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上海「安樂死」醫院一臨終患者:謝謝你們讓我帶著尊嚴離開

柯靜aa 發佈 2024-03-14T20:06:15.670641+00:00

2010年中秋節前夕,上海靜安區臨汾社區一家醫院,迎來了一名特殊的男患者,該男子今年僅45歲,但卻身患腮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的母親:「您兒子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了,您要做好心理準備!」

2010年中秋節前夕,上海靜安區臨汾社區一家醫院,迎來了一名特殊的男患者,該男子今年僅45歲,但卻身患腮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的母親:「您兒子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了,您要做好心理準備!」

這樣的消息,對一個已經75歲的母親來說無異於是致命的打擊,男子母親一夜之間頭髮花白,變得精神萎靡不振,可就在她準備強忍痛苦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時,「奇蹟」卻發生了。

「臨終關懷區」

該男子名叫王學文,是上海市一名普通工作者,也是一名與癌症抗爭近20年「鬥士」,癌症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難醫治的病症,卻在他的身上反覆上演。

王學文在28歲時就被查出患有癌症,不過每次經過化療等一系列醫療手段之後,都會非常穩定,但上天仿佛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一般來說,癌症治療後如果5年內不復發,就基本可以斷定已經差不多治好了,而他每次在治療好後的第4年復發,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2010年,王學文腮腺癌復發,並且已經擴散,已經無法治癒,病情的惡化讓他愈發疼痛難熬,漸漸地,他已經難以控制自己的身體,下半身幾乎癱瘓,只剩下雙手和頭部還能簡單的活動。

看著75歲的母親每天這麼辛苦的照顧自己,王學文心痛難忍,慢慢地,他的心中充滿了「自殺」的念頭。

母親名叫曾筱綠,家中除了王學文,她還有兩個兒子,丈夫去世後,王學文作為最小的兒子,就一直她住在一起,如今看著癱瘓在床的王學文,心中無比的難受。

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筱綠也漸漸的察覺到了兒子有輕生的念頭,於是就開始每天陪在他的身邊開導他,生怕出現什麼意外。

一天,王學文在陪母親曾筱綠看電視時,突然看到了上海有一家專門為癌症患者準備的醫院,於是他就用盡力氣對曾筱綠說:「媽,你別照顧我了,把我送這家醫院裡,讓我自生自滅吧!」

曾筱綠看著難受的兒子,心中一時間五味雜陳,但她還是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第二天,在大兒子的幫助下,王學文住進了該醫院。

抗癌鬥士

這是上海第一個「臨終關懷病醫院」,也被譽為「中國第一家安樂死醫院」——臨汾社區中心,在該醫院裡,這裡有50多名醫生60多名護士和99張床位,最主要的是,在這家醫院裡住著的,全都是病情無法逆轉的患者。

為了讓家人「走的有尊嚴」,許多癌症晚期患者都會選擇在這裡走完「人生中的最後一程」,每當患者到了「最後的時刻」,都會接受「臨終關懷」,在這個醫院裡走過的最大的年紀是103歲,最小的只有3歲。

在臨汾社區醫院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從生到死的輪迴,王學文之所以選擇這裡,就是想讓自己最後有「尊嚴」地走,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當他住進來以後,一個生命的「奇蹟」卻在他身上發生了。

在臨汾社區的「臨終關懷區」,由於都是癌症晚期患者,這裡的患者居住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三個月,「死亡」是這裡無法逃避的話題,王學文住進來以後,心裡頓時一陣舒坦,面對無力回天的病情,他已經選擇了坦然面對。

王學文躺在3號病床上,每天都在思考著,自己路過人間走向天堂的那一天,一直到三個月後。

2010年年底,王學文在社區住滿3個月後,病情果然加重了,他一度陷入昏迷之中,醫生緊急採取了搶救,母親曾筱綠在大兒子的陪伴下,焦急地等在病房外。

在搶救室外,曾筱綠她心裡仿佛已經想想到了兒子的離去那一刻,這三個月對她來說也是異常難熬,然而上天還是非常眷顧她的,王學文在經過搶救之後,竟然「奇蹟般」地甦醒了,這讓他們都尤為高興。

醒來後的王學文突然說了一句:「這是又重生了嗎?」

曾筱綠告訴他:「孩子,你終於醒了!」

看著涕淚橫流的母親,王學文激動的哭了,他不敢相信自己活了過來,醫生告訴曾筱綠說:「您兒子的病情暫時穩定了,但你還是要隨時做好心理準備,情況還不是特別好!」曾筱綠當然是知道兒子的情況的,但這一次王學文的再次甦醒,還是給了她極大的安慰的。

從那天以後,王學文仿佛對生命又抱有了極大的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雖然病情一直反反覆覆,但他總能挺過來,雖然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但他依然非常高興。

王學文知道自己總有離開的那一天,所以他經常對身邊的護士開玩笑地說:「我早就對這件事情看透了,我根本不怕死亡,隨我來說,我已經是坐上通往天堂之路的車子上了,而你們只是外面的觀望者,所以我不擔心。」

每當王學文說完這種話後,護士總會對他笑一笑,然後鼓勵他,並且為了慶祝他「活在人間的日子」,每當他生日的時候,大家都會聚集到他的病房裡給他慶祝。

王學文就是在這樣躺在病床上,安安靜靜地度過了5年地時光,在這段時間裡,病床早已成為了他的「家」,不過他也創造了歷史,成為待在「臨終關懷區」時間最久的病人,在這段時間裡,他旁邊的病床上更換了200多位病人,他自己早就對生死看淡了。

「臨終區的精神支柱」

在這5年的時間裡,隨著病情的惡化,王學文的臉頰被腫瘤壓迫的變了形,四肢也變得十分瘦弱,眼睛也變得模糊,為了防止他在床上時間長了皮膚感染,每個月醫務人員都會對他進行一次清洗,而這一天也是他最開心的一天。

由於王學文的腫瘤主要分散在頭部和頸部,所以清洗的時候必須格外小心,但他並不在意,有一次他在洗頭時還開玩笑的對醫務人員說:「你到時候拿個紅筆,把我的腫瘤畫個圈圈,這樣能看得清!」

在場的醫務人員全都被他逗笑了,而在旁邊的曾筱綠雖然嘴上露出笑容,但情緒上難免有一些無奈,兒子王學文比預期的時間多存活了5年的時光,這讓她得到了極大的心理安慰,對於80歲的她來說,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漸漸的,王學文與病房裡的人都處成了好朋友,他經常拍照記錄在病房裡和窗外的風景,不僅如此,每當王學文旁邊病床上有病人時,他都會把自己的抗癌經歷告訴對方,鼓勵他們要正確的看待「死亡」,他逐漸成為了「臨終關懷區」癌症患者的精神支柱。

在住院期間,讓王學文印象最深的就是隔壁病床的舒國,舒國今年86歲,是胰腺癌晚期,只剩下不到2個月的日子了,在這那段時間裡,他經常鼓勵王學文,雙方相處的非常融洽。

舒國的女兒經常帶著全家一起來看他,他的外孫女還給王學文送了一個八音盒,讓他十分喜悅,這是第一個病友送給他的東西,但時光總是短暫的。

2015年10月6日,這一天是王學文的50歲生日,也是他在臨汾「臨終關懷區」的第5個年頭,為了給兒子過生日,一大早,母親曾筱綠就起來給兒子做飯,做了一大堆他喜歡吃的菜,然後訂了蛋糕前去醫院看他。

到了醫院以後,母親曾筱綠給兒子王學文戴上了生日帽,大家都為他唱起了生日歌,病房裡面時不時的都會傳出歡歌笑語的聲音,沒多久,王學文的哥哥給大家分起了蛋糕,他還特別吩咐給臨床的舒國分一塊,讓他也享受自己的喜悅。

然而,此時的舒國早已吃不下任何東西,那一塊蛋糕只能放在床頭,不過他的心裡還是非常高興的,從他表情上,還是可以看出他對王學文的祝福。

就在這時,舒國突然昏迷了過去,家屬急忙叫來醫生查看,搶救之後,醫生告訴舒國的家屬:「對不起,做好善後工作吧!」

很快,舒國被醫務人員推進了「臨終關懷室」,第二天,在醫院居住49天後的他,安詳地離開了這裡。

當王學文得知舒國離開後,一言不發的閉上了眼,這樣的事情,對於在這裡待5年的他,早已司空見慣,沒多久後,他用盡力氣,顫巍巍地用雙手拿起舒國外孫女送的八音盒,眼神中訴說著對生命地渴望。

每當他身邊有人離去的時候,醫護人員都會跑過來對王學文進行安慰,但他早已麻木了,他很樂觀地對著身邊人說:「其實我都知道,你們不懂,在我這個階段,我覺得是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多活一天,對我來說就是難熬的一天!」

事實確實如此,在5年的時間裡,王學文經歷了十幾次的搶救,雖然每次都「活了過來」,但每一次他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在生死之間來回折磨,讓他身體和心靈都無比的難受。

人總有一死,「死亡」「臨終關懷區」裡面也在時時刻刻上演著,但有尊嚴的「謝幕」無異於是任何一個將要離去人的選擇。

有尊嚴的「謝幕」

2015年12月1日,王學文在病床上幫母親舉辦了80歲的生日,此時的他,生命仿佛走到了盡頭,即使是這樣,他還是用自己僅有的微薄之氣,給曾筱綠唱了一首生日歌。

當天,曾筱綠坐在王學文的病床上,兩人合拍了最後一張照片,從照片裡可以看出,曾筱綠的臉上雖然露著笑容,但眼神中還是多了許多的無奈,而王學文則是用力的區微笑,但由於腫瘤壓迫著神經,他看著非常無力。

隨著病情的逐漸惡化,王學文的生命走終於還是走到了最後的那一刻。

2016年9月10日,王學文再次昏迷,經過醫生搶救後,醫生告訴曾筱綠說:「對不起,時間不多了!」

聽到醫生的話後,雖然曾筱綠早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還是忍不住的痛哭起來,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時間,近81歲的她痛苦的難以呼吸。

後來,在「臨終關懷區」居住了近6年之久的王學文,被醫護人員推進了「臨終關懷室」,在這裡,他即將完成在「人間」的最後一站。

在裡面那一刻,王學文幾乎已經沒有了意識,母親曾筱綠帶著一家人在旁邊看著他,給他說著安慰的話,他們臉上沒有淚水,因為醫生告訴他們,在最後時刻儘量給患者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王學文再也沒有多餘的力氣睜眼了,就這樣安詳的走完了自己的最後一刻。

在臨終前的最後一刻,王學文對周邊的醫生說道:「謝謝你們,讓我這麼有尊嚴地在人間又活了6年!」

看見王學文閉上了眼,母親曾筱綠終於還是忍不住了,她再次失聲痛哭,並對著兒子地遺體說道:「老天爺,我兒子被你折磨了這麼久,終於可以解脫了!」

帶著「尊嚴」離去,對與癌症晚期地王學文來說確實是最大的幸運了,他對生死坦然豁達的態度,成為了臨汾「臨終關懷區」里每一個抗癌鬥士學習的榜樣,或許當人真有到達生命的盡頭時,才能真的做出選擇吧。

2023年,中國已經有將近10萬張安寧療護床位,「生和死」都成為了大家最關注的事情,尤其是對於死亡來說,它不是隨著人的意志轉移的。

王學文的故事告訴我們,或許只有正確的認識死亡,平靜地去思考死亡,我們才可能更好的去享受當下的人生,更加的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生命地真諦。

「臨終關懷」或許不是最後一刻的選擇,但它至少能讓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再次綻放他璀璨的力量,也能讓人在那一刻變得更加有尊嚴,最重要的就是,在那一刻,可以給自己的人生,畫下最完美的句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