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40餘家車企跟風降價,銷量反而大幅下降

首席合規觀察 發佈 2024-03-06T06:26:22.930836+00:00

2023年汽車行業的主基調是「降價」。繼東風雪鐵龍C6「骨折」降價後,汽車市場上,跟風補貼降價的品牌已擴展到40餘家。3月19日,就連月銷1.5萬台的「神車」哈弗H6也跟風降價。一場降價風波幾乎將所有汽車品牌卷了進來,局部競爭擴展為汽車行業的生死存亡之戰,汽車行業從沒這麼卷。

2023年汽車行業的主基調是「降價」。繼東風雪鐵龍C6「骨折」降價後,汽車市場上,跟風補貼降價的品牌已擴展到40餘家。3月19日,就連月銷1.5萬台的「神車」哈弗H6也跟風降價。一場降價風波幾乎將所有汽車品牌卷了進來,局部競爭擴展為汽車行業的生死存亡之戰,汽車行業從沒這麼卷。

但是價格戰並未引發銷量的暴增,統計顯示:降價補貼後,市場銷量不增反降。消費者更不願買車了嗎?

汽車降價白熱化,已有40餘家車企跟風降價

湖北一聲汽車降價驚雷,讓原本汽車價格戰進入白熱化。

東風雪鐵龍C6,這款市場價21至23萬元之間的轎車,優惠後只要12萬元。這款車型在價格被打折到半價後竟被搶購。更有消費者奔赴湖北跨省購車,該舉動同時引發更多省市效仿。

3月9日,一汽面向吉林省了1億元的補貼。

隨後,上汽榮威喊出「3億出手,要卷就到底」口號。

3月16日,上汽大眾補貼37億元,推動全系車型降價。

3月19日,連月銷1.5萬台的「神車」哈弗H6跟風降價。

粗略統計,已經加入價格戰的車企已經達到40多家。就連新能源汽車也幾乎全部加入這場價格戰。

而這並非最終數字,可能還會有更多車企加入。


新國標即將落地,車企清庫存壓力大

儘管車企和地方政府不停推出購車優惠補貼政策,希望能吸引大家的購買慾望,帶動一波銷量,但是實際效果並不好。吆喝聲音很大,買的人很少。

政企聯手掀起價格戰,原因也很簡單。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傳統車企是其納稅和就業大戶,是支柱產業,放任銷量繼續下滑,就是讓企業自生自滅,不如花小錢撬動大市場,順便還能帶動消費,救活車企。比如,湖北之所以補貼雪鐵龍「骨折」之戰,就是因為生產雪鐵龍和標緻汽車的主機廠神龍汽車就在武漢,是武漢汽車製造的門面,銷量一年比一年慘澹,再不救一波,法系品牌可能就會步吉普後塵。

而對於車企而言,一方面確實需要使用或真或假的優惠吸引消費者,另一方面,確實該清一波庫存了。很多買雪鐵龍C6的車主發現,他們買到的新車已經庫存了2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一場改革要來了。中國汽車行業國六B排放標準將會在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再不清庫存就來不及了。

定向清庫存補貼,或影響汽車市場後續發展

一波接一波的降價利好,對於急著買車的人來說,現在下手可能是個好時機。但越來越多的降價也引發行業擔憂,有人擔心這些降價促銷,可能會對汽車消費市場的後續發展帶來不利?

3月17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就武漢市汽車降價事件,對汽車市場的影響專門發文稱:汽車生產企業為清理庫存的降價促銷、回籠資金,是常見的市場行為,而武漢的這一波補貼資金,只針對購買本地生產的汽車品牌,這種做法是不是一種地方保護主義?

這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影響汽車行業有序發展問題:如只補貼本地汽車品牌,有地方保護嫌疑;而其他地方也跟風效仿武漢,勢必會造成汽車市場的分割和市場秩序混亂。甚至會造成消費者持幣待購,並沒有起到促銷效果。

降價風波引發質疑,消費者持幣觀望,銷量不增反降?

這些降價補貼消息真假摻半,引發很多爭議。甚至有大V也在3月17日,專門在網上發帖質疑稱:這輪汽車降價是假的?由此引發的汽車降價潮也是假的,是經銷商跟著起鬨,忽悠消費者。

還有網友逛了車展,感覺價格與平時差不多!業內人士透露,網上有些降價宣傳活動圖片,很有可能是部分4S店為流量和銷量,而給出的噱頭,只是為了吸引客戶。很多優惠暗藏玄機,不是說你到店裡真的就是這麼優惠?這種大幅度補貼,短期看對汽車消費來說是利好,但長遠看或將進一步透支消費能力。

據統計:今年3月1至12日,乘用車市場零售共計41.4萬輛,同比去年下降17%,較上月同期下降11%。補貼實施後,銷量不增反降,值得深思。

消費者仍持幣觀望,汽車行業從沒這麼卷過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來看,降價也分不同情形,有廠商降價是為回籠資金,活下去;有的則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部分車企為衝量,壓庫,完成去庫存任務,不降價不行。

據報導,國內汽車庫存目前約為600萬輛,且產量仍在不斷增長。先降價促銷搶市場、去庫存就是行業贏家!有車企開了個頭,然後其他車企一看風向不對,於是紛紛加入降價促銷的戰團。在產量供應超過購買力需求的時候,就出現行業內卷。

看中的車型買不到,促銷力度雷聲大雨點小。面對消費者的種種吐槽,儘管降價事件熱度很高,但消費者並不買帳。業內人士表示,要利潤?還是要市場?這讓車企選擇艱難,而消費者也選擇艱難?可能會期待進一步降價。車企要走出內卷,首先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守住消費者的主體地位,不忽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