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讓大唐都忌憚的吐蕃帝國,為何崩潰後370年都無人能統一西藏?

維達說 發佈 2024-03-07T08:21:53.850305+00:00

而奠定藏族燦爛文化歷史的正是吐蕃王朝,作為一個曾統治中國半壁江山的強大政權,為何在帝國崩潰後的數百年,西藏再也難以完成統一呢?

中原自戰國就在北部修築長城以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而在中國西南部,互通有無的經濟文化交流之路取代了兵戎相見的防禦工程。藉助四通八達的古道,藏民族博取古印度與中原漢文化之長,成為中國僅次於漢族的具有豐厚文化積澱的民族。而奠定藏族燦爛文化歷史的正是吐蕃王朝,作為一個曾統治中國半壁江山的強大政權,為何在帝國崩潰後的數百年,西藏再也難以完成統一呢?

崛起在世界屋脊上的高原帝國

吐蕃王朝是中國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由松贊干布於約633年(唐貞觀七年)在邏些(今拉薩)建立。其實從松贊干布的祖父達布年塞開始,偏居於雅魯藏布以南雅礱河谷的悉補野部落便加快了北上擴張的步伐。僅僅用了三代人的時間,就將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的三大支流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諸河谷,連同西部阿里地區的象雄、日喀則地區的蘇毗諸地,盡皆收服。

當時的西藏高原達到了空前地被統一,於是「吐蕃」作為地名和王朝名號,於隋唐之際便首現於古代中國版圖中。而立國者松贊干布,作為西藏第32代贊普,藉助於金戈鐵馬,掃蕩群雄之後,為了改變相對落後的社會狀況,便將數十萬精兵陳列於邊境顯示實力,使各國不敢小視,同時採取和親的政策,如饑似渴地吸取周邊國家的先進文化。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遣使入唐奉表求婚,太宗李世民未許,於是松贊干布以武力向唐展示其強邦威力。松贊干布親率大軍擊破青海的白蘭羌、吐谷渾部落,盡占青海湖草地,又攻寧夏的党項族,使其臣服,進而率軍駐紮於松川(松潘)以西,且揚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對此,唐朝極為震驚,於是派5萬兵馬擊敗吐蕃。吐蕃遂又派使者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大量珍寶赴唐二次下聘請婚,而這次終於得到唐朝的應允。

這便有了大唐文成公主進藏和親的事跡,而吐蕃東征掠地的戰爭之路被開拓為唐蕃和親的友誼之路,即現在人們所稱的唐蕃古道。之後大唐與吐蕃雖然屢歷戰事,但也有金城公主的二度和親,唐王室與吐蕃王室也結成了舅甥姻親關係。這些都說明在大唐眼中,吐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對手,畢竟在外交官王玄策都能領兵滅一國的大唐,有30多個國家被滅國,而吐蕃就是大唐環顧四周唯一留存。

額外一提的是,大唐的和親政策與西漢初期的和親是大不相同的,對大唐而言,西南的青藏高原從來都不是帝國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和親無疑是雙方平息爭端的最低成本的解決方式。當然,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了佛經、茶葉、醫書、青稞、豌豆、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幫忙修建了大昭寺、還教會了藏人打酥油、織氆氌等。所以至今藏族同胞仍認為文成公主是綠度母的化身(即藏傳佛教中觀世音菩薩之化身),她與夫婿松贊干布和赤尊公主三位一體,都是觀世音菩薩托生,同日出生、同日虹化(引《柱間史》阿底峽尊者伏藏整理)。

隨著松贊干布大力吸收周邊先進文化,吐蕃王朝在松贊干布身後百年的贊普赤松德贊(741—799年)時期走向巔峰,領地之廣大,後世的藏文古籍《賢者喜宴》這樣描述:「(赤松德贊)如太陽照耀人間,為直立黔首與俯首牲畜的主人;(吐蕃疆域)東抵昴宿星升起之地,即有萬座城門的唐廷京師;南接軫宿星出現之地,立碑於恆河之濱;西與波斯接壤,北方直達于闐,控制世界三分之二地方。」

此論或有誇飾的成分,但吐蕃大軍一度威震中原、中亞和南亞,卻是不爭的史實:從現今四川雅安、陝西鳳翔、河西走廊、西域諸鎮,直到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以南,其前哨直抵興都庫什的「吐蕃之門」,都曾為吐蕃的範圍。絲綢之路南下南亞的支線重鎮,史稱大、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爾),即是唐蕃爭奪的古戰場。

其中巴爾蒂斯坦和拉達克並稱「小西藏」,那裡出土了一段藏文殘碑,刻有「……祈願天神贊普聖壽綿長,國政廣大,最終證得無上果位,對我等以共同信仰養育……成就無上佛陀」字樣,可作為公元8——9世紀為吐蕃統治達百年之久的佐證。特別是在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後 ,吐蕃趁機占領大唐的隴右、河西等地,790年吐蕃又占據北庭、安西都護府。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控制了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

強大帝國為何碎裂成齏粉

再輝煌的王朝,也有落幕的時候,當諸神黃昏的樂章奏響時,誰都無法阻擋暗夜的到來,吐蕃王朝也不例外。吐蕃的滅亡,不是因為外部遭遇了一個強大的對手,而是因為內訌。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佛教徒射出的刺殺利箭,不但終結了末代贊普的生命,也讓這個疆域扶搖萬里的大帝國戛然而止。

吐蕃王朝破碎得如此徹底,以至於其後400餘年,青藏高原陷入長期混戰,再也沒有人有能力將其拼接起來。而吐蕃的王室貴胄們只得樹倒猢猻散,在邊疆偏遠之地建立了一系列小政權,比如偏居阿里一隅的古格王朝。而至於西藏統治核心的衛藏地區,吐蕃王室後裔則無力立足,究其根源,便是拜席捲吐蕃全境的奴隸屬民大起義所賜。

這裡延伸一下吐蕃大致的地緣劃分,公元7世紀-13世紀,吐蕃和青藏高原各部融合形成藏族,文字統一,但是方言差異較大。根據地方方言的不同,藏族分為幾大支系:康巴、衛藏和安多。地域劃分上大致分為拉薩、山南≈衛藏或前藏、日喀則≈後藏、林芝≈工布、那曲≈羌塘、昌都≈多康、阿里≈上部三圍或象雄故地,這些跟漢地省份對應的秦、豫、魯等類似。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進入9世紀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到末代贊普朗達瑪時期,奉行對外擴張達一百多年的吐蕃王朝,已走到了內部矛盾不可調和的境地。為了減輕國家負擔,選擇實施「滅佛」計劃,於是利益受損的佛教勢力發動了刺殺。隨著贊普朗達瑪死去,吐蕃內部矛盾總爆發,以權臣納囊氏和蔡邦氏為首的勢力,分別在拉薩和山南,擁立王子云丹與歐松登上王位,史稱「伍約之爭」。

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這裡面的根源就涉及到吐蕃的政權結構了,雖然藏學家將吐蕃王朝定義為「帝國」,實際上,吐蕃王朝的政權結構與中原王朝差異很大,在吐蕃兩百多年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贊普有能力改變,豪門勢力過大的痼疾。

這些伴隨吐蕃擴張而來的豪門大族,其勢力盤根錯節,不但位高權重,擁有大量封地莊園,甚至還擁有私人武裝,與春秋時期晉國的韓魏趙三大宗族類似,以至於歷代吐蕃贊普不得不倚重其力量,用世代通婚的方式,來達成政治妥協。所以當吐蕃王朝保持對外擴張,這些作為既得利益的豪門大族自然如食甘飴,但當無力外擴,反而內部變亂遽起時,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便成了豪門大族的不二選擇。

於是納囊氏、蔡邦氏、沒廬氏、貝氏等頂級豪門大族便決定下場豪賭,於是吐蕃的動亂從「伍約之爭」的衛藏迅速蔓延整個吐蕃。最先爆發的是河隴地區,洛門川討擊使尚恐熱與鄯州節度使沒廬氏·尚婢婢展開了長達二十四年的河隴之戰(842—866年)。這兩大軍閥混戰最終誘發吐蕃隨軍奴隸的大起義,這支自號「渾末」的起義軍,包含了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

據《唐史吐蕃傳》和《資治通鑑》記載:「自渭州至松州,所過殘滅,屍相枕籍」;「恐熱大掠鄯、廓、瓜、肅、伊、西等州,所過捕戳,積屍狼藉」;「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這場大混戰徹底粉碎了吐蕃在河隴地區的統治,也給張議潮在沙州(敦煌)發起歸義軍起義,將失陷近百年的河西諸州,重歸大唐創造了條件。

隨後,河隴地區的動亂向西藏本土蔓延。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領韋·闊竭勒登從康巴率領起義軍向衛藏挺進,隨後衛如的韋·洛波洛瓊趁亂揭竿而起。然後約如(今山南、工布一帶)的奴隸也不堪苦役壓迫,提出:「砍出頭不如砍人頭容易!」的起義口號發動了起義,使得雲丹政權和歐松政權都無法立足,吐蕃王室的統治基礎徹底被摧垮。

之後大貴族開始拉攏起義隊伍,逐漸攫取起義軍勢力的領導權,並將起義的打擊力引向自己的競爭對手。如豪族沒廬氏和貝氏因地盤劃分問題兵戎相見,貝氏搶先聯絡了起義民眾的首領。在兩個大族私兵交戰時,洗劫了沒廬氏的家族莊園,導致其被迫退出對衛藏的爭奪,遠走家族老巢象雄故地的阿里地區。

這場平民奴隸的大起義對吐蕃政權的摧毀如此徹底,甚至位於山南地區瓊結的吐蕃歷代贊普陵墓,都成了起義軍瓜分的對象,只有吐蕃王朝的創立者松贊干布由於在民眾心中的無上威望,才免遭挖掘。據《紅史》記載:「於陰火雞年(877年),諸陵墓盡毀」。吐蕃王室成員只得向周邊逃散。所以五世達賴喇嘛在《西藏王臣記》裡說:「傳從此輩時起,聖主聶赤贊普(第一代藏王)之後裔,則不復統御全藏矣」。

於是吐蕃王朝崩潰之後,整個青藏高原陷入到長達370年的混亂割據時期,王族四散而逃,其中比較知名的便是吉德尼瑪袞,他逃到阿里後,在札達建立古格王國,並分封三子,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阿里三圍」:長子日巴袞占據磨域(又作芒域),以拉達克的列城為中心,建立拉達克王朝;次子扎西德袞占據普蘭,以今阿里地區普蘭縣為中心,建立普蘭王朝;三子德祖袞占據扎布讓(今西藏札達縣),繼承古格王庭,以今阿里地區札達縣為中心,成為古格首領。

這些流散各地的小王系,在之後數百年間,一直在邊遠地區辛苦經營,並逐漸形成了古格、拉達克、芒域、亞澤、貢塘等幾個小王國,再也未能建立起大的統一政權。直到1239年,窩闊台次子闊端派大軍進入西藏,藏人歸順。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西藏成為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上期回顧:巴里加斯:翻越喜馬拉雅山的印度,妄圖染指我們岡底斯山的前沿據點

備註: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