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化區下河鄉荒廢地里舖「藍緞」 鹽鹼地上種「太陽」

濱州網 發佈 2024-03-15T11:58:42.081740+00:00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在霑化區下河鄉東李村北的一塊空地上,遠遠就能望見一排排發著藍光的光伏板,像是在地上鋪滿了一條條長短不一的「藍綢緞」。走近才發現,一塊塊光伏板被一根根粗壯的支架架著,像一把把撐開的「太陽傘」,「太陽傘」之間有線路聯通,把產生的電能送入電網。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在霑化區下河鄉東李村北的一塊空地上,遠遠就能望見一排排發著藍光的光伏板,像是在地上鋪滿了一條條長短不一的「藍綢緞」。走近才發現,一塊塊光伏板被一根根粗壯的支架架著,像一把把撐開的「太陽傘」,「太陽傘」之間有線路聯通,把產生的電能送入電網。

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抓產業、強引領、促振興,下河鄉實施村集體增收「百村倍增」光伏項目,在東劉村、龐家村、流口村、北韓村等4個村先行試點,利用市產業扶貧投資基金400萬元建設1.2MW村集體增收光伏電站,利用2022年度銜接資金約1833.2205萬元建設總裝機容量5.9157MW的光伏電站。截至目前,累計發電量141.1萬度,發電收益56.036萬元,扣除項目運營成本,項目覆蓋村每個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百村倍增」項目併網發電後預計年發電量收入約302.88萬元。

「身體不大好,出去打工人家不要,在家種地太累的活也幹不了,這個家門口的『工作』,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一下子解決了我的困難」,下河鄉東李村項目管護員王俊建高興地說。下河鄉東部片區澆地相對困難,土質又屬於鹽鹼地,光伏項目最大的好處是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資源,在一片荒廢的鹽鹼地上建起來,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又為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實現了村集體、群眾「雙增收」,保障了轄區內的村集體收入全域破十,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俺村里這片地閒置了很久了,鹽鹼化程度高,鹼的平時連草都不長,遠處看好像『鹽廠』一樣,租又租不出去,這下好了,建起了光伏項目,土地按照每畝500元租出去,同時還給我們村提供了就業崗位,光租賃費我們的村集體增收就2.9萬元。」下河鄉東李村黨支部書記李洪恩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