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間訴訟增長5倍,「3·15」曝光的醫美亂象為何屢禁不止?

財經雜誌 發佈 2024-03-13T11:33:58.930832+00:00

2023年3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3·15」晚會曝光的一起案例便與此有關:有企業打著化妝品名義,生產利潤頗高的美容針劑,並在各類醫美、化妝品展會上瘋狂推銷。

規範醫美市場,需要監管機構、企業及求美者三方共同努力


文 | 《財經》記者 信娜

編輯 | 孫愛民


想要變美卻被非法注射違規產品毀容。


2023年3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3·15」晚會曝光的一起案例便與此有關:有企業打著化妝品名義,生產利潤頗高的美容針劑,並在各類醫美、化妝品展會上瘋狂推銷。這些美容針進入各類美容機構後,最終被注射到消費者臉上,進而導致求美者面部紅腫發炎,甚至毀容。


按規定,這些「妝字號」的日用化妝品只能外用於皮膚表面,不可用於注射。但在動輒10倍的巨額利潤面前,違法廠商選擇無視規則。


近幾年,醫美亂象頻發。《財經》曾對中國裁判文書網2017年至2021年醫療美容相關訴訟案件分析發現,五年來,共有超過2萬份「醫療美容」相關案件裁判書,且2021年文書數量相較於2017年增長了5倍多。


2017年,醫療美容亂象開始引起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關注,至2021年,監管節奏明顯加快,監管機構逐步開展系統性監管和整治工作,並逐漸轉向常態化日常監管。


「強監管」下,仍有企業鋌而走險,背後是求美者的強烈需求、高額利潤以及瘋狂推銷。規範醫美市場,則需要政府、企業及求美者三方的共同努力。


輕醫美受歡迎


近幾年,五花八門的注射產品層出不窮,一些違法企業生產不合規產品被曝光,這與近幾年輕醫美的火熱不無關係。


時下,小巧精緻的臉頰和一字肩正流行。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身邊總有認識的朋友在定期注射各種醫美產品,如肉毒毒素、玻尿酸等。一名從事文化行業的女士,在婚禮前一個月去醫院預約注射了肉毒毒素,打在臉頰處和肩部。「這樣能讓我上鏡更好看。」她說。


一名曾主營毛髮移植的公司負責人認為,這與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不無關係。隨著收入增長,變美需求還會持續。


德勤的一份醫美趨勢報告顯示,20歲至35歲女性為消費主力軍,熟齡女性消費水平更高,非手術項目消費黏性高、復購意願強烈。北京、上海醫美消費額領先全國,南方熱度高於北方。


相似的趨勢,在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出品的《中國醫美行業風險與發展報告(2022)》也有所體現,報告顯示:非手術注射美容業務正迅猛發展,2020年已快速占比至70%,2021年非手術項目占比繼續提升。


該報告調查顯示,2021年醫療美容機構中銷量最高的醫美項目分別是光電類醫美項目和注射類醫美項目,二者總占比為73.91%。在與醫療美容機構的訪談中,研究者發現90.47%的受訪機構表示當前消費者和市場更傾向於選擇非手術類項目。


但能夠注射進人體內的產品需要通過最嚴格的第三類醫療器械審批,且需要有中文標識。


2022年3月30日,國家藥監局曾發布公告,對27類醫療器械涉及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內容進行調整。整形美容用注射材料按照最嚴格的第三類醫療器械進行管理,而「妝字號」的日用化妝品只能外用於皮膚表面,不可用於注射。


醫美諮詢師的陷阱


被曝光的違規美容針總是伴隨著過分粉飾的宣傳。「99元任選一部位,現場祛皺」,這是一家公司在展會現場打出的廣告,以此吸引顧客注射。


醫美的本質是醫療,但多數情況,作為消費醫療分支,醫美項目在推介時卻摻雜了誇大的宣傳與推銷成分。


成都的李敏(化名),有一張典型的大圓臉,瘦臉成為她的執念,看見身旁的朋友打了瘦臉針,效果尚可,她也想試一試。


李敏來到朋友推薦的一家醫美機構,在前台登記信息後,一名醫美諮詢師接待了她,為李敏分析適不適合打瘦臉針,有哪些價位的項目。這名諮詢師告訴李敏,她的皮膚狀況可以做一些其他的項目。推薦的產品越來越多,李敏覺得不對勁了,「感覺這位諮詢師就是銷售」。


在不少醫美機構,諮詢師做成一單,就能拿一定比例的銷售提成。所以,對於諮詢師來說,做的單越多,自己所得也越高。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原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祁佐良看來,嚴肅的醫療項目與銷售行為一旦掛鈎,存在著巨大的隱患。他認為,諮詢師的定位應該是提高就醫感受和服務質量,底線是「不能直接參與到醫療行為中」。


最核心的點是,要搞清楚就診是醫療行為,應該是由醫生和求美者的病人之間建立關係:醫生看診,患者去檢查,然後雙方討論治療方案。


正確的路徑應該是:選擇正規的機構,找正規的醫生,使用正規的產品。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非易事。想找到靠譜的醫美機構和醫生,消費者需要親自去見醫生,獲取醫生的基本信息,再從第三方平台進行查詢,判斷該醫生是否有醫療從業資質,是不是真大夫,職稱是什麼等。


聯合麗格董事長李斌提醒「要警惕熟人介紹」:如果是她自己做過的或許可以,但如果她自己沒做過該項目,還向別人介紹,說不定她從中拿提成,「她的身份本質上就是一個銷售」。


另外,消費者要警惕美甲、美容等相關行業人士的推薦。李濱告訴《財經》,「人家從中拿提成,這種方式不一定不好,但起碼消費者要付出的錢就多了,不光醫生和醫院要分錢,渠道也要分一部分。」


要避開醫美的陷阱,消費者也不能太過在意價格。不少醫美機構採取「二次開發」的銷售策略:用低價項目打開市場、吸引消費者,然後著重推銷高價項目。李濱說,「愛美人士不能圖便宜,醫美畢竟不是『雙11』掃貨,衣服多買一件、少買一件不會影響個人生活,但醫美弄砸了會影響生活,甚至影響自身健康。」


巨額利潤誘惑


此次央視曝光企業鋌而走險的背後,是高額利潤的驅使。據了解,這類以化妝品名義銷售的美容針劑因為價格不透明,利潤可以高達十倍。


「將幾樣化妝品簡單調配,便可個性化實現抗皺或補水功能。」一名業內人員透露,這樣操作的成本為300元左右,但對消費者一次收費在3000元以上。


相比正規的醫美注射產品,上述產品生產成本低,且不進行嚴格的臨床試驗,更不註冊申請醫療器械三類證,從而留下巨大的利潤空間。


放眼整個醫美產業鏈,上游產品的利潤率普遍高於下游醫美機構。以目前主流的注射產品玻尿酸為例,這是一種人體自有的成分,屬於直鏈多糖,在吸水性、黏彈性上表現不俗。因屬於人體自有成分,很少產生排異反應,又能改善皮膚、除皺,成為最上道的醫美素材。


從終端價格來看,主流玻尿酸填充劑終端價格區間約 3000元—5000元左右。「現在有人隔幾個月打一針玻尿酸,(均下來)與一些化妝品的價格相當,但效果卻顯著的多。」一名北京醫美連鎖機構負責人說。


3月8日,愛美客(SZ300896)發布2022年年報,其主打產品為可去頸紋的玻尿酸產品「嗨體」。財報顯示,2022年,該公司以嗨體為主要產品的溶液類注射產品銷售量為345.32萬支,毛利率為94.23%。主打「再生」的凝膠類注射產品銷售量73.96萬支,產品毛利率為96.52%。


「這是一個令其他行業公司頗為羨慕的財報數據。」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說。


上游利潤雖高,但下游醫美機構的日子並不好過,甚至陷入低價競爭。李濱曾告訴《財經》,「除騙子、講故事的或技術出眾的醫生,醫美機構肯定不如上游賺錢,畢竟去餐館吃飯和去菜市場買菜是兩回事。」


採購並使用非正規的醫療美容耗材,是導致當前醫美市場低價競爭情況的重要原因。


上述《報告》顯示,有95.24%的受訪機構表示當前醫美市場存在低價競爭的情況。受訪機構中,有14.29%表示自己知道行業中有醫療美容機構採購非正規的醫療美容器械與耗材。有受訪機構表示,當前「正規耗材的供應商選擇範圍有限,非正規的耗材普遍比正規耗材的價格要便宜200元到300元左右」。


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整形醫院院長郭樹忠看來,醫美機構的健康發展最終要獲得信任。「我就知道有好幾家有名的醫療機構是通過廣告支撐營收,沒有廣告就沒人來,這不是真正的品牌。」


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醫藥首席分析師徐佳熹認為,資本逐利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想明白怎麼去逐利。他認為,企業要做的首先是規範,然後再去平衡速度跟質量之間的矛盾,做到較快規範地發展,在此基礎上,爭取打造壁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