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人終其一生都在與自卑感和優越感戰鬥

智識是個好東西 發佈 2024-03-06T09:44:10.903381+00:00

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成千上萬,阿德勒用三個孩子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當他們站在獅籠面前時,一個孩子躲在他的母親背後,全身發抖的說:「我想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的用戰慄的聲音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目不轉睛的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向它吐口水嗎?

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成千上萬,阿德勒用三個孩子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當他們站在獅籠面前時,一個孩子躲在他的母親背後,全身發抖的說:「我想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的用戰慄的聲音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目不轉睛的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向它吐口水嗎?」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覺到了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這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任何人都擁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人人都希望能改善自己的處境。沒有人能長久不變的忍受自卑感,必須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長期的緊張狀態。如果通過某些努力,仍不能改善所處的環境,那麼依然存在的自卑感,會促使他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來逃避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會繞開這個問題,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者麻痹自己。如此一來,為減輕自卑感做的每一步都會加重自卑感。

在沒有辦法改變所處的環境時,他只能做一件事,獲得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為了獲得這種優越感,不論目標定的過高還是過低,都是將責任拋給了別人,以此來控訴現實的殘酷對溫柔的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一切的一切都在於有沒有直面自卑的根源,有沒有改變所處環境的能力,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得不規避問題,選擇一種逃避的方式,來求得一種平衡。所以不要只看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行動的。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弱小,他就會跑到一個能讓自己感受到優越感的環境中去,這並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強、更有能力,而是讓自己在自我眼中顯得更強大。通過欺瞞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只能獲得部分的成功,在一方面受挫,為了獲得自信,會在另一方面尋求優越感,比如在工作上的無法應對自如,就可能在家裡成為獨裁的暴君,以此來獲得補償和自信。

但絕不是說,人類追求優越是錯誤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每一項發明的背後都是追求優越的不斷努力。所有的活動都是從下至上,從負到正,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只有那些為了全人類的福祉不斷前進的人類,才能說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人類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總是以合作為基礎,這是我們最偉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和行動的要求,都是為了促進人類的合作事業。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一點的社會責任感,即便是罪犯和精神患者對此都一清二楚,他們同樣為自己的作風辯解,知道將責任推向他人。區別在於他們喪失了向正面生活進發的勇氣,自卑心理一直告訴他們:「在合作中取得成功沒有你的份」。他們為了逃避現實問題,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卻一直沉浸在虛幻中。

只要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含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個人就不會犯多大的錯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