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隱藏式消費」|新生植髮停業「跑路」,消費者植髮不成,貸款纏身

消費者報道 發佈 2024-03-14T18:07:35.143568+00:00

按:3·15「隱藏式消費」專題是由消費者報導、時代周報共同推出的315特別專題,旨在以消費觀察報告、行業數據報導、投訴監督報導等引導消費領域積極行動,讓消費更放心。

按:3·15「隱藏式消費」專題是由消費者報導、時代周報共同推出的315特別專題,旨在以消費觀察報告、行業數據報導、投訴監督報導等引導消費領域積極行動,讓消費更放心。


「治療都沒完就跑路了,我希望能把錢給我退了」「2022年12月4號在即分期給我辦理了38000的貸款,(貸款)已經還了兩期,(植髮)一次也沒做,客服就說倒閉了」這些都是消費者在第三方投訴平台上,對新生植髮的投訴。


去年十二月底,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新生醫療」)被陸續曝出深圳、成都、東莞等地的門店突然停業,多名新生醫療員工在線討薪,聲稱新生醫療已拖欠數月工資。1月30日,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新生醫療員工爆料,公司內部群發布的《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函告》顯示,「公司自身長期虧損經營扭虧困難,現已明顯缺乏償債能力,無法清償到期債務。決定自即日起停止一切經營活動,進一步核查公司資產和負債,核查完畢後,依法進行重整或申請破產。」該文件的落款時間為1月30日。



新生醫療內部失控,最終禍及廣大不明就裡的消費者。不少消費者表示,在新生植髮多家分店購買的植髮服務因門店關閉無法得到履行,想要維權卻找不到負責人。此情況下,一些消費者還在繼續償還植髮貸款。截至發稿,新生醫療未回應相關問題。


一、線下門店歇業關閉,遭員工討薪


「脫髮」似乎已經成為新的現代病。衛健委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脫髮人數超過2.5億,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1人脫髮,其中男性約1.63億,女性約0.88億。脫髮人群中,30歲前脫髮的比例高達84%,比上一代人的脫髮年齡提前了20年,呈現明顯的低齡化。


脫髮人群的增長,催生了植髮市場的火爆。植髮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83億元一路飆升到2021年的238億元,甚至有望在2026年達到712億元。經過多年「野蠻生長」,新生醫療與另外三大家民營連鎖機構並成為「植髮四大家」,

「總服務客戶資源達20餘萬人,平均每年實現營業額3個億,淨利潤5000萬人民幣,並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官網信息顯示,新生醫療直營植髮機構遍布50個城市,共有60家連鎖醫院,累計服務發友200萬+。


盛名之下的悄然停業,讓人措手不及。「當初那么正規看起來,誰能想到會跑路啊」有消費者向記者表示,她在2022年年底在新生醫療(華南總店)進行頭皮檢查,並預付了後續的植髮費用共一萬五千元。在預約植髮時間時,工作人員向其表示,該門店2023年1月份整個月關店休息。然而,等她三月初去到線下店時,「已經沒人了」。


2023年3月10日,記者在走訪新生醫療(華南總院)時發現,目前該機構暫處於閉店狀態。大門上張貼了一張《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清資核產工作組的通知》,內容顯示「自2023年1月30日起停止一切對外經營活動,集團成立清資核產工作小組,梳理集團相關事務」。該文件的落款時間為2月10日。


▲2023年3月10日,新生植髮華南總店,大門緊閉,已經貼上了官方停止一切對外經營活動,成立清資核產工作小組的通知(圖片來源:記者攝)


而在此之前,危機已不斷累積。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1月30日,新生醫療內部群閃現三條圖片消息,圖片標題分別為「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函告」「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關於釐清勞動關係事宜的函告」「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關於集團及機構各項權益保護事宜的函告」,落款時間均為1月30日。


其中,「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函告」圖片內容顯示,因林鳳飛(新生植髮法定代表人)及原管理團隊挪用新生集團巨額資金,非法侵占大量財產,並且私設公司和品牌,自營與新生集團同類業務,利用關聯關係損害新生集團利益等原因,導致公司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出現嚴重債務危機。


2022年10月27日新的商管團隊接手以來,對公司情況進行詳細梳理,並投入1000餘萬元用於員工工資發放和日常支出,但因公司仍舊面臨極其嚴重的財務困難,難以解決。


然而,在新生醫療(重慶分院)接受植髮治療的娜娜(化名)透露,2023年2月11日,新生醫療的員工向她表示,新生醫療拖欠所有職工三個月的工資,醫院已經進不去,員工正在採取勞動仲裁。


該員工表示,關於集團醫院對員工下發的通知僅有三張文件。



二、消費者維權無門,債務纏身


據不完全統計,從12月22日開始,陸續有來自廣州、東莞、惠州、重慶、成都、蘇州、北京、河南的消費者在社交平台表示其所在地的新生醫療門店已倒閉。


事發後,數個維權群迅速在微信上組織起來,上述消費者所在的廣州維權群人數目前已超過70人。


多名消費者向記者表示,他們都是在預約下一次植髮服務時發現線上客服消失或是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所在地的新生醫院已經關門的消息。這使得消費者想要退費變得十分困難。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3月14日,黑貓投訴平台共有215條關於「新生植髮」的投訴結果,其中120條均為近日新增,內容都與門店倒閉,植髮服務無法使用有關。每條投訴涉及金額幾千到幾萬元不等。最早一條關於新生醫療停業的投訴出現在2022年12月18日。




值得注意的是,海爾消費金融多次出現在消費者的投訴中。不少消費者稱,根據整個植髮療程的價格向海爾金融申請貸款,金額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如今新生醫療「跑路」,植髮沒有做完,退費困難同時還被持續催收貸款。有消費者認為,在新生醫療出現經營不善情況下,海爾消費依然為其提供貸款服務,其本身存在巨大問題。


據媒體報導,新生醫療內部員工證實公司的確與海爾消費金融存在合作,銷售及客服會讓客戶分期貸款。



公開資料顯示,海爾消費金融成立於2014年12月,是目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為數不多的從事醫美場景的機構,海爾消費金融通過給米金服、麗人等平台開展醫美業務,單月放款量高達四億左右,成為單體參與醫美貸市場最大的消費金融公司。


在黑貓投訴上,有關海爾消費金融的投訴高達6833條,其內容多與醫美貸、暴力催收、教育貸等相關。據多家媒體報導,海爾消費金融多次因「培訓貸」糾紛被在校學生投訴,涉及多家培訓機構。


三、植髮效果不佳,毛囊存活率95%以上涉嫌違反廣告法


實際上,除去上述欠薪、退款難等諸多投訴外,記者注意到,新生醫療的植髮效果問題也被外界所質疑。


娜娜(化名)正是因植髮效果不佳,與新生醫療的工作人員預約二次植髮時才得知新生醫療已經「跑路」的消息。2021年8月,娜娜在新生醫療(重慶總院)購買了植髮套餐,包括頭皮清潔、頭皮微針等項目,共計花費超過五萬元。得到的植髮效果卻是「有幾個區域沒有存活」,「之前有毛囊的地方反倒沒有頭髮了。」


「我另一個朋友也是植得不好,也要修復。」娜娜向記者表示,當初新生醫療向其承諾,植髮後毛囊存活率可以達到95%以上,是寫進合同里的。



記者查詢發現,新生醫療就曾因承諾的植髮療效引起過官司。


2020年12月24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原告李智強與被告南京新生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醫療服務合同糾紛一案的民事判決書》顯示,2019年6月15日,李智強來到南京新生諮詢關於頭部疤痕處自體毛髮移植手術。南京新生向其承諾移植毛囊存活率達85%以上,如未達標,退還原告手術費。「但是術後截止至今日,原告被移植毛囊部位未有任何成效」,李智強按照被告要求支付了5280元手術費與體檢費。



後法院判決顯示,根據術後會診意見,以及術前術後照片對比,可以看出手術後未達到約定的效果,被告新生醫療公司構成違約,致使李智強不能實現合同目的,被告新生醫療公司應當退還李智強手術費用5280元。


此外,植髮後毛囊存活率可以達到95%以上的說法本身便涉嫌違反廣告法。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范世乾曾就新生醫療宣傳的「手術成功率100%,毛囊存活率95%以上」這一話術接受媒體採訪表示, 醫療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也不可以用治癒率或者有效率來做宣傳,上述內容已涉嫌違反《廣告法》第十六條規定。


據了解,《廣告法》第十六條第(一)項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的規定。第(二)項為不得有「說明治癒率或者有效率」的規定。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指出,為了使廣告更有吸引力,商家往往會宣傳「安全可靠」「一次解決」等,或者以「成功率100%」等數據吸引消費者的注意。然而,醫療美容屬於醫療服務,有些醫療美容項目具有創傷性和侵入性,若操作失誤或不規範,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後果。消費者不要輕信醫療美容機構在廣告宣傳中作出的「100%安全」「零風險」及類似「肯定有效」「保證變美」的承諾,此外,對於宣傳有效率等保證性承諾的醫療美容機構,消費者在選擇時要多留一個心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