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士清:「90歲依然青春」,滿蘊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間情懷

文學報 發佈 2024-03-08T16:05:49.038903+00:00

「說起陸士清老師,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先行者、開拓者。」多位海外華文文學作家、來自全國各地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學者、作家齊聚一堂,共賀陸士清教授的90華誕。

「說我有成績也好,說我有功勞也好,我主要的是不離不棄,我的事業一直會做下去。」

——陸士清

「說起陸士清老師,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先行者、開拓者。」作為陸士清的學生,上海作家協會原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汪瀾如是說。3月18日,以「青春是一種生命精神」為主題的陸士清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多位海外華文文學作家、來自全國各地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學者、作家齊聚一堂,共賀陸士清教授的90華誕。如鄭州大學教授樊洛平所言,「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陸老師像一本讀不盡的大書,滿蘊著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間情懷。」與會者由過往談至當下,在暖意融融的記憶中共讀「這一本大書」。

「40多年來,他每一步都走在學科發展最前沿」

1978年開始,復旦大學把《中國當代文學》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進行教學,同時聯合22所兄弟院校的同事,一起編寫了全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陸士清作為責任編委,主持編寫工作,負責全書統稿。

1975和1979年,旅美台灣作家於梨華兩次到訪復旦大學,與中文系老師討論文藝創作的問題。陸士清深深意識到,海峽兩岸交流一旦展開,上海將是前沿,「而復旦將是這前沿的窗口,我們應有所準備」。陸士清安排其做了「台灣現代文學」講演,並將其長篇小說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推薦給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研討會現場

1979年春節期間,讀到了不久前出版的《台灣鄉土作家選集》,在慎重考慮並獲得系領導同意後,陸士清南下廣州到暨南大學,展開對台港文學狀況的調查研究。

1981年2月,在高校內首開風氣,為77級中文系本科畢業班學生、研究生和進修教師開設《台灣文學》專題選修課。

1985年3月,陸士清開始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撰寫《現代台灣文學》條目,近25000字,這是我國首次將現代台灣文學作為條目收入辭書。

1987年9月,復旦大學確定中文系設台港文學碩士研究生點,陸士清負責招收第一屆台港文學研究生。

……

「陸老師的著作年表、學術活動幾乎就是一部中國世界華文研究史。」復旦大學教授、復旦華人文化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思和說。「這40多年,每一步陸老師都走在學科發展最前沿,40年前是這樣,40年後的今天他已經90歲高齡,許多他的策劃、思想和著作依舊在學科前沿,非常了不起。」作為陸士清的學生和後來的同事,陳思和與他有過多年合作,並在讀書期間見證了當代文學史這一新興學科的建設發展。「陸老師最可貴的精神是他在學術上永遠不被時代局限所限制,一直會突破局限,想方設法發展這個學科。」

與會者合影

陳思和憶及,因種種因素,當時很多人認為當代文學不宜成史,但陸老師屬於「吃螃蟹的人」,在沒有前例的條件下敢於嘗試,通過實踐和摸索推動這門學科的發展。「在我看來非常難的學術環境中,陸老師遊刃有餘,一直在往前走,一直在開拓。做學術有膽有識、有能力、有靈活性,又有思想原則和學術的良知,更重要的是陸老師的工作能力,那種親和力和人際交往加上統籌決策的能力,加上他的真誠、他的學術,整體上這個學科在發展,陸老師也跟這個學科一起發展、一起進步、一起豐厚。」

「沒有陸老師幾十年的開拓耕耘,上海在華文文學研究領域就沒有我們所看到的堪稱繁盛的場景,也難以成為海內外華文文學一個重要的連接點或者說樞紐。在慶賀陸老師90華誕時,特別感謝他做出的這份特別的貢獻。」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表示。學科領域的種種「第一」和「創舉」,在暨南大學教授、世華會名譽會長王列耀看來,使陸士清成為將生命奉獻給學術的典範。「20年前,就有了世界華文文學界的『八老』之說,說的就是陸士清教授等一批老先生作為學科創建籌劃者、建設者,學術研究的先行者、開拓者,學會重要的發起者、推動者的歷史性功績。」

46歲才開始接觸台灣文學,開始轉向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陸士清自陳「學者生涯開始於46歲」。至今,他對於這份事業的熱愛質樸如初:「既然選擇了,就不離不棄。說我有成績也好,說我有功勞也好,我主要是不離不棄,我的事業會一直做下去。」

「這種生命精神,在他的學術研究里具體發聲」

「說到先行者,不禁想起19年前在紹興出現了感人一幕:曾敏之老人端坐在輪椅上,陸老師推著往前,一位白頭翁推著另外一位白頭翁。」福建省作協原副主席、世華會監事長楊際嵐感慨道,「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從沒有路的地方蹚開一條路,披荊斬棘,走在『世華路』上最前列的正是曾老師和陸老師這樣的先行者,幾多艱辛、幾多磨難。」

如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授任茹文所言,人文科學的研究者,既要有充分的學術理性,也要有充足的人文情感。與研究對象之間有足夠的了解尊重,欣賞和在文學藝術價值基礎上的相互促進,這是人文科學研究者的內在動力和學術源泉。「陸老師的曾敏之研究既考驗學術能力,也驗證情感付出,這種學術品格對青年一代學術道路,有重要啟發意義。」

《曾敏之評傳》陸士清/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對於更多作家來說,陸士清這一個清澈響亮的名字,則是在他們創作和成長道路上良師益友般的存在。

本來參會的加拿大華文作家張翎因腰傷突發未能成行。文章中,她深情回憶了與陸士清老師的多年交集。2002年參加復旦大學主辦的海外華文作家大會時,張翎還是多倫多一家聽力診所的聽力康復師,在業餘時間裡嘗試著寫小說。她見到了陸老師作為台港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在操辦幾百位海內外來賓的國際會議時的運籌帷幄與遊刃有餘。數年後,陸老師為她安排了一次在復旦大學的講座,並由此幫助張翎打開自我,把對文學的敬畏之心真實地傳給任何一副願意聆聽的耳朵。張翎久久不能忘懷的,是那次講座結束後走出大樓時陸老師的身影:「我發現陸老師的眼睛很亮,腰板挺得直直的,步子跨得很大,從背影看幾乎還像一個年輕人。一個人心中若無激情,很難有這樣的背影和步態。」

因《曼哈頓的中國女人》聲名鵲起的美國華文作家周勵並不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她一直記得在2018年海外華文文學上海論壇後不久,陸士清老師致電,特地邀請她去和平飯店吃飯。「陸老師點完菜掏腰包買單,說,我請你來,因為你要出書了,作家是以作品說話的,你要把作品拿出來。」飯桌上,陸士清跟她分析了她關於極地探險的文章,並提醒她,要再加把勁,寫更有力的東西。在陸老師的鼓勵下,2020年,囊括28篇文化歷史散文的《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問世,成為周勵寫作中的一頁新篇章。

會議現場(下同)

「日本沒有專業的作家,大家都是一邊工作一邊寫作,華文文學在這裡究竟如何定位?」一次參與籌備海外華文文學協會的經歷,讓日本華文作家華純與陸士清老師相識。她的此番困惑,在陸老師的指點下撥雲見月:「陸老師說,一方面面對歷史,不要忘記歷史,另一方面也要維護中日之間文化交往、互相的影響。日本很多華文作家非常熱愛中國,華文作家中寫作中不可避免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陸老師給我們把脈指導,給了我很多意見。」

這種清晰的判斷和歷史責任意識,也是令廈門大學教授朱雙一最為感佩的地方。「我們是讀著陸老師的書,跟隨他進入這個領域的。我們需要針鋒相對的批判,很可貴的是,陸老師很早就有這種警覺性、使命感和問題意識。針對台灣地區文壇在一段時間裡出現的逆流,陸老師撰寫多篇論文,以大量翔實資料和細緻分析指出,當時的台灣意識,實際上是中國意識。陸老師能有這種敏銳和批判性,與他的文學觀密切相關。」

在暨南大學教授溫明明看來,從當代文學研究轉向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陸士清老師身上體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家國意識和文化使命感。「他1933年出生,經歷了抗戰、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見證了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和興盛,這些東西最後會醞釀成為一種生命精神,這種生命精神又在他的學術研究里具體發聲。」

「90歲,青春還在前面」

正如陳思和所言,「90歲對陸老師來說,還是人生一個發展的啟發期」。「青春是一種生命精神」這個主題,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陸士清老師一生的精神品格。

在自己進校求學到如今執教多年的記憶里,復旦大學教授郜元寶心中陸老師的精神狀態始終如一,構成了中文系一筆豐厚的財富,「陸老師的創新精神、青春的朝氣一直激勵著我們,他的文章也充滿了一股青春朝氣。讀陸老師的文章,會感到很清新、靈動、真誠。」

上個月的一個清晨,美國華文作家薛海翔看到手機上來自陸老師的未接來電。回電過去才知道,大病初癒的陸老師正在寫關於他作品的評論,有地方要跟他核實和探討。「電話里,陸老師和我一點點核實,討論了很長時間。最後電話掛掉我特別激動,也放下心來,陸老師好了。我也沒想到陸老師明明已經德高望重,還要一個字一個字給後輩寫書評,也沒想到90歲高齡的他寫作還和年輕人一樣。我就知道,青春還在前面。」

美國華文作家王威談及的,也是一個細節。2004年在結束一個會議,共同坐火車趕赴另一個會議之時,他與陸士清老師同乘一列火車。陸老師一邊走一邊讀會上作家送給他的書,讀到高興或精彩時,還念給大家聽。「他突然停下來說,跟你們討論一下,這句話妥當不妥當?一個大學者、老人家對一本書的每一句話都非常認真仔細,這是我們想像不到的。他的口氣里充滿著包容商榷的口吻,這種人格魅力是對我最大的吸引力。」

「陸老師說過,他自己是一個認真生活的平凡人。他的平凡表現在總是以最個人、最微小的力量,構築起一道道文學的盛景,甚至一個大學中文系、一個大學都未必能做得到。」廣西民族大學教授、世華會名譽副會長陸卓寧說。面對大家的讚譽,陸士清只是淡淡地說,並不是他個人做得怎麼樣,主要是大家對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這個學科的認同和尊重,也是大家對世界華文文學世紀精彩這個文學現象的敬重和喝彩。「為人,要把人字寫端正,這是賈植芳先生的教導。為師,要有母親的胸懷,這是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為友要相互成就。為文要足以立誠,忠實於事業,誠實地做這個工作,不要粗粗糙糙。為事要敢於擔當。我遵循這些前輩教導,在餘生中和在座朋友們攜手前進。」

研討會由復旦大學華人文化文學研究中心、上海作協華語文學網主辦,汪瀾主持,上海復旦大學原副校長方林虎、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江蘇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世華會副會長方忠及40多位作家、學者與會發言,盧新華等多位海外華文作家通過視頻方式分享了他們的發言。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資料圖、本報記者攝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