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驚人——經典名車命名賞析(下)

摩托車雜誌 發佈 2024-03-12T19:07:41.350750+00:00

誰不想擁有響亮的名字?誰不想青史留名?但是,時間無情地流逝,大浪淘沙中,絕大多數車型折戟沉沙、鮮有人再提及。

誰不想擁有響亮的名字?

誰不想青史留名?

但是,時間無情地流逝,

大浪淘沙中,

絕大多數車型折戟沉沙、鮮有人再提及。

可是那些經受住時間漂洗的真正經典名車,

即使歲月如流、風霜如刀,

提起恰如其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車型名字,

我們就很容易想起突出的特點和鮮明的個性……

很多廠家喜歡給摩托車安上各種「霸氣外露」的名字,雖然名字很威風,奈何要麼名不副實,要麼文不對題,只是給人留下譁眾取寵、華而不實的笑柄。

給摩托車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這個想法並沒有錯,問題是如何取得貼切、取得恰到好處、取得讓人心悅誠服,才能真正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有助於打造經典名車的傳奇。這方面,國際知名摩托車品牌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很多經典車型的名字取得很有特色,讓本來就性能不俗的摩托車錦上添花,成為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文閱讀:一「名」驚人——經典名車命名賞析(上)

凸造型——杜卡迪「怪獸」Monster

上個世紀90年代,杜卡迪技術主管馬斯莫·博迪提出一項新任務,他要求設計師米格爾·安格爾·伽魯茲設計出全新車型,既易於駕駛、充滿樂趣,又繼承杜卡迪純正血統,輻射出強烈義大利風格,但不能是跑車。此外,馬斯莫還提出「馬兒既要跑得快又要不吃草」的苛求,要求價格控制在較低水平,最好全部使用杜卡迪在產車型的零部件。

正式馬斯莫的難題,激活了伽魯茲的才華橫溢,才有了NK鼻祖、暢銷近30年而風頭不減的「怪獸」系列(Monster)。說起這台經典車型,伽魯茲將「怪獸」理念歸結為純粹的極簡主義:「作為騎手,你真正需要的是坐墊、油箱、發動機、兩隻輪子以及車把。」

1992年的科隆國際摩展上,杜卡迪揭開一款全新原型的神秘面紗,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設計、全新的造型,震驚了觀眾和記者媒體,這就是經典車型「怪獸」Monster 900!設計師伽魯茲以900 Supersport的風冷L型雙缸為平台,又改造了超級摩托車851的鋼管鳥巢式車架,再從750 Supersport上弄來運動型前叉。在這基礎上,他又設計出超級簡化的車體,讓動力裝置、車架等最充分地暴露出來,同時安裝上敦實粗厚的油箱,這就勾勒出鋼鐵味道強烈、充滿力量感的全新造型,這也是「怪獸」美名的由來。

1993年3月5日,20輛Monster 900問世了。這隻最早的「怪獸」搭載了風冷+油冷L型雙缸發動機,排量為904 mL,動力洶湧澎湃。車架則移植自杜卡迪超級摩托車851/888系列,這款鋼管鳥巢式車架纖巧堅固,再配上倒立式前叉等高規格懸掛系統,實現了敏捷的身手;安裝位置稍高的車把,則讓乘騎變得舒適自然。最重要的是,「怪獸」貫徹了全新的極簡理念,L型雙缸發動機、散熱器、曲軸箱、車架等徹底裸露,炫耀著鋼鐵機械的暴力美學,呈現異常鮮明的個性,為NK車型開啟了革命先機。

由於造型酷炫、個性鮮明、乘騎舒適、操控敏捷,而且價格也比較能讓人接受,「怪獸」投放市場後立即受到熱烈歡迎。自1993年首款「怪獸」面市以來,Monster系列以裸露的NK造型、強烈的個性特徵、敏捷的操控和舒適的乘騎,成為萬千騎手競相追逐的駿馬。到目前,「怪獸」已經持續熱銷近30年,迄今長盛不衰,成為車壇不朽的傳奇。

以Monster821為例,搭載了排量821mL的液冷雙缸發動機,最大功率和扭矩分別達到82.4kW(9250r/min)和89.4N·m(7750r/min),而淨質量還不到180kg,具有極佳的功率質量比,加速性能異常強勁,從靜止提速到100km/h用時3.6s,極速超過220km/h!而且,得益於理念的創新和科技的力量,「怪獸」絲毫沒有歲月風霜,而是越老越潮、引領潮流——力量滂沛的Testastretta 11°發動機,運用了更多的賽車技術;高水平的車架設置,實現了出類拔萃的操控性能;最新的智能電子技術,強化了人機的互動關係,為騎手提供更深入、更有效、更完整的掌控。當然,「怪獸」的初衷始終不變,那就是極簡主義的美學理念,導流罩被徹底剝離,最大程度地突出發動機、車架、排氣管、輪輞的視覺效果,輻射出強烈的鋼鐵質感和肌肉力量!

技術控——山葉VMAX

在這台「魔鬼筋肉人」造型的鋼鐵猛獸中,V代表著速度,max代表最強,這讓山葉的意圖昭然若揭!當然,口氣大並不管用,關鍵是看有沒有實力支撐,這就是山葉引以為傲的V-Boost進氣感應系統!

Vmax搭載了V4發動機,由獨特的進氣感應系統V-Boost伺服,能通過強行向發動機灌入大量的可燃混合氣體,讓發動機暴露魔鬼般的猙獰面目!山葉工程師是這麼幹的:他們將4隻化油器分為兩組,每組化油器與發動機連接管道之間有一個橫向連接的管道,管道中間是一個蝴蝶閥。在低負荷的工作狀態中,每隻化油器都安分守己,各自向一個汽缸供應可燃混合氣體。一旦轉速超過6000r/min,「魔鬼」就從魔瓶里釋放,蝴蝶閥開始激活,4隻化油器開始以2倍的速度全力工作,每組化油器(兩隻)輪流向前、後缸供應混合氣。也就是說,相當於每個汽缸得到2隻化油器伺服,每個汽缸可以得到雙倍的可燃混合氣體,使得Vmax變得異常狂爆!

1985年,山葉推出「大魔鬼」 Vmax,名字由兩個單詞組成:V指的是速度,Vmax則是強調最大,連在一起的蘊意就是「最猛烈的加速」。的確如此,這是第一輛貨真價實的暴力巡航:強悍的V型四缸,爆發出巨大的力量,最大功率103kW(8500r/min),最大扭矩117.7N·m(7500r/min);V-Boost進氣感應系統,讓人體驗「與魔共舞」的危險和刺激;粗碩魁偉的造型、最肥碩的輪胎,散發出十足霸氣……因此,一經問世,Vmax立即引來業界的「注目禮」,權威摩托車媒體紛紛伸出橄欖枝,送上「年度最佳車型」的致敬!

在面世15年之後,全新一代「大魔鬼」VMAX在2009年震撼出擊,變得更大、更壞、更酷、更強!這台V4發動機排量達到1679mL,比原來的1198mL擴大了40%。而且,VMAX的動力心臟採用了很多運動摩托車的零部件,是一顆熱情如火、激情澎湃的「運動之心」:鍛鋁製造的輕量化活塞,奔騰在以複合陶瓷材料作內襯的汽缸內,運轉輕鬆快捷;新的扁平燃燒室結構,11.3:1的壓縮比,碳化處理的高強度連杆,NGK銥金高性能火花塞,來自YZF-R1的點火線圈……每個細節,都致力於毫無保留地榨取V4發動機的每一分潛能!最終,VMAX爆發出最大功率147.2 kW(9000r/min),最大扭矩則達到166.8N·m(6500r/min),這一數值遠遠超出了前輩——最大功率多出44kW,最大扭矩多出49N·m,絕對是狂飆突進!

為了保留上一代「大魔鬼」的特性,山葉工程師借鑑YZF-R1和R6,採用了山葉晶片控制進氣系統(YmL-I)來伺服V4發動機。這個系統的特點是:當轉速低於6650r/min時,進氣道處於長模式(150mm),此時V4發動機具有低轉速大扭矩的特性;一旦轉速超過6650r/min,進氣道將變化為54mm,從而大大增加氣流供應速度,發動機呈現高轉速高功率的特性,洶湧澎湃的動力和異常迅猛的加速給予騎手V-BOOST般的加速刺激!

徽標名——本田「金翼」(Gold Wing)

摩托車是幫助人們追求自由、享受自由的最便捷道具。正因如此,很多摩托車廠家不約而同地選擇翅膀作為品牌徽標,如本田、哈雷、摩托·古茲、摩托·莫里尼……選擇翅膀,蘊意顯而易見,那就是自由,給酷愛自由的人們拓展出海闊天空的行走空間,創造自由自在的愜意生活和隨意行走的自由體驗。

本田將麾下的豪華旅行車命名為「金翼」,不但用上了翅膀的徽標,而且冠以「金」字,足見對這款豪華旅行車的深切期望!讓本田欣慰的是,「金翼」不負厚望,在超過40年的歷史進程中譜寫了燦爛的華章,已經成為豪華旅行車的標杆!

1975年,第一代金翼GL1000應運而生。這台最早的金翼,武裝了排量為999mL的液冷水平對置4缸發動機,在轉速為7500r/min時輸出最大功率60kW,在轉速為6500r/min時爆發最大扭矩80N·m,這在當時來說非常先進,不但能夠用來如風如火的運動衝刺,還具備了穿州越省的長途跋涉能力。

由此而始,「金翼」開啟了超過40年的進化歷程,從注重高速疾馳的運動性能到追求豪華享受的旅行定位,從只有標準版本到擴大到LTD版本、Interstate版本、Aspencade版本、SE版本的大家族,排量從1000mL、1100mL、1200mL增長到1500mL、1800mL,發動機結構從水平對置四缸增加到水平對置六缸,從過去的「鋼鐵巨人」化身為現在的「智能達人」……本田「金翼」根據市場潮流和騎手需求、審美趣味不斷進化,將最新技術、材料、工藝融匯其中,從而推陳出新、老而彌新,始終在豪華旅行車領域嘯傲群雄!

這台豪華旅行車常常被人稱為「兩個輪子的教科書」,因為它用超過40年的進化歷程,告訴人們什麼是「進化論」,什麼是「與時俱進」,什麼是 「適者生存」,這也正是「金翼」永葆青春的法寶!以最新一代為例,造型根據時代審美理念作了優化,動力性能得以增強,操作功能更加完善,體重得以減輕,同時配上了電子油門、駕駛模式、扭矩控制系統、坡道起步輔助系統、蘋果娛樂系統CarPlay、TFT全彩液晶儀表、LED光源等裝備,變得更時髦、更現代!其中,全新引入的雙叉前減震兼具性能和個性,堪稱「點睛之筆」。此前的40多年,「金翼」一直使用正立式套筒前叉,現在大膽地用上業界罕見的雙叉前減震,這大大清掃了金翼的「老氣橫秋」,增添了很多現代氣息和特立獨行的風采。全新引入的雙叉前減震給「金翼」帶來很多好處:首要的是,減輕了前車把的衝擊能量,本田聲稱減少幅度達到30%。其次,新的前減震更加輕巧,慣性質量減輕了40%,對於街道行駛很有裨益。第三,實現了更緊湊的結構,允許工程師更加靠前地安裝發動機,讓前輪承載了更多的負荷,因此操控更靈活、響應更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