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規模最大的維米爾展開幕,平淡無奇的女子在他筆下如蒙娜麗莎一般美麗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3-10T21:31:52.231079+00:00

前不久,被譽為今年最令人期待的藝術大展——維米爾展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開幕,吸引了全球藝術愛好者。這位與倫勃朗齊名的荷蘭大畫家一生只留下三十多幅作品,此次展覽匯聚了全球各大博物館所收藏的其28件作品,規模空前。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可謂家喻戶曉。

前不久,被譽為今年最令人期待的藝術大展——維米爾展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開幕,吸引了全球藝術愛好者。

這位與倫勃朗齊名的荷蘭大畫家一生只留下三十多幅作品,此次展覽匯聚了全球各大博物館所收藏的其28件作品,規模空前。

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可謂家喻戶曉。除了這幅作品,他還為世人留下了哪些看似平淡卻讓人內心寧靜的傑作

維米爾 讀信的藍衣女人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

隱入歷史近兩百年

維米爾只活到43歲,其為數不多的作品散落於荷蘭、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將這些作品齊聚一堂是一場艱難的挑戰。因為維米爾的畫通常被各家博物館及收藏機構視為鎮館之寶,不輕易外借。而且,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畫作十分脆弱,對運輸和存儲的要求極高。此次大展前所未有地集結了維米爾的28件名作,有藝術評論家感嘆:「一生或許就這一次。

如果無法到現場感受這些珍貴畫作的魅力,可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網站上看到館方對作品進行的高清展示以及詳盡解讀。

在導覽視頻中,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荷蘭國立博物館繪畫和雕塑藏品的負責人一開場便向觀眾拋出一個問題:「我們愛維米爾,為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維米爾 代爾夫特之景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藏

19世紀80年代末,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剛剛建成時,維米爾的名字只出現在博物館的一個角落裡。與另一位荷蘭大畫家凡·高不同的是,維米爾生前曾經歷過事業的高光時刻——他當過家鄉代爾夫特的藝術家協會會長。1672年荷法戰爭後,他陷入財務危機,再加上家中有11個孩子,最終在債務累累中去世。

此後近兩百年,維米爾的名字隱入歷史的塵煙。他的畫作一度被認為是同時代的另一位畫家所作。直到19世紀下半葉,一位法國藝術史學家才發現了這位偉大畫家的存在。

維米爾是神秘的。除油畫外,他幾乎什麼也沒留下:沒有信件、沒有草圖、沒有日記,甚至沒有留下畫像。他師從何人、受誰影響、與誰來往,都沒有準確的答案。維米爾一生只完成了不到50幅畫作,存世的只有三十多幅。生平的留白留給後人許多想像空間,藝術史學家們只能從吉光片羽中推斷、拼湊他的人生。

維米爾流傳至今的畫作與他個人神秘的氣質十分契合。一個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瞬間被他用畫筆記錄了下來,畫中人在讀信、彈琴、倒牛奶、戴項鍊……光從窗外透過,氛圍靜謐,無須過多的文字解讀,只需默默觀看,一切皆明了。不由得讓人想起那首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維米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藏

維米爾的「蒙娜麗莎」

此次展覽中最重磅的展品莫過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幾個世紀以來,無數觀眾被畫中少女的姿態、眼神以及光線在她身上所呈現出來的微妙效果深深吸引。有人將這幅作品形容為維米爾的「蒙娜麗莎」。

畫中的女孩究竟是何人?至今沒有答案。事實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並不能算是一幅現代意義上的肖像畫,荷蘭人通常將這種畫稱為「Tronie」(人像畫),代表著某類人物的理想形象。這是維米爾時代流行的一種繪畫。

1665年至1666年間,維米爾受人委託創作了這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委託人的女婿將這幅畫出售後,這幅作品一度消失了200年。直到後來有一位收藏家用兩塊荷蘭盾買回了這幅畫,清理後才發現原來是維米爾的作品。1902年,這位收藏家去世,由於沒有繼承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與其他畫作被一同捐贈給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保存至今。

這幅名作曾經歷多次修復。幾年前,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發起了一項重要研究計劃,邀請來自不同博物館與機構的科學家及修復師組成頂尖的國際跨學科團隊,對《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進行了一次精細檢測,最尖端的科研技術讓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維米爾與他畫中的女孩。

有很多人曾發出疑問,畫中的少女為什麼沒有眼睫毛和眉毛?甚至還有人認為人物的原型可能患有白癜風。據X光掃描和數碼顯微鏡檢測發現,維米爾其實在少女眼睛的四周畫上了精細的睫毛,只是由於時光流逝,我們已無法用肉眼看到。

畫面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少女的珍珠耳環。其實,維米爾並沒有十分精細地畫出珍珠的輪廓,他甚至沒有畫耳環的銀鉤,而是巧妙地用半透明與不透明的白色顏料進行點綴,勾勒出珍珠的實體感,製造出視覺上的立體錯覺。幾百年後,這顆珍珠依然閃耀,可見維米爾畫藝之高超。

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確認了維米爾在這幅畫中使用的顏料來自世界各地。比如珍珠的鉛白色來自北英格蘭高地,女孩上衣的黃色來自歐洲的礦場,嘴唇的紅色由中南美洲仙人掌上的胭脂蟲製成。少女頭巾的深藍色顏料是整幅作品中最貴的顏色。它由一種名為青金石的原料製作而成,在17世紀的歐洲,這種藍色顏料比黃金還要貴重。

維米爾 倒牛奶的女僕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

每一幅畫都好似電影截圖

20世紀初,荷蘭發生了一件引人關注的事件——一個美國商人打算以高價收購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僕》。當地報紙上迅速刊登了一幅諷刺漫畫,呼籲政府重視。荷蘭國會在輿論的壓力下,最終決定由國庫出資,於1908年撥款購藏此作。

如今,《倒牛奶的女僕》已成為荷蘭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公認的維米爾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其描繪了一位年輕女子穿戴著粗糙的皮外套、藍色圍裙、紅裙子和白色頭巾,小心翼翼地將牛奶倒入陶碗中。在她身邊的桌上有一些雜糧麵包。在本次展覽中,《倒牛奶的女僕》也是最令人關注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荷蘭國立博物館繪畫和雕塑藏品的負責人認為:維米爾好比是畫家中的導演,他創造了許多電影般的鏡頭。他的畫總是聚焦在一個特定的動作上。他仿佛在對觀眾說,前一秒和後一秒都不重要,我只要你看這一秒。維米爾的構圖是一絕,他就像是一位具有超強把控力的導演,能將鏡頭拉近或拉遠,對準畫面中的主角,營造出一種私密、親近的氛圍,仿佛一幀幀文藝電影截圖。維米爾愛用黃色、藍色和灰色,畫面中的光通常從左側打過來,光線灑落在各種物體上。

在名作《情書》中,維米爾巧妙運用「錯視」原理,使觀眾仿佛站在房間的黑暗角落,窺視著女主人與女僕的一舉一動。一扇半開半掩的大門後,質地厚重的花色門帘被固定在一邊,女主人與女僕出現在更裡面的房間。正面白牆上方掛著兩幅畫,下方則是飾有金屬渦紋圖案的壁板。在門帘的另一邊,還能看到一把釘著鉚釘的皮椅和一些樂譜。

維米爾 情書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

據不完全統計,維米爾一生畫過四十多位女性,數量遠超男性,這在同時代的歐洲畫家中是非常少見的。無論畫的是女僕還是音樂家,維米爾似乎很了解她們內心的想法。

印象派大畫家雷諾瓦曾經表示,維米爾的《花邊女工》是整個羅浮宮里最精彩的畫作之一。這幅小畫不同於維米爾筆下其他的室內場景,畫中的前景是一位女子正專注於她手中縫製的花邊,而背景僅簡單地採用略灰的色調。正因為這份簡潔,令這幅畫擁有讓人內心安靜的力量。

維米爾讓觀眾覺得自己和畫中人在一起,在畫中的房間裡,時間似乎停滯了。而時間停滯,或許是今天的觀眾所渴望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館長塔克·迪比茨曾如此表示。而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館長瑪蒂娜·戈塞林克則認為,每個人都能夠在維米爾的畫面中填充自己眼睛所看不到的東西。「似乎有些事情正在發生,但你不確定是什麼。你的潛意識會填補缺失的部分。」

有藝術家認為,維米爾並不是在創作肖像畫,而是在創造一個舞台世界。他在畫裡講述一兩個人的故事——有人在讀信,有人盯著窗外,有人拿著牛奶罐。正是這種簡單性為觀眾創造了在腦海中構思故事的機會。

欄目主編:黃瑋 題圖來源: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來源:作者:陳俊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