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南粵工匠》第十四集:把脈電網聽診核電 他們守護萬家燈火

南方工報 發佈 2024-03-15T21:13:31.032183+00:00

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和民生的動力,也是持續發展不竭的源泉。3月12日晚,紀錄片《南粵工匠》第十四集走近兩位守護國家能源安全的工匠何滿棠和周創彬,他們一個守護電力傳輸的穩定,一個守護核電運行的安全,為我們二十四小時不熄的霓虹提供了夜以繼日的動力。

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和民生的動力,也是持續發展不竭的源泉。3月12日晚,紀錄片《南粵工匠》第十四集走近兩位守護國家能源安全的工匠何滿棠和周創彬,他們一個守護電力傳輸的穩定,一個守護核電運行的安全,為我們二十四小時不熄的霓虹提供了夜以繼日的動力。

何滿棠,是南方電網廣東東莞供電局變電管理二所檢修分部變電檢修一班副班長、南方電網高級技能專家,在檢修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餘年,憑一雙巧手、一顆匠心、一股牛勁,在專業道路上他越鑽越深;周創彬,是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調試中心專項試驗資深專家、研究員級高工、高級技師,從業核電領域工作多年,他始終深耕在一線,經常奔波在各個核電基地解決技術難題。

他們,分別被譽為「為電網把脈的檢修人」和「為核電聽診的守護人」。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守萬家燈火,護城市動脈」的故事。

何滿棠:為電網把脈的檢修人

單位供圖

紀錄片一開始就為觀眾呈現了何滿棠帶領班組成員奮戰在一線的勞動場景。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工裝,曬得黝黑的臉龐和布滿老繭的粗糙雙手,多年風吹日曬的基層檢修生涯在何滿棠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每年夏季,是用電的高峰期。我們做好設備的維護和檢修,讓設備以最佳的狀態應用到『度夏』這個階段。」何滿棠布置好工作任務後,跟同事一起奔赴一線,爬上電纜設備,把刀閘的觸頭拆下來進行維修。然而,突如其來的暴雨,淋濕了他們的衣服,也影響了檢修的進度。為按時完成任務,何滿棠決定,「以換代修」,把之前修好的刀閘進行清潔,待到雨停,直接將其裝上設備。

變電設備都靠螺栓連接,各種設備都會用到很多螺栓。這些螺栓依據材質、作用、強度等來區分超過100種。而每一種螺栓的扭緊力道大小,即扭矩,有不同的國家標準。能定量精確緊固螺栓的力矩扳手,是當代電力工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力矩扳手的價格基本相當於一名電力工人一年的工資,電網企業配備的力矩扳手很少。30多年來,何滿棠扭過的螺栓超過20萬個,他有一門「看家本領」——可以拋開力矩扳手,僅使用普通工具扭螺栓,而扭出來的螺栓經過校核,扭矩均在國家標準之內,與使用力矩扳手無異。

分秒必爭的檢修現場,讓何滿棠對「提升效率」四字念茲在茲,任何可以縮短檢修時間的創新都成了他的研究對象。紀錄片中,展現了何滿棠的一些技能革新產品,如既能淨化電力設備內部氣體雜質,又能實現不停電作業的設備。憑藉多年的工作積累和工匠精神,何滿棠在氣體處理、紅外測溫和分析、斷路器機械特性測試、檢修機器人等方面均具備行業領先技藝。

十年磨一劍,不敢試鋒芒;再磨十年後,泰山不敢擋。「看100遍不如動手做一遍。」何滿棠師傅的一句話讓他受用一生,他全靠自己在現場邊扭螺栓邊琢磨和積累,才練就這般絕技。這股「螺栓」精神,也被他用在了衣缽相傳上。

在變電檢修一班擔任班長多年的何滿棠,始終嚴格地要求自己和徒弟們。每次在一線作業,他都身體力行,手把手地把「看家本領」傳授給徒弟。他帶領的檢修團隊在各級技能大賽中屢創佳績,其所在的變電檢修一班累計為行業輸送各類技能及管理人才20餘人,其中專家型人才7人、高級技師9人、技師12人。

打開何滿棠的電子郵箱,裡面是滿滿的技術交流郵件,他與來自全國各地兄弟單位的專家展開線上技藝「切磋」。他平常會通過各種與同行交流的機會,搜集「千奇百怪」的缺陷,回來仔細研究。

對一線的熱愛,更是讓何滿棠多次拒絕升遷機會。「管理可能會脫離現場,我的長處是在現場裡面,我要動手把設備問題一個個地解決,才能感受到快樂,所以我選擇留在生產一線。」何滿棠對電力的熱愛也流淌在了女兒的血脈中,和父親一樣,女兒也選擇成為電力系統的一分子,一根電線,牽起了父女二人的工作和生活。

周創彬:為核電聽診的守護人

單位供圖

「卟……」隨著警報聲響起,中廣核的主控室內,工作人員開始忙碌地查看相關設備的運行情況。「有一台凝結水泵跳閘了,故障發生後,操縱員向值長跟安工匯報,進行降負荷操作。他們在處理過程中,同時也會不斷地監視我們的主要參數是否正常。」周創彬介紹。

這是紀錄片中展示的一場發生在核電站的故障模擬推演,作為最佳基荷能源,核電在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中處於重要地位。安全,是核電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核電調試是在核電站投入運行前的最後一道關卡,在這一關里要消除核電運行的所有隱患。核電站調試堪比飛機試航,參數繁多,要求嚴苛。被譽為核電調試運行「全科醫生」的周創彬,就是這道關卡的安全守護人,「我們核電廠對風險是(建立)多道屏障,沒有出事之前就要預防它發生,出了事之後我們要怎麼辦,這種思想,其實是貫穿我們整個工作過程的。」

一身幹練的藍色工裝和淳樸的笑容,是周創彬的特色標誌。1991年,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秦山核電站正式投產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也正是這一年,從北京核工業學校畢業後的周創彬被分配到深圳大亞灣核電站,成為一名現場操作員。自此開始了他與核電不可分割的一生。

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前期主要依靠國外技術引進,國產化率(指技術引進項目投產後所生產的產品中,國內生產件的數量占整件產品生產件數量的比重)幾乎為零,大到核電設備,小到一顆螺絲,一包水泥,都要從外國進口。「低頭靠勇氣,抬頭靠實力,心裡有一種不服輸的感覺。」多年望其項背,周創彬深知自己與外國專家相隔的是理論與實踐壘起的千岩萬壑。跨越這道險峰,死磕技術是唯一途徑。

「剛進來時,我只有中專學歷,通過自學考試讀了大專,後來省總工會辦了勞模工匠本科班,我立即報了名,還獲得了學士學位。」面對複雜的核電工作環境,周創彬領悟到:只有更努力學習,汲取積累更多知識才能解決更多問題。靠著愚公移山和拔山超海的決心,幾十年來,周創彬帶領團隊突破多項技術難點,彌補了國內核電的多項技術空白。

繼大亞灣核電站投產後,1997年5月,嶺澳核電站一期開工建設,2005年12月,嶺澳核電站二期開工建設。嶺澳核電站二期項目建成後,成功採用CPR1000批量化建設,在批量化建設過程中不斷改進優化,開啟三代核電建設之路。為了和數位化先進主控室配套,周創彬和團隊研發出了全新的數位化總體運行程序,能克服數位化主控室不能及時干預問題。經過歐洲專利局十多年的審查,2022年,獲得了歐洲專利授權。

周創彬自身也伴隨著我國核電發展一路成長。他曾作為「華龍一號」副總工(調試),憑藉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和開拓創新的勇氣,帶領團隊研究「華龍一號」調試關鍵技術,一起攻堅「華龍一號」國家重大工程標準化建設調試專題,形成「華龍一號」調試標準體系,承擔調試專項,為推進我國三代核電機型建設進程貢獻力量,加快中國商用核電「走出去」步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