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化丨陽春三月農忙時,商朝農耕知多少?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4-03-08T02:28:01.325236+00:00

陽春三月農忙時,商朝農耕知多少?讓我們一起走近商代農業生產!  地綿萬里盡春耕  三月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與此同時所謂「春雷響 萬物長」,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

  陽春三月農忙時,商朝農耕知多少?讓我們一起走近商代農業生產!

  地綿萬里盡春耕

  三月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與此同時所謂「春雷響 萬物長」,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

  宋代陸游道「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描繪出了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春耕時節、田間農忙的情形。

  農業生產的重大意義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占主要地位。

  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

  商時期農業生產已經逐步脫離了原始社會的狀態,農業技術得到了初步的發展,生產工具、耕作栽培、田間管理方面都出現了新的發明和創造,進入了協田耦耕時代。

  上圖是商王出巡景觀,再現了商代先民們生產勞動和商王帶領貴族巡視農業生產的場景。場景中,商代的奴隸們三人一組在連綿不斷的井田上耕作,人們稱這種耕作方式為「協田」。西周以後改為兩人協同耕作,稱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稱為協田耦耕時代。當時人們使用耒耜挖掘溝渠洫澇灌溉,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作「井田」。

  「田」字一目了然,那麼再看到「農」字本身。

  「農」,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林,從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進行農耕,必先伐木開荒,故從「林」;古代以蜃蛤的殼為農具進行耕耨,故從「辰」。另外《說文》中「農,耕也。」耕必作於晨,故從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

  商代農業:五穀豐登

  商代社會生產十分發達,其中農業是商代經濟的基礎部門,是商代人們衣食的主要來源,我國傳統的農作物種類,即所謂的「五穀」麻、黍、稷、麥、菽等農作物,在當時就皆已齊備了。

  商代在農業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農業管理等多方面,都有新的發明創造。當時的生產工具以石器、蚌器為主,銅質、骨質農具也有使用。

  其中石器最多,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通體磨光的斧、鏟、刀、鐮、錛等。其次是骨蚌器, 青銅農具較少。


(來源:殷墟景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