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日本情報人員鏡頭下的成都

方待夜半聽君語 發佈 2024-03-06T17:35:12.845435+00:00

《亞細亞大觀》是由亞細亞寫真大觀社編輯的一部記錄亞洲文化的照片集,涵蓋風景、宗教、民俗、人物等多方面。


《亞細亞大觀》是由亞細亞寫真大觀社(大連)編輯的一部記錄亞洲(主要為中國)文化的照片集,涵蓋風景、宗教、民俗、人物等多方面。照片旁邊附有日文介紹,攝影者、拍攝地、時間等,共16輯,含照片約1891枚,出版年代為1924年到1940年。



與其他雜誌相比,《亞細亞寫真大觀》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它被當時的日本天皇欽定為「供奉天皇陛下和皇后陛下睿覽」的特別刊物;二是它擁有一些像軍政首腦田中義一(1864~1929)這樣的固定「名譽贊助員」。田中義一是「田中奏摺」的炮製者和兩次出兵中國東北的急先鋒。他在向天皇上奏侵華文書時揚言:「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這個以「拍攝中國」為主業的雜誌社由田中義一擔任「名譽贊助員」,其良苦用心和蓄謀不言自明。旗下攝影師憑靈敏的嗅覺和視覺,以「出生入死費盡心機」的意志為代價,對中國全境的資源、人物和文化,幾乎是無孔不入地進行「掠影」和研究。無論是照片本身,還是有時略顯「含混」的文字註解,都讓觀者深切意識到:這批畫面清晰、印製精良的照片,不但是日本難以掩飾的侵華野心的鐵證,在文化史、國際關係史、抗日戰爭史的研究上也具有較高價值。

在數千幅照片中,中國的城鎮、鄉村影像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島崎役治所感興趣的主要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客貨站、海港碼頭、橋樑、糧倉、交通和公路設施、中心廣場、名勝古蹟、商業街、重要廠礦,等等。他幾乎是千篇一律地拍下了每個城市的城牆、城門以及鳥瞰式的城鎮全景。對一些重要的軍事要地,島崎役治更是不厭其煩地反覆拍攝。


儘管這些照片是日本執行對華殖民政策的產物,但由於其全方位記錄了當時中國的社會風貌,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成都作為當時西部的重要城市,在這部作品裡出鏡的次數也不少,特別是這些照片記錄了很多已經消逝的成都風景,尤為珍貴。


以下圖片及文字由《圖游華夏網》整理,特此說明。


▲亞細亞大觀57回(1929年2月出版),成都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圖中是成都蜀王府城牆的南門,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後,在古蜀王城舊址仿紫禁城修建蜀王府,清初被張獻忠焚毀,在清康熙年間改建為貢院,前方一座牌樓,上面是康熙帝手書的」為國求賢「匾額,兩旁側匾分別為」會昌「、」建福「。


▲亞細亞大觀57回(1929年2月出版),位於都江堰青城山上的原始森林,一棵棵巨樹拔地而起,有的樹齡可達千年。


▲亞細亞大觀57回(1929年2月出版),位於青城山上的朝陽洞,為道家清修之處,洞前廟觀依勢而建,徐悲鴻曾游此,並留下:"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一聯。


▲亞細亞大觀57回(1929年2月出版),成都城內的街道,傳統的蜀地民居,風格清雅,裹著小腳的婦人,與打著洋傘的新潮女子,在大街上相映成趣,另一側的陰涼處,是幾輛人力車。


▲亞細亞大觀57回(1929年2月出版),成都春熙路上的中華書局成都分局,設立於1914年,圖中一個小販挑著筐走在門前。


▲亞細亞大觀162回(1937年11月出版),民國時期的成都博物館,館藏文物大多以蜀漢時代的遺存為主。


▲亞細亞大觀162回(1937年11月出版),成都郊外的雙孝祠堂,應是如今的百花潭公園附近,今已不存,圖中三人頭戴大蓋帽,高矮不同,不知是何身份。



▲亞細亞大觀162回(1937年11月出版),位於青城山上的集仙橋,橋下溪水潺潺,橋上如樓亭,遊人覽至此,觀景休憩,恰如仙人相聚。


▲亞細亞大觀164回(1938年1月出版),位於成都郊外的白水川銅山,銅礦儲量豐富。


▲亞細亞大觀164回(1938年1月出版),四川地區養豬的副產品豬鬃,是當時重要的民用和軍用物資,主要製作各種刷子,特別是火炮刷的重要原料,當地豬種的鬃毛不傷炮膛的膛線,日本人曾大量進口。


▲亞細亞大觀164回(1938年1月出版),位於當時成都東門東勝街的大慈寺,始建於魏晉時期,唐朝玄奘法師從長安來成都,在此寺受戒,在成都期間學佛講經歷時四、五年,後走上西天取經之路,後唐玄宗避亂成都期間,遇寺僧英干街頭施粥並祈福國家,親敕」大聖慈寺「,後擴建為唐朝皇家寺院,圖中建築為清同治年間復建。


▲亞細亞大觀164回(1938年1月出版),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的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部分組成,明初將祠廟合一,主體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


▲亞細亞大觀164回(1938年1月出版),成都浣花祠,位於杜甫草堂旁,相傳唐代宗期間的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妾任氏,助其夫平叛,被封為冀國夫人,因其住在浣花溪畔,居杜甫舊宅後,舍宅建梵安寺,後人便建祠紀念她,明末草堂、寺、祠均毀,圖中建築為光緒年間修建。


▲亞細亞大觀164回(1938年1月出版),位於成都南門外六華里處,錦江右岸的山崖上,一座四層塔樓,名為廻欄樓,登此樓,可一覽成都平原,成為當時成都風雅人士聚會的佳所。


▲亞細亞大觀164回(1938年1月出版),岷江流域的蠻子洞,在江邊懸崖上,鑿有石洞,不知是修行人所居,還是古代崖葬之處。圖中江水流深,幾艘民船靜靜停靠岸邊。


▲亞細亞大觀184回(1939年9月出版),位於彭州的白水河銅冶煉廠,建在河邊的廠房,煙囪高聳,白煙瀰漫。


▲亞細亞大觀184回(1939年9月出版),位於成都錦江上的九眼橋,初名宏濟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公元1593年,清乾隆年間改建,因九孔而稱今名。圖中江水清淺,兩岸古建連綿,古意盎然。


▲亞細亞大觀184回(1939年9月出版),位於成都北門外五華里的駟馬橋,橋雖小,卻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東晉時期《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司馬相如是成都人,奔赴長安之時,許下豪情壯志,後人因此改為駟馬橋,圖中橋頭刻有詩碑,內容為唐朝岑參所寫的:長橋題柱去,猶見未達時。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


▲亞細亞大觀185回(1939年10月出版),成都青羊宮,是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初名青羊肆,始建於周朝,傳說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黃巢起義時,唐僖宗避亂成都以此為行宮改為青羊宮,明朝時被毀,圖中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


▲亞細亞大觀185回(1939年10月出版),成都市內的西式建築,隱約有中式之風。


▲亞細亞大觀185回(1939年10月出版),位於成都郊外的高級小學校,學生們在操場上列隊,統一的校服,背後的校舍是傳統的樓殿建築。


▲亞細亞大觀185回(1939年10月出版),當時成都博物館館藏文物,一對陶俑人物,年代不詳。


▲亞細亞大觀185回(1939年10月出版),成都博物館內的出土文物展示區,按各個年代排列,有青銅器,兵器等,擺放在玻璃櫃中供人欣賞,牆壁的拓件是唐普惠寺內井欄的所拓內容。


▲亞東映畫輯224回第5張(1943年3月出版),成都蜀王府(皇城)南門前,角度和1929年拍攝的本輯第一張照片一樣,但左側已見明顯的坍塌。


▲亞東映畫輯224回第6張(1943年3月出版),青羊宮內的八角堂,柱子雕有盤龍,堂內供有老子騎牛像。


▲亞東映畫輯224回第8張(1943年3月出版),成都博物館內的書畫展品,正中懸掛的畫像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濤,才情橫溢,因出身樂戶,終身坎坷,兩旁的對聯內容為:一種湖光比西子,千秋樂府憶南朝。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成都武侯祠內的丞相祠堂,紀念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祠林內柏樹森然,杜甫寫過一首《蜀相》紀念諸葛亮: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成都街頭,沿街的商鋪旁,一位老人挑著燈芯,沿街售賣,只見他腳穿草履,身著袍依,頭戴瓜皮圓帽,腰身委垂,此時,一個小男孩正倚著門檻,看著外面。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前往成都路上的破舊客棧,甚為簡陋。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位於成都的萬里橋,唐朝《元和郡縣圖志》載:「萬里橋架大江水,在縣南八里。蜀使費禕聘吳,諸葛亮祖之。禕嘆曰『萬里之路始於此橋』,因而得名,歷代居住成都的詩人,也吟誦此橋甚多。如杜甫有: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劉禹錫有: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薛濤有:萬里橋頭獨越吟,知憑文字寫愁心;陸游有:萬里橋邊帶夕陽,隔江漁市似清湘。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青羊宮門前的集市,交易著各種竹器籃筐,圖中四人,兩男兩女,右上的男子,嘴裡叼著長長的煙管。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成都的杜甫草堂,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前來成都,居於浣花溪畔,曾寫《狂夫》一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位於錦江畔的望江樓,明清時期,為紀念唐代才女薛濤而修建,因靠近舟船碼頭,也成為列代成都人迎來送往的所在。

圖中除了船行江上,還有幾位少年在水中嬉戲。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從錦江前往成都的途中,可見水車正在汲水灌溉。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岷江上游,一群漁夫,站在岸邊岩石上,手執長長的網兜,伸向急流中,撈取漁獲。


▲亞細亞大觀27回(1926年6月出版),青城山上的樵夫們,背著砍刀和砍鋸,長期的攀山砍柴生活,露在外面的小腿肚,肌肉發達。


▲亞細亞大觀28回(1926年9月出版),距離彭州二十里之遙的湔江上游,當地人用竹子和柳條製作的長橋,見證了當地百姓的聰明才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