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積累】高中語文部編版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必修下)

老謝語文堂 發佈 2024-03-12T19:13:16.165693+00:00

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孟子》作為一部儒家經典,宗旨宏遠、邏輯清晰、氣勢磅礴、語言生動,不僅使孟子在當時即享有雄辯家的盛譽,而且對後世政論、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齊桓晉文之事》

1.《孟子》: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言論。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南宋時,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成為後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取材依據。《孟子》作為一部儒家經典,宗旨宏遠、邏輯清晰、氣勢磅礴、語言生動,不僅使孟子在當時即享有雄辯家的盛譽,而且對後世政論、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繼承孔子的學說,提出「仁政」、「王道」,反對「霸道」的主張。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把倫理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政治的根本。

3.春秋五霸:春秋時期諸侯中勢力最大的五個諸侯盟主。通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4.釁鐘:古代新鍾鑄成,宰殺牲口,取血塗鐘行祭。

5.: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6.商賈: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為行商坐賈,即行走販賣貨物為商,坐著出售貨物為賈。泛指做買賣的人。

7.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泛指學校。殷代稱序,周代稱庠。到漢代,最高一級學校叫「太學」,後來改為「國子學」「國子寺」或「國子監」。

8.孝悌: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9.海內: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10.寡人:即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對自己的謙稱。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自唐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

除「寡人」外,古代君王還有以下自稱:

」: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不過這一情況比較罕見。

」:不是孤單的意思,而是說自己不能得眾。東漢末年,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群雄「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喜歡自稱「孤」。

不穀」:谷可以養人,為善物,不穀即不善。是先秦諸侯之長的謙稱,本為周天子所用,後來周室衰落,諸侯霸主也僭用了。

予一人」:對於古代天下,特別是周朝時期君主經常自稱,《禮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而在秦始皇之後,也有皇帝自稱「予一人」。《漢書·文帝紀》:「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古代的皇帝在許多場合、許多情況下並不自稱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樣自稱。比如漢武帝即位之初,責問丞相田蚧說:「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在這裡,漢武帝劉徹就自稱「吾」。

」:對於明清時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還自稱「我」,這和當時人們日常交流的口語相一致。至於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則比較不拘一格,喜歡自稱「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

《庖丁解牛》

1.《莊子》:又稱《南華經》,是莊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等所作,成書於戰國時期。今存33篇,其中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周所作。《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體現道家學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文筆汪洋恣肆,富有想像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想像奇特豐富,善用寓言。其寓言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2.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抱著無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態度,宣揚並追求一種完全恢復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他的散文善於運用寓言和比喻說理,構思巧妙,描繪生動,想像奇特,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庖丁:名為「丁」的廚師。古代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名前面加一個表示職業的字,如「庖丁」「師襄」。一說即廚師,「丁」指從事專門勞動的人。

4.《桑林》:傳說中商湯時的樂曲名。

5.《經首》:傳說中堯時的樂曲名。

《哈姆萊特》

1.戲子:舊時稱職業的戲曲演員(含輕視意)。

2.陛下:原指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得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就成為對君主的尊稱。陛,宮殿的台階。

3.殿下:原指宮殿之下,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從人員。後來用於對太子或親王的尊稱。現多用於外交場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狹義的悼詞專指在追悼大會上對死者表示敬意與哀思的宣讀式的專用哀悼的文體。

今天的悼詞是從古代的誄辭、哀辭、弔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來的。誄辭作為中國哀悼文體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種專門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讀性的哀悼文體。

《諫逐客書》

1.李斯:?-公元前208年,戰國末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少為郡吏,曾從荀卿學。戰國末年入秦國,初為秦相呂不韋舍人,被任命為郎。旋任長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時,上書力諫客不可逐,為秦王採納。又為秦並六國謀劃,建議先攻取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完成統一大業。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全國後,作為廷尉奉命與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等議定「皇帝」之號。後任丞相,多次隨始皇帝巡行。反對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議,主張禁私學、廢《詩》、《書》、六國史記及「百家語」。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作《倉頡篇》以為範文。

始皇帝死後,與趙高矯詔迫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勸二世更為法律,行「督責之術」,加強君權。後被趙高誣為謀反,具五刑,腰斬於咸陽市,夷三族。

著有《諫逐客書》《言趙高書》《獄中上書》等。

2.: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如:《報任安書》(司馬遷)、《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等。

稱「書」為「信」,始於近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因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尺素」尺翰」「尺簡」;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信又有了「鴻雁」「雁足」「雁帛」「雁書」等代稱;用白絹(或綢)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函」原指信的封套,後來就稱信件為「函」;書筒原指盛書信的郵筒,「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古人也把書信放在竹木盒中,盒蓋刻雙魚形,故又有「雙魚」「雙鯉」「魚書」等名稱。

此外,「書」在文言文標題中還有另一種用法,用作動詞,作書寫、記載講,如明人高啟的《書博雞者事》就是「記鬥雞玩賭者的故事」的意思。

3.三川之地:指黃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黃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4.六國之從:六國結成的合縱同盟。六國,指韓、魏、燕、趙、齊、楚六國。

5.隨、和之寶:即「隨侯珠」與「和氏璧」,傳說中春秋時隨侯得到的寶珠和楚人卞和所獲的寶玉。

6.五帝三王: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和周武王。

7.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頭,故稱為黔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式稱百姓為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8.後宮:君主時代皇宮或王宮中帝王后妃居住的宮室,後來又用以借指妃嬪。

《與妻書》

如晤:舊時書信用語,如同見面。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1.《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編著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問世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言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2.章回體小說: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其特點是分回標目,段落整齊,首尾完整。這種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過程。「章回」的「回」,是「次」的意思。宋元說話人演說長篇故事,非一天一場所能了結,每場講演一段,為了吸引觀眾,講到緊要關頭,就宣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種說話人據以講唱的底本,也就是長篇話本,已具有章回小說的雛形。

3.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彥端,字子安,號耐庵,或稱「錢塘施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出生於興化縣白駒場,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水滸傳》是中國第一部讚揚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白話小說,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施耐庵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長篇小說之父」。

4.差撥:(1)派遣;調派。宋∙范仲淹《奏乞揀選往邊上屯駐兵士》:「臣竊見去年以來,自京差撥禁軍,往陝西邊上屯戍。」

(2)宋代牢城內看管囚犯的差役。《水滸傳》第二十八回:「你新到這裡,包裹里若有人情的書信,並使用的銀兩,取在手頭,少刻差撥到來,便可送與他。

5.教頭:是宋朝教授武藝,並以此為職業的人,類似於現在的教練。因為《水滸傳》中林沖自稱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此職位常常被人誤解為一種官職。

6.太尉:中國秦漢時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並為「三公」(秦朝無三公說法,御史大夫秦時為銀印青綬,為上卿,但非「公」,此處為後人對比總結)。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宋朝的太尉官銜並沒有漢朝的三公的地位那麼高,宋朝最高等級是太師、太傅、太保,接著才是三公。所以宋朝的三公是正二品,太尉是軍中二號人物。

7.小二:指客棧,酒館中的跑堂夥計,多見於古代小說中。

8.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臉部刺字並發配邊遠地方。

語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其間情理輕者,亦可復古徒流移鄉之法,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

在原始社會堯舜禹時代,就有了一些關於處罰的不成文的規矩,比如舜時期將貪污大家的財物和搶劫殺人的罪行等同。在《漢書》中有記載:自以德衰而制肉刑。實際上說的是大禹時期為了防止人們的道德衰落而制定了肉刑作為懲戒。在夏朝建立以後,奴隸制社會逐漸地確立了五刑制度:黥(qíng)、劓(yì)、刖(yuè)、宮、大辟。後世刑罰雖有改動,但是五刑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五刑被稱作正刑,還有一些輔助的刑罰對應。

9.管營

古代邊遠地區管理徒流充軍罪犯服役的官吏。管營相當於現在的監獄長,差撥就是獄警頭目。

10.老軍:年老的兵卒。

11.衙內:唐代稱擔任警衛的官員,五代和宋初這種職務多由大臣子弟擔任,後來泛指官僚的子弟。今多是老百姓對一些有著惡劣行為的高官子弟的稱謂。

12.虞候:本為春秋時期掌管山澤的職官。西魏和隋朝以後用作軍官稱號。宋代的軍事編制單位「都」一級,設置將虞候一職,地位較低,屬於節級。此外,還設有大量的都虞候一職。明代亦置虞候一職,主要負責軍中警戒巡查安全等行政事務,軍隊屯駐宿營,虞候向主官請求口令,率領甲士分巡諸帳。

13.天王堂:相傳唐·天寶七載,安西守城將領奏有毗沙門天王現形助守,於是命令各道節鎮,在州府城西北角各立天王像。後來軍營內也設立天王堂。

《促織》

1.《聊齋志異》:「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誌異」是記述花妖狐魅及其他—些荒誕不經的奇聞逸事的意思,魯迅先生評價說:「用傳奇之法,而以志怪,變化之狀,如在目前。」《聊齋志異》內容豐富,主要來自民間傳說,也有根據前人傳奇或現實生活進行的創作。形式多樣,除小說外,還有筆記、雜文、寓言故事等。作者繼承「傳奇」「志怪」的傳統,以說狐談鬼的方式,抒發內心的憤懣。

作品主要內容有:(1)揭露當時官場腐敗黑暗,貪官污吏殘害人民。如《席方平》等篇。(2)暴露科舉制度弊端及試官的昏庸無能。如《考弊司》等篇。(3)描寫愛情,多為人與鬼狐的戀愛故事。數量多,成就最高。如《嬰寧》等篇。

作者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豐富的想像與現實密切結合,使作品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傑出的藝術性,具有「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效果。

2.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

3.宣德:「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1426—1435),「宣德間」是用年號來紀年。

4.童子:「操童子業」中「童子」就是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規定,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但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後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5.:指古代地方學校。古往今來,學校有「校、序、庠、學、國子監」等名稱。夏稱「校」,商稱「序」,周稱「庠」。

6.里正:里長。里,古代基層行政組織。

7.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小吏。胥,官府的小吏。

8.撫軍:官名,明清兩代巡撫的別稱,總管一省的民政和軍政。

9.學使:即「提學」,負責一省學校事務,主持歲考、科考兩試的官員。

10.丁口:即人口。古代通常男子稱丁,女子稱口。丁口既是統計人口的基本計量單位,亦是派征丁銀、徭役的依據單位。

11.東曦既駕:古代傳說,日神乘著六龍駕馭的車。《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即日神羲和駕六龍以乘車,從扶桑至虞泉往復,形成晝夜。

《諫太宗十思疏》

1.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其為人直言進諫,推行王道,主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薄賦斂」「輕租稅」等,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獲贈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參與修撰《群書治要》、《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2.:疏,奏文的一種。作為文體,是古代官員向皇帝進言以使下情上達的進諫文書。「疏」始創於漢代,後世又以「奏疏」作為這類進言文體的總稱。「疏」的用途廣泛,論諫、勸請、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均可用「疏」。比較著名的如賈誼的《論積貯疏》、諸葛亮的《街亭自貶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等。有時私人交往的書信也稱為「疏」,如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

3.皇帝的稱謂

(1)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2)萬歲:本為祝頌之辭。古人敬酒祝壽的祝詞,後用於祝頌帝王,再後來就成為帝王的代稱。

(3)陛下:陛,指宮殿的台階。古代臣子不敢直接和皇帝對話,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達,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

(4)天子:古代認為帝王的權力受命於天,所以稱皇帝為天子。

(5)聖駕: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4.皇帝的號

(1)尊號:又稱「徽號」。中國古代皇帝生前加尊號,是唐代形成的慣例,自高宗李治稱「天皇」開端以後,其後武則天六受尊號。

(2)年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制定年號的根據是「章述德美,昭著祥異,或弭災厭勝,計功稱伐」。

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

明、清的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3)改元: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號也稱改元。

(4)廟號: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名號,稱廟號。廟號始於商代。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遠祭祀的先王才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廟號的確定,既要符合宗法制度的習慣,又要考慮皇帝的功業德行,建廟立號的原則,在三代時期已經基本形成:「三代之制,始封之君謂之太祖。太祖之外,又祖有功而宗有德。」

(5)諡號:古代帝王死後,朝廷的禮官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予的一種稱號,始於西周。諡號有表揚性的、批判性的、同情性的三類。

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美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惡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其中,「下諡」之中還有一種不常見的「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王,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平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5.吳越:指江東地區,即今江蘇南、浙江。因春秋時兩個敵對的諸侯國吳國和越國而得名。

6.三驅:古代王者田獵之制,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指田獵有度,不過分捕殺,以示好生之德。

《答司馬諫議書》

1.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熙寧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史稱「王安石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於鐘山,終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因封荊國公,故又稱王荊公。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代表作《游褒禪山記》《傷仲永》《泊船瓜洲》《登飛來峰》等,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2.有司:因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司」是主管、掌管的意思。但「有司」並不是某個具體部門,而是代指官吏。

3.古代常用謙辭

鄙人:本義指居於郊野之人。古人常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係在內。

:舊時男子自稱謙辭。仆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晚生:舊時對前輩稱己的謙辭。

不肖:舊時男子自謙辭。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藉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舊時男子自謙辭。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

在下: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4.:古代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後,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君實」就是司馬光的字,「介甫」是王安石的字。

5.某啟:古人寫信時,在正文開頭稱「某啟」或「敬啟者」。「某」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啟」是「陳述、稟告」的意思,表示寫信人向收信人表白啟告。


【練習】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是有聯繫的,有的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有的則含義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絲」,則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漢文帝,「孝文」是諡號。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貴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根據其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所給予的稱號,有褒有貶,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厲王的「厲」是貶。

C.坐姿有多種:「常同席坐」這個「坐」與我們現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則是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如「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寢宮多位於後宮正中央,因此皇后寢宮稱為「正宮」或「中宮」。「中宮」「正宮」也就成了皇后的別稱。


【答案】C

【解析】「常同席坐」與我們現在的坐姿不同,因為有「席」,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