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隱形首富張士平:生前給16萬員工蓋房,自己卻只用200元手機

議史紀 發佈 2024-03-14T19:27:25.852841+00:00

那個時候,作為一位已經頗有成績的商業大佬,張士平看不下眾多國企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他想要用新的企業管理模式來改善這些企業的情況,同時也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卻沒有想到,收購的事情八字還沒有一撇,就收到了員工們的強烈反對,他們都對張士平表示不服。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鄉巴佬!」「滾回鄉下!」「我們國營大廠不需要你這樣的人來指揮!」

一句句觸目驚心的話被紅色油漆寫在工廠大牆上,這是1998年國企濱州一棉的員工為張士平準備的「見面禮」。

那個時候,作為一位已經頗有成績的商業大佬,張士平看不下眾多國企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他想要用新的企業管理模式來改善這些企業的情況,同時也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

卻沒有想到,收購的事情八字還沒有一撇,就收到了員工們的強烈反對,他們都對張士平表示不服。

可是幾年以後,張士平帶領著這些員工,一起迎來了魏橋紡織企業的巔峰,讓這些人都對他心服口服。

而魏橋集團是怎樣的一家企業,又獲得了怎樣的成就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走向世界——魏橋集團

1998年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成功創立,起初是以加工棉花和油料為主,這時,張士平還不知道魏橋集團日後會成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企業。

那時候大家在張士平的帶領下幹勁充足,每天都能生產出大批量的棉花。

可是這時候問題來了,由於天災和產量過剩的問題,廠里積壓了許多賣不出去的棉花,一時間「賣棉難」成了制約企業發展的限制性問題。

張士平打開思路:既然棉花賣不出去,我就自己把它加工成產品去賣,這樣大家就會需要了。

說干就干,張士平自己拿出3萬元錢,也號召廠里大家積極出錢出力,修建新的廠房。

此時的大家也幹勁十足,對張士平十分信任,紛紛籌錢,最終張士平拿著89萬元錢,買了許多設備,開設了自己的毛巾廠。

毛巾、棉布是緊俏貨,銷路打開了,收益也就不成問題了。在第一年,毛巾廠就淨收益25萬元,不到三年,大家的投資就都回本了。

接著他胃口更大,直接籌資6000萬元,建設了織布廠和棉紡廠,建立了自己的上下游產業。

國家提倡「走出去」的時候,張士平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堅決要求打開國外市場,沒有想到,棉紗如此受歡迎。

日本的棉紡織企業慕名而來尋求合作,美國的企業家也前來想要入股賺錢,這足以表明在世界範圍內魏橋的巨大影響力。

後來,魏橋再一次擴大規模,決定收購國企濱州一棉,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場景,雖然當時員工不認可張士平,但是拿到手的真金白銀是騙不了人的。

張士平深諳企業「不養閒人」的意思,他大幅度削減管理層員工,推行高效精細化管理,很快就使這個企業轉虧為盈,產生了豐厚的利潤。

工廠開多了,更多的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由於到處都在發展,而國家電網的電總是供給不足,每每停電限電都會阻礙生產,於是張士平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自建發電廠。

他查詢了許多關於建設發電廠所需的資料,也做了充足的準備。

1999年,魏橋有了自己的發電廠,除了給工廠供電之外,魏橋還給附近的居民區供電,電價都低了許多,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也為魏橋集團正式打開國際市場提供了很大的機遇,從此魏橋集團的「引進來」「走出去」活動更加頻繁和有章程了。

2002年,張士平看到了低價電力的優勢,他要發展電解鋁產業。要知道,電解鋁產業大概45%的成本都是在電力花費上,所以有自己發電廠的魏橋集團也就擁有更大的優勢。

在科學技術的投入上,張士平是毫不吝嗇,一出手就是世界領先的工具機、數控設備,每每引進新的裝備時,大家都會分外愛惜與自豪。

憑藉著低成本和高新科技的優勢,魏橋鋁電拓展業務,開通了氧化鋁、高精鋁板帶等生產線,並在以後的短短15年內,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一鋁業公司,坐上了世界鋁業的頭把交椅。

2003年,魏橋紡織也正式上市了,隨即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企業,但他並不止步於此,除了聯繫外資辦廠、擴大規模、橫向發展產業之外,還想縱深發展紡織業。

也就是說,魏橋紡織延長產業鏈,不僅進行布、紗的製造,還進一步拓展業務,製造運動服、休閒裝等各種產品,並且堅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

到了2011年,張士平憑藉著自己268.5億元身家被評為山東首富,列全國第14,魏橋也連續幾年都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前幾名。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紡織業和鋁業都是全球性的低迷行業,其他人躲都來不及,張士平還要逆流而上,並且居然取得了那樣卓越的成績。

對於他來說,成功的要義無非就是三個字「快,高,低」。

「快」指的是行動快,對於新政策、新消費熱點出現的反應要快;「高」指的是規模高,也就是要把企業做大,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低」指的是成本低,要儘量把產品生產的成本降下去,但是同時也不降低品質要求,給社會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品質。

2016年,張士平榮登中國最具影響力50位領袖榜第三名,而排在第一第二的分別是馬化騰和任正非。

2018年,張士平家族以650億人民幣財富排名胡潤百富榜第26位。

張士平憑藉自己敏銳的商人直覺和獨特的投資眼光,積極響應國家經濟改革號召,迎來並抓住了他人生的一個個機遇,這樣成功的商人的確令人敬佩。

但是我們絕對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成功的商人在最一開始只是工廠中一個抗棉包的普通小伙子,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他走上了從商的道路,他又是如何一步步白手起家的呢?

夢的開始——棉紡廠

張士平出生於1946年的山東省鄒平市,他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作為家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張士平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初中畢業就選擇了輟學打工。

那個時候,他憑藉著踏實肯干、勤奮努力的良好品質進入了縣裡國營的第五棉油廠做工,工人職業在這個年代是非常光榮的,他也對自己的工作引以為傲。

雖然搬運棉花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張士平不叫苦、不叫累,總是憑藉自己十幾歲的身板扛起棉包,來來回回的搬運,就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著。

終於在1981年,張士平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重大機遇,張士平工作踏實出眾,被選為了廠長。搖身一變後他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張士平所在的第五棉油廠是全市效益最低的棉油廠,說是夕陽行業也不誇張,而且此時廠里的員工也只有六十多人,儼然一副落魄的景象。

窮則變,變則通。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情況,因為廠子裡沒有營收的話就發不出工資,那麼大家的生活質量也永遠不能提上去的。

那麼就從眼前發現的問題入手:廠里一年中幾乎只有半年是上班的,其他時候都要停工,也就意味著工人們半年是沒有班上、得不到工資的,只有在旺季的時候大家才有活做。

恰好這個時候國家開放了糧油的生產銷售,張士平就投資買入了許多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走異購異銷的路子,讓大家在淡季的時候也能開展工作。

同時他還發現廠里的作風很不好,大家幹活都很懶散,因為不管怎樣都是吃大鍋飯,拿固定的工資。

張士平用狠絕手腕糾正了這個問題:上班遲到扣一個月工資,占廠里便宜的人直接開除,大家多勞多得,採用計件發工資方式。

這些大變動在初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大家都在背後議論,說張士平的壞話。

可是久而久之大家發現,不僅廠里的活多了,努力工作工資就能達到原來的幾倍,這下大家腰包鼓了,也都漸漸認可這個廠長了。

1984年,第五棉油廠就榮獲了全國領頭企業,他們的淨利潤達到了400萬。

而在1985年,張士平個人也被評為全國商業勞動模範,這對張士平來說,是一種非常大的鼓舞力量。

後來提倡國企改革,張士平果斷出手,才創立了自己控股國有參股的魏橋集團,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使魏橋成為了非常出色的企業。

不過他最出色的不是卓越的商業頭腦,而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位成功的商人還對社會做了多少有益的事情呢?

最好的老闆——張士平

因為是農民出身,張士平也就更見不得民生疾苦。從小他就有幫助他人,為他人謀福利的良好心態。

在他22歲還在棉油廠做工時,就為洗車間的老師傅打抱不平,後來他本人也被影響,送到黃河去勞改了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做的是拓寬黃河河道的工作,每天拉許多筐的土,後背都被曬得脫了皮。

可是後來張士平回憶說:「那段日子並沒有讓我怨恨,反而經過了這段經歷,所有的苦都不算苦了。」

在魏橋做大後,張士平也不願意將這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等人力成本低的地方,因為他深諳在自己工廠做事的人們,都有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生活重擔。

如果將產業挪走,成本可能是降低了,那這幾萬人的就業又該怎麼辦?所以一直以來魏橋都承擔著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社會責任。

除此之外,他一生不碰地產,而是始終紮根於原本的實體行業,硬是把很多人不看好的鋁和紡織這兩個夕陽行業做出了新時代的傳奇。

苟富貴,勿相忘,張士平用行動證明了這句話,企業還小的時候,大家一起籌錢出力,當企業做大之後,每個人的年終分紅都能比工資高出好幾倍。

讓其他人羨慕的是,在6年內,張士平就給員工漲了17次工資,這讓魏橋的員工自豪無比。

為了使員工們能安心工作,張士平也決定要安置好他們的家庭,他拿出200億建造了魏橋居住區,裡面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無論是教育還是醫療設施都非常完善。

至於房區價格也是極低的,而且他還承諾,員工辭職後,可以要求全款退房。真正實現了讓員工居有其所、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

而且張士平個人的生活作風是非常好的,他從來不喜歡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商業飯局。

他說:「談事情就是談事情,談完之後就可以各自去忙了。」在談完生意後的閒暇時光里,他都更喜歡和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

他習慣每天早早起床鍛鍊,並且六點半準時在會議室等待著高層們來開會,給大家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這樣的大老闆,也從來不帶秘書或者隨行人員出入各種場合,他也從來不喜歡「講排場」,而是自己拎包、自己趕車出差,就連車票也都是習慣買經濟艙,不會奢靡度日。

在智慧型手機都非常普及的年代,這位先生也只是帶著自己200元的功能手機,實在是讓人震撼。

2019年,這位令人尊敬的老闆病情惡化,住進了ICU,此時揪心的不止有張士平的兒女親人,還有千千萬萬魏橋的員工。

員工們自發在網上為張士平祈禱、祝福,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這是怎樣的企業凝聚力和個人影響力啊!

結語

艱苦奮鬥,緊抓機遇;迎難而上,砥礪奮進。張士平先生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孩子能成長為商業巨頭,除了特定時期的機遇之外,還有能吃別人所不能吃的苦的品質。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就是張士平先生的一生的縮影。

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照顧好自己和一家人,有能力之後胸懷大愛、無私奉獻,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張士平先生雖然去世了,但是他身上所凝鍊的這些精神,或許才是他留給魏橋的最寶貴的遺產。

我們也應該從中體會到,有些看似難熬的磨難,也許最後都會變成我們珍貴的財產和回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