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騎兵水田裡被日軍打靶,萬曆抗日援朝戰爭,朝鮮正規軍有多慘

冷兵器研究所 發佈 2024-03-07T03:34:39.531500+00:00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明憶字數:2646,閱讀時間:約7分鐘編者按:講到李氏朝鮮的軍事力量,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弱雞」兩字,畢竟李氏朝鮮不僅有「乙卯倭變」、「壬辰倭亂」、「丁卯胡亂」、「丙子胡亂」這樣的名場面,哪怕是被明朝盛讚的咸鏡道騎兵,日常工作也是和當時戰鬥力並不算強的女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明憶

字數:2646,閱讀時間:約7分鐘

編者按:講到李氏朝鮮的軍事力量,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弱雞」兩字,畢竟李氏朝鮮不僅有「乙卯倭變」、「壬辰倭亂」、「丁卯胡亂」、「丙子胡亂」這樣的名場面,哪怕是被明朝盛讚的咸鏡道騎兵,日常工作也是和當時戰鬥力並不算強的女真人菜雞互啄。而要說李氏朝鮮最大的名場面,那自然要數「壬辰倭亂」中朝鮮最慘烈的敗仗——彈琴台之戰。這一戰中,李氏朝鮮不僅派出了頗具威名的北邊宿將申砬,所率領的也是被朝鮮宣祖寄予極大厚望的漢陽禁軍騎兵,那麼為何這樣一支部隊,最後卻還是被日軍殲滅呢?

從當時李氏朝鮮的視角來復盤彈琴台之戰,那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離譜」。先來看兵力和軍隊組成,關於朝鮮一方在彈琴台之戰中,究竟有多少兵力參戰,這個在當時就已經有多個版本,兵力跨度,更是從當時朝鮮重臣柳成龍的《懲毖錄》中記載的8000人,一直到《宣祖實錄》中記載的10萬人。

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朝鮮官員在幾乎同一時期的記載,竟然出現差距如此之大的兵力差距,這雖然著實讓人感到離譜,但這倒不是朝鮮的官員上班摸魚,而是因為申砬雖然帶著禁軍騎兵離開漢陽,當他前往前線時,隨著各地軍隊的加入,整支軍隊已經雜牌到讓後來國軍看了都要心驚肉跳。為何以武力立國的李氏朝鮮,在面對亡國之危時,會組織起這樣一支軍隊,這就要先講一下當時李氏朝鮮的軍事制度了。

朝鮮在朝鮮之役前,實行的是類似明朝衛所制的五衛制,但這個制度早在15世紀,也開始走向了崩解。當時享受著不繳納賦稅,同時享受「其中羨卒,有衣冠而陪衛者,有納布而資給正軍者」待遇的五衛制正兵,因為不願繼續進行日常的戍衛和軍事訓練,許多人選擇繳納布匹來免除軍役了事。

這種事情按理說,是會極大動搖一個國家國防的根本,而朝鮮朝廷雖然不是毫不知情,但因為國內長時間的穩定,加之對於武人勢力的忌憚,朝鮮對「以布代役」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況且朝鮮的軍隊部署,採用了重外輕內的邊鎮體系,在徵兵嚴重缺額的情況下,朝鮮不僅沒有想辦法修補,反而搞出了一個極為神奇的制度——「制勝方略」。

這個「制勝方略」,說白了就是將士兵和軍官徹底分離,平日主要維持一支軍官隊伍,臨戰再以軍官隊伍為基礎,東拼西湊出一支軍隊。

在這個制度的運作下,朝鮮朝廷將北邊將領申砬任命為三道都巡察使,命他前往南方對抗日軍時,沒有讓他直接率領北邊軍隊南下,而是讓他到首都漢陽赴任後,由作為文官的柳成龍,在京城召集駐軍、宮廷侍衛、宗族武裝等等,東拼西湊出了一支八千多人的部隊交給了申砬,這便是柳成龍在《懲毖錄》所記載數字的來源。等申砬帶著軍隊離開漢陽開拔後,一路上也在不斷徵召民兵武裝,召集之前潰敗的武裝,從而組織起了一支數量不明的軍隊。

這種軍隊組成方式,不僅效率低下,光是看軍隊的構成,相比也能看出這樣的部隊得有多不靠譜。其中的很多將領,他們是否有足夠的管理士兵的能力,這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但是最神奇的地方來了,如果說這支軍隊就像一輛破車,那麼這位被當時朝鮮朝廷寄予厚望的「名將」申砬,那就絕對是一腳油門一腳剎車,將這輛破車花式折騰散架的猛人。

實際上,對於申砬的這支部隊到底是什麼水平,朝鮮內部還是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因而申砬所領到的作戰任務,並非是去硬剛日軍,而是把守鳥嶺關隘,保衛作為首都漢陽門戶的忠州城。這個鳥嶺雖然算不上天險絕地,但因為在半島西部平原上相對險要的地形,使得從新羅時代開始,半島政權就在此修建和經營關隘,讓這裡也有了「天作重關此鳥嶺」的易守難攻之名。

那麼申砬對如此地利的鳥嶺關是什麼態度呢?在他手下將領金汝岉,勸他「彼眾我寡,難以抵鋒,宜守此險扼以御之」後,申砬非常堅定的表示「此地不可用騎,當於原野一戰。

於是乎,申砬就這樣乾脆的北撤,將鳥嶺關放棄給了由小西行長率領的日軍一番隊。如果說到這裡,還可以用申砬將軍一直都是指揮騎兵作戰,缺乏守城經驗來辯解的話,接下來他將彈琴台作為決戰場,這就只能用魔幻來形容了。

從申砬的角度,在這裡布陣,不僅離忠州城還不算太遠,同時背靠漢江,可以迫使士兵們與日軍背水一戰,同時背後的彈琴台高地,更是可以在戰事不利時,撤退到上面據守。

但是申砬忽略了幾個問題,首先他選擇的這個戰場雖然離忠州城不遠,但是這個距離足夠讓朝鮮軍隊在戰鬥開始時,無法兼顧一邊的忠州城。而在軍隊的另一側,雖然這裡也毗鄰漢江,但是受限於有限的軍隊數量,朝鮮軍陣和漢江之間,也留下了一個足夠日軍迂迴的空間。

在戰鬥開始後,作為日軍指揮官的小西行長,自然沒有放過申砬這一巨大的疏忽。開戰後,小西行長親率所部七千人正面迎擊朝鮮騎兵,同時派宗義智、松浦鎮信各領三千人沿著漢江北上,對朝鮮軍進行側面夾擊。這也就成為了後面朝鮮軍隊潰敗的重要導火索。

雖然有諸多不是,但畢竟是申大將軍自己選的地,那麼總該適合騎兵的行動了吧?答案恰恰相反,彈琴台一帶,在當時因為地勢平坦,靠近河流,大多都被開墾成了種植水稻的水田。彈琴台之戰爆發的時間正值四月,此時剛剛完成插秧的水田,別說是騎馬奔馳,就是人在上面走路,都會頗為吃力。

於是乎,當朝鮮軍隊本就不甚精銳的騎兵和弓箭手們,在申砬的指揮下,沖入水田,步履蹣跚地向日軍發起衝鋒時,他們無論是使用何種制度,又或者擁有什麼樣的武器,都無法阻止自己的命運被掌握在敵人手中了。

最後在正面無法突破日軍步兵陣線,側面又遭到日軍迂迴打擊下,朝鮮軍隊徹底潰敗,慌不擇路的朝鮮士兵向西跳入漢江逃生,最後以至「人爭投水, 流屍蔽江」。而這位處處充滿失誤的申砬,最後也以「赴水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許這位將軍在最後,會後悔於自己沒有把守鳥領關,但話有說回來,以當時李氏朝鮮軍隊火力、訓練、作戰經驗、士氣等方面,都落於日軍的情況下,申砬放棄朝鮮僅有的騎兵優勢,選擇固守鳥領關迎戰日軍,又真的能獲得勝利嗎?這只是個未可知也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李朝實錄》

柳成龍《懲毖錄》

《象村集》

《制勝方略》

《續武定寶鑑》

佛羅伊斯《日本史》

《太閤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憶,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