。而萊克迪最為著名的,要數這裡的山魈。作為紀錄片中的常客,山魈鮮紅的鼻樑、藍白色的鼻骨和尖利的獠牙令人印象深刻,像鬼魅一樣奇特的面孔讓這種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很有人氣。不過想在野外看到山魈是非常困難的,就算一些國家公園給山魈戴上定位項圈,人們也沒有太多機會用相機拍到它們。但是在萊克迪自然保護區就不一樣了,這裡的山魈雖然也是野生的,但已經習慣了人類的存在,在萊克迪自然保護區的旅程中,護衛嚮導會用一些水果「賄賂」山魈的「哨兵」,以便讓山魈群靠近遊覽的車輛,這時候遊客就可以安靜地觀察和拍攝這種神奇的生物了。雖然山魈只會靠近一些,一會兒便逐漸散去,但是對遊客來說也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了。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嬉戲於叢林及岩石間。藍色臉頰、紅色鼻孔,色彩鮮艷的特殊圖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稱山魈。

除了萊克迪自然保護區,登上過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擔任監製和旁白的紀錄片《全球絕美國家公園》的加彭盧安果國家公園同樣引人注目。這座位於加彭西部,占地1550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有超過100公里的海岸線,廣闊的熱帶雨林與大西洋相遇,不但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也教會了這裡的野生動物如何與海洋相處,巧妙地利用資源。比如這裡的水牛以覆蓋了海鹽的青草為食;紅河豬學會了在海灘尋找海鮮當做零食;而喜歡泡在淡水中的河馬在這裡也愛上了衝浪。充斥著稀樹草原、原始海灘和紅樹林的盧安果國家公園是名副其實的野生動物樂園,同時這裡也是觀賞座頭鯨和虎鯨的理想地點,為了給野生動物留下充足的生活空間,這裡的人們都搬到了國家公園邊緣的恩多戈潟湖對岸生活。

加彭西部低地,一隻5歲的大猩猩孤兒與自然保護工作者在一起。

不過,加彭最著名的自然保護區,還要數位於加彭心臟地帶的洛佩·奧坎德生態系統與文化遺蹟。這裡是加彭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46年,在2002年成為了加彭洛佩國家公園。這裡是地球上罕見的熱帶草原與熱帶雨林的混合生態系統。同時這裡還是加彭第一處世界遺產項目,在2007年以自然、文化雙重遺產的身份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洛佩國家公園展示了熱帶雨林與草原環境之間不同尋常的分界面,熱帶季風和熱帶疏林草原的混合氣候類型是這種生態系統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在冰河時代,氣候寒冷,水分大量被以冰川形式固定在地表,稀少的降水讓植被嚴重退化,部分熱帶雨林被水分需求量較小的草原所取代,與一些耐旱性比較強的樹木形成了稀樹草原。大自然的種種巧合讓這種15000年前冰河時代形成的古老熱帶草原與保護完好的茂密熱帶雨林奇妙地在此相遇、交融。而這種舉世罕見的混合形態也為很多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的家園,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山魈、非洲象等眾多瀕危的大型哺乳動物都生活在這裡,還有超過400種鳥類也在這裡安了家。這裡還保留了熱帶雨林與草原過渡期生物進化的紀錄,是非洲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觀察地。同時這裡還是最後一個冰川期——沃姆冰川期的極佳研究場所,對於生物及其棲息地適應冰川後期氣候變化的生態和生物進程有很強的研究價值。

洛佩·奧坎德生態系統與文化遺蹟,展示了保護完好的茂密熱帶雨林與熱帶草原環境之間的奇妙接合。

作為自然、文化雙遺產所在地,洛佩國家公園的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這裡顯示了綿延40萬年的人類的生存和遷徙紀錄,反映了人類沿奧果韋河谷到北部茂密常綠的剛果森林,再到中部、東部和南部非洲的主要移徙路線,這一點決定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發展。在漫長的時間裡,不同的民族相繼在這裡生活,他們在山嶺、岩洞和庇護所周圍留下了大量保存比較完好的居住遺蹟,超過1800幅岩畫與岩石雕刻。在這裡,他們開始使用石頭工具艱難生存,逐漸發展到金屬冶煉,最後開始煉製鐵器,豐富的遺址和文物讓我們看到人類早期從採集捕獵到馴化植物和動物,再到利用森林資源發展和生存的歷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民族的更替——早期生活在這裡的是卑格米人,他們被稱為「袖珍民族」,平均身高只有不到1.4米,這個崇尚森林的民族是史前桑加文明的繼承人,是中非地區最早的居民之一,後來高大的班圖人來到這裡,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主人,隨後發展成非洲最大的民族。

作為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國家,加彭的物價並不算高,在日常的小餐館幾十塊錢就可以品嘗到不錯的美食,而當地的酒吧也可以幾塊錢就來上一瓶啤酒。不過要是在高檔餐廳和酒吧,價格也是與國際水平接軌的。豐富的物產讓加彭的飲食顯得多彩紛呈,各種飛禽走獸、魚蝦水產,就連疣豬、羚羊、甚至是猴子都能成為當地人口中的美食,炸青蛙腿更是大受歡迎的上等菜餚。而蔬菜水果在這裡則是貴得喪心病狂,一個西紅柿可能要大幾十元,所以當地人的素菜主要是蘑菇、蕨類還有木薯。最能反映加彭烹飪特點的還是各式各樣的湯汁:貢波樹葉燉芋頭湯香甜可口;棕櫚果核湯清爽淡雅,沁人肺腑;用野芒果仁做成的奧迪卡又酷似巧克力;還有芳族人喜食的納尼湯,是用肉末、蔥頭、辣椒燒成的,味道非常鮮美。不過,《流浪地球2》中提到的蚊子餅在加彭可是吃不到的,想要體驗這種黑暗料理,就要一路向東,去非洲東部的維多利亞湖一探究竟。

維多利亞湖與蚊子餅

在非洲東部,地殼變動不僅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東非大裂谷,也在裂谷周圍形成了一系列的湖群,維多利亞湖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事實上它也是全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和著名的維多利亞瀑布並不在一個地方,1858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漢寧·斯皮克發現了這個巨大的湖泊,並用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為其命名。在殖民地時代,許多英國人發現的山川湖泊都是用這個名字來命名的。

坦尚尼亞維多利亞湖南岸,漁民正在晾曬漁網。

維多利亞湖位於坦尚尼亞、烏干達和肯亞的交界處,是個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湖泊。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非洲東部很多地區進入了濕季,當地的幽蚊等蚊蚋的成蟲就進入了交配的季節,這些蚊子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吸血蚊,它們主要以湖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每到它們集體交配的時候,維多利亞湖等附近的大湖就會出現一種神奇的景象——驚人的數量讓他們的交配場景極其壯觀,有時候會在湖面上形成巨大的螺旋形的蟲群,就像龍捲風一樣,從湖面一直延伸到100米的高處,即使強風都無法將這些蟲群吹散。

這個盛大的場景也為當地食物鏈上的各種生物帶來了一場不可多得的蛋白質盛宴,當地的人類也是這場盛宴的參與者。想要捕獲這些蚊子非常簡單,直接在平底鍋上塗上水或者油,然後拿著鍋在湖邊的蟲群間不斷揮舞就可以了,這樣蚊子就會粘在平底鍋上,一會就能在鍋底形成一層「蟲泥」。等「蟲泥」收集得足夠多了,當地人就將它直接鋪在桌子上,壓成餅。就像漢堡包的肉餅一樣,直接用油煎熟就可以吃了。而當地人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門,有人作為主食,有人當做配菜。因為幽蚊的體積很小,每個蚊子餅中幽蚊的數量可以達到幾十萬隻,在《流浪地球2》中說50萬個似乎還是有些依據的。而幽蚊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蚊子餅除了為當地人解饞,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不過對於外來的遊客而言,想要享用這種美食還是要克服一定的心理壓力的,對於密集恐懼症的人來說可能看看就要暈過去了。也有膽大的遊客會去親口嘗嘗這種當地「特產」,不過味道眾說紛紜,有人說沒什麼味道,感覺很一般,也有人說很鮮美,甚至口感像魚子醬一樣細膩。

維多利亞湖為非洲東部地區提供了淡水資源和豐富的物產,周圍居民在這裡過著閒適的漁民生活。

維多利亞湖廣闊平靜,湖水最深的地方也只有80多米,不過這個大湖還是囊括了各種各樣的景觀。湖的北岸蜿蜒曲折,但地勢平坦、地面光禿,湖泊出水口形成了瀑布;西岸為紙莎草與安巴奇樹沼澤區,河馬、鱷魚等野生動物大多在此分布;西南岸則有著高聳的懸崖。湖中有許多島嶼和淺灘,島嶼上植物茂盛,淺灘為珍稀鳥類提供了絕佳的繁衍地,眾多的白鷺、鸕鶿、塘鵝等在此繁衍生息。維多利亞湖還為沿湖的三個國家的人民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在湖北岸烏干達的津加地區,維多利亞湖出現了一條河道連接了北方的基奧加湖,而這條河並沒有就此終止,而是繼續北上,穿越過無數雨林、草原和沙漠,與衣索比亞高原的另一條河流交匯後繼續奔流向前,直到與地中海匯合,這條河就是全世界最長的河流———著名的尼羅河,維多利亞湖是公認的尼羅河的源頭。

維多利亞湖不僅為非洲東部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也提供了豐富的物產,其中以漁業資源最為突出。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魚產區,盛產著名的非洲鯽魚和羅非魚,年漁獲量可以達到12萬噸。湖畔和湖中島嶼上的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順帶種些棉花、甘蔗、咖啡和香蕉等農作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維多利亞湖周圍的居民都過著這種閒適的漁民生活,享受著大自然的豐厚饋贈。

尼羅河尖吻鱸魚在20世紀50年代引入維多利亞湖後,當地物種遭到破壞。這條80公斤重的尼羅河尖吻鱸魚,在烏干達被捕獲。

但是進入到20世紀之後,維多利亞湖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首先出現的就是人口問題,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維多利亞湖周邊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三千萬,如此龐大的人口不光加劇了水資源的污染問題,因為生存的需要也讓這裡的漁業資源難以繼續可持續性地捕撈,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取漁業資源,很多漁民還開始使用「絕戶網」,進一步加劇了維多利亞湖漁業資源的衰頹。而外來物種的入侵也給維多利亞湖的生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1954年,為了漁業經濟,英國殖民者將尼羅河尖吻鱸魚引入到了維多利亞湖,自此拉開了本土魚類的噩夢。尼羅河鱸魚又稱非洲鱸魚,是一種體型巨大,並且非常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淡水水域幾乎沒有對手,加上這種魚繁殖能力超強,很快就在湖中形成了龐大的種群,原本湖中以各種藻類為食的小魚小蝦在短短几十年之間幾乎被非洲鱸魚消滅殆盡。而小型魚類的消失又導致了維多利亞湖中的水藻數量難以控制,茂密的水藻將湖面阻塞,讓湖中的許多生物難以呼吸,這一連串的惡性反應造成了當地數百種特產物種的滅絕。隨後,殖民者又將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的水葫蘆引進到了維多利亞湖,這些聚集而生的植物很快就占領了湖畔的大多數地方,除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還影響到了周邊居民的交通、捕魚和種植,甚至對水力發電和生活飲用水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到了1995年,烏干達沿岸90%的湖畔都被水葫蘆所阻礙,人們對這種植物毫無辦法,機械、化學藥物對這種植物都沒能進行很好地抑制。最後,人們只能重新將眼光放回了大自然當中,培育了一種以水葫蘆為食的象鼻蟲投放到了湖內,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經歷過種種的生態災難後,維多利亞湖周圍的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保護這個生命之源的重要性,雖然人口壓力依然存在,但是沿岸的國家紛紛採取保護措施,在恢復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環保旅遊業。如今,維多利亞湖周圍建立起了許多環保酒店,而當地的居民也在逐漸適應環保的可持續性生活。良好的環境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旅行度假,頭上藍天白雲,湖裡碧波蕩漾,沿岸草木繁盛,空氣清新,多少遊客希望在此住下,享受著每天釣釣魚游游泳的「養老生活」。而生態恢復也讓湖畔的居民開始受益,漁業和旅遊業也讓這裡的人們得以更好地生活。似乎就像許多電影中的情節所描述的那樣——這就是慷慨無私的大自然,只要人們給予了它足夠的尊重,它就會給人類一條可以持續生存發展的道路。

本文載於《世界博覽》雜誌2023年第4期

責編:SU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