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費掣肘下的西北大學,用實力撐起省屬高校的天花板

有何高教 發佈 2024-03-06T15:47:30.162718+00:00

辦學經費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辦學實力。近日,國內多所高校陸續公布了2023年度預算情況,各學校間經費的多少也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辦學經費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辦學實力。近日,國內多所高校陸續公布了2023年度預算情況,各學校間經費的多少也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

誠然,與部屬高校相比,省屬地方高校的財政來源較少、辦學經費有限,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學校的辦學實力一定會弱。對於很多高校來說,即使沒有強大的辦學經費做保障,仍舊可以產出豐碩的科研與育人成果,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目標。

本期推送,小何想為大家介紹的便是被外界調侃為「中國最『窮』211」的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有多窮?從公布的數據來看,該校本年度的經費預算僅有13.65億元。對比往年雖有小幅上漲,但仍舊徘徊在15億元以下。

與同為省屬211的東部某綜合類高校曬出的近40億經費相比,這樣的數字實在有些拿不出手;而即便放在整個西部地區的雙一流高校中,這樣的辦學經費也略顯寒酸。

西大的經費為什麼這麼少呢?除了西部地區經濟水平限制外,其實也與歷史因素有關。

曾經的西大,祖上是闊過的。作為西北地區的第一所現代高等學府,它有著無比輝煌的過往。從清朝光緒皇帝御筆硃批的陝西大學堂,到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西北聯合大學,再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教育部直屬的14所綜合大學之一,一路走來西大可謂是高起點、高水平,被認為是教育界的一面旗幟。就連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錢俊瑞也曾發出號召,其他學校要「向西北大學看齊」。

然而好景不長,1952年,國家提出「發展專門學院和專科學校」的方針,全國高教界興起了一場院系調整的大革命。為響應國家號召,西北大學挺身而出,將多個院系進行拆分。要知道,彼時的西大風頭正盛,但為了整個西北高教事業的發展,它義無反顧。

如今雄踞西北的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的血脈里,都流淌著西大的基因。憑一己之力支撐如此多學校發展,足可見西大底蘊之深厚。

「西北高教之母」的頭銜,西大實至名歸。

1958年,中央提出下放高校,明知隸屬於教育部對學校發展更為有利,但西北大學卻並未以多年功勳自居,甘願脫下部委直屬的「光環」,轉身成為了陝西省屬高校的急先鋒。

前因院系拆分導致元氣大傷,後又失去了部委直屬的加持,西大的待遇大不如前,2019年以前的辦學經費還不足10億元。

或許是明白陝西省已經盡力支持、或許早已習慣「打碎牙往肚子裡咽」,對於外界的唱衰之聲,西北大學充耳不聞,只是一味精打細算,努力用有限的經費為國家與地區發展創造無限的價值。

2010年以來,西大以第一單位身份獲國家三大獎3項,在一眾省屬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年,西大獲得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數量高居全國高校第18位;2018年與企業簽訂兩個億的科技成果轉化意向協議;2019年入選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陝西省獲批唯一省屬高校;2021-2022年,西大主持或參與的13個項目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除了這些沉甸甸的科研果實,西大還培養出29位兩院院士、4位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7位國際科研機構院士,湧現出一大批科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全國重大先進典型、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中國人物等傑出人才,為各個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誰能想到,這些閃閃發光的硬核數字,都是西北大學用每年不到15億的辦學經費一點點「創」出來的。該校「投入產出比」之高,實乃令人讚嘆。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高校辦學亦是如此。即使經費有限,西大始終願意把錢花在學校的師資建設上,盡力給予各類人才在生活和教學科研上的最大支持。如今,「坐鎮」西大的不僅有4位全職院士,還有5位雙聘院士 、1位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1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如此高配置的「院士天團」就連某些同省份的部屬雙一流都望塵莫及。

值得關注的是,飛來西大的這些「金鳳凰」里,有許多都是西大培養的校友。例如著名歷史學家周偉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閆章更、著名作家曹谷溪、原新華社編委萬武義等,就連目前西大已有的4位全職院士里,就有3位都曾經在西大學習。可見西大不僅能育才,在引才、留才方面也獨樹一幟。

除人才外,學科作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龍頭,歷來也是西北大學重點建設的內容。

作為傳說中的「古墓派」選手,西大的考古學在業內享有盛譽,不僅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拿下全國第一,而且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從西大走出的文物保護專家、考古隊隊長占據了所在行業的「半壁江山」。就連氣勢恢宏的西北大學博物館,也擺滿了西大人自己「挖」出來的文物,可稱得上是將「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理念貫徹到了極致。

同樣,地質學科是西大的另一張王牌,曾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石油地質專業人才,畢業生中湧現出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大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憑藉兩次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的強大實力,該學科80多年來先後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600餘項,僅是以第一單位獲得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就有7項,學科實力可見一斑。

多年沉澱厚積薄發,西大的學科建設在2022年迎來了一波「大爆發」:地質學再次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考古學成為陝西省屬高校唯一新增建設學科;地質學、考古學、理論經濟學、化學4個學科進入陝西省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全球前1%學科數增至10個,為陝西省非985院校之最;第五輪學科評估也實現了預期目標.....各學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如果說,在有限的經費下,西大能將師資、學科等各項「硬指標」裝備得如此完備已屬實難得。那麼,該校在對學生的關懷上可謂是窮盡了辦法,各種「軟實力」的提升讓人動容。

2017年起,西大為各個校區的宿舍、教室、圖書館陸續裝上了空調;

2020年,西大建成國內高校第一座「萬人體育館」;

每年貼幾千萬為學生發放獎助學金,各項資助政策一應俱全;

連續8年畢業季為學生定製藍田玉印章;

每到校慶日送校友飯卡,食堂免費吃;

......

樁樁件件、點點滴滴都在傳遞著西大對學子的「大方」,別的學校有的,西大一樣也沒落。難怪經常有西大學子會說:縱使學校捉襟見肘,卻從未苛待過我們半分。

「西北大學給一碗水就能豐長,給一個支點就敢攀登。」正如西大校長所說。經費的貧乏已然成為既定事實,與其怨天尤人、囿於財政,不如頑強生長。曾經的西北大學可以憑藉一己之力點亮西北高教之光,如今仍能從這片貧瘠的土地開出花來。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西北大學,文物陝西,光明日報,陝光燈,青塔,艾瑞深校友會網,秦嶺頻道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