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語氣暴露情商,音量顯示修養

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發佈 2024-03-07T14:16:37.014922+00:00

人際交往中,會說話是一門必修課。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向他人遞出的一張名片。語氣暴露情商,音量顯示修養,內容藏著層次。

文/洞見·李思圓

人際交往中,會說話是一門必修課。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向他人遞出的一張名片。

語氣暴露情商,音量顯示修養,內容藏著層次。說什麼樣的話,別人就會判斷你是什麼人。

語氣暴露情商

有一句話說:「說話的語氣有多好,遇事的運氣就有多好。」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待他人友善,他人才會待我們自己友善。

說話的語氣,是內心最精準的溫度計。越是帶著不尊重他人的語氣,越會傷了人與人之間的和氣。

《禮記》中記載了一件事。

春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饑荒。有個叫黔敖的富人,準備了許多飯食,一一分發給路過的災民。

中午時分,黔敖遠遠看見有個人搖搖晃晃地走著。近前發現,這人餓得皮包骨頭、腳步遲緩,一隻手勉強抬起衣袖蒙著臉,嘴裡還不斷地呻吟著,看起來十分煎熬。

黔敖舉著飯食大喊:「喂,你過來,給你東西吃!」

原本以為餓漢要感謝他的好意,不想這人忽然停下了腳步,雙目怒視道:「我就是餓死!也不會接受你這樣侮辱的施捨!」黔敖這才發現自己語氣不當,急忙解釋,但這個人還是堅決不肯接受。

這就是「不食嗟來之食」的出處。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善意,缺的是善意的溝通。

一個人說話的語氣里,藏著他的體貼和周到。你的態度越謙卑平和,越能讓人感受到真誠和善意。

所有語氣里的輕慢,皆因骨子裡的傲慢。

音量顯示修養

音量不一定代表立場的對錯,但一定代表修養的高低。因為大聲反駁不是豪爽,而是對他人的挑釁和不滿。

一個人可以不認可他人的觀點,但一定要尊重他人的觀點。

宋慶齡15歲那年在美國女子大學留學。有一次,班上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說:「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

宋慶齡聽到後連連搖頭,但沒有打斷他,而是耐心等他說完後,用堅定而柔和的語調回應了美國同學所說的話:「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不會永遠睡下去,總有一天,它的吼聲將震驚世界。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

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雖是柔聲細語,卻能極致溫和有力。

一個有修養的人,懂得以禮服人。一個有實力的人,從來不需要靠音量、靠爭執取勝。真正的說服力,不來自外在的聲勢,而在於內心的修養。

大聲辯駁,是人的本能,小聲說話,卻是人的文明。

一個人說話的音量,恰恰是他做人的度量。

內容藏著層次

一個人的語言,是思想的孿生姐妹。說什麼樣的話,便體現著內在的層次與能力。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太子孟昶有個伴讀叫王昭遠。孟昶繼承皇位之後,王昭遠的身份隨後步步高升。

然而,王昭遠並沒有什麼特殊才能,他受到重用,只因他是孟昶的親信。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並且開始對外用兵,想要統一天下。面對北宋的威脅,宰相李昊主張示弱,以求自保。孟昶贊成這種方法,但王昭遠卻極為反對。王昭遠認為應聯合北漢,對付北宋。孟昶無奈,改了主意。

964年,趙匡胤派兩路大軍討伐後蜀,王昭遠出任西南行營都統,奉命率軍抵抗,孟昶對王昭遠說道:「今日之師,卿所召也,勉為朕立功!」

在離開成都前,百官前來餞行,王昭遠手執鐵如意,極為得意,自比諸葛亮,對宰相李昊說道:「吾此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面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耳!」

王昭遠的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殘酷。兩軍交戰前,王昭遠坐於推車之上,鎮定飲酒。不料,雙方交戰之後,王昭遠三戰皆輸,一改先前的鎮定模樣,急忙下令讓將士把守劍門,自己落荒而逃,最終被宋軍活捉。

常言道,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王昭遠口出狂言,此時悔不當初。他無所顧忌,信口開河,既誤了國,也折損了自身。

作家王蒙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水平,主要體現在溝通上。

語言,是一個人最直接的招牌。當一個人在「說」話時,話也在「說」一個人。


主播:蕪婠

用聲音,帶您感受字裡行間的人生百態

文章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作者:李思圓,不是每一種觀點,都可以叫洞見。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