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給中方約定的時間快到了,被中方拒絕的美國,再次發出請求

劉慶彬 發佈 2024-03-16T21:46:40.067130+00:00

俄羅斯總統普京先前邀請中方高層訪俄,雖然還沒有得到明確回應,但隨著俄方那邊約定的日期越來越近,各路俄媒都在渲染氛圍。

俄羅斯總統普京先前邀請中方高層訪俄,雖然還沒有得到明確回應,但隨著俄方那邊約定的日期越來越近,各路俄媒都在渲染氛圍。對此,美國人都看在眼裡。

美媒《全國廣播電視新聞》日前透露,中俄關係的升溫,讓美方有些焦躁,拜登政府內的官員跟外交政策顧問相繼表示,如果想要阻止中美關係繼續惡化,甚至有所回暖,只剩下一個渠道,那就是兩國領導人所謂的「個人友誼」。

這已經是美方近段時間第二次對中美關係釋放訊號了。前幾天,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預計很快與中方通話,不過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對此,中國外交部回應說,美方不能為了溝通而溝通。言外之意,其實已經很明確了。

這裡需要補充的是,「個人友誼外交」,本來就是拜登自己外交政策學說的核心,也就是重視國家領導人之間所謂的「化學反應」。拜登還曾在公開場合表態稱,他的所有外交政策都是個人關係的邏輯延伸。這個看法其實有很大的缺陷,但現在卻被美方當成了中美關係的「救命稻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面對如今中美關係的僵局,美國的政治精英其實已經有點束手無策了。

說來也諷刺,近些年來,拜登政府在中美雙邊關係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極為消極的角色。雖然會在外交場合說一些好聽的場面話,強調什麼「要競爭也要合作」,為雙邊關係設立「護欄」「無意搞新冷戰」云云,看似姿態溫和,比起川普過往的一些粗暴言論有很大區別,但在具體行動上,兩者倒是一脈相承。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到,某種程度上,拜登的做法可能比川普還要極端。川普時期出台的對華打壓政策,至少還有明確的動機,同時也向中方開出了談判條件。但拜登上台後,完全是基於「遏制中國發展」這個前提條件去制定政策,以非常不理智、不給自己留餘地的方式,將中美關係推向全面對抗的境地。

正因為如此,在中方看來,美國所鼓吹的「中美競爭」,已經變了味,成為了非勝即敗的零和遊戲,而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美國勢必要全方位地遏制、圍堵並打壓中國。那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難發現,在美國整體的對華政策愈發失去理性的情況下,美國不管聘請什麼樣的外交政策顧問,哪怕再有戰略眼光,再有政治見地,也很難為中美關係給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提議。更何況,就算真有這樣的人物,估計也很難擠進美國政府的核心決策權。於是,對於中美關係一籌莫展的美國人,就只能寄希望於「個人關係」這種過於單一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美國政府內部,拜登應該是與中方打交道時間最長的政客,甚至可能沒有之一,這跟他本人豐厚的政治資歷有一定關係。早在歐巴馬時期,還是美國副總統的拜登就曾訪問中國,與中方高層深入交談。或許就是因為這層關係,白宮內的外交政策顧問才認為,如果想讓中美關係不發展到最糟糕的地步,拜登就得更頻繁地出面,因為其他層級的接觸,恐怕已經無法繼續發揮作用了。

然而,大國之間的外交,涉及到很多維度,更何況,以中美兩國的體量以及國際地位,僅是靠領導人偶爾見個面通個話來維持雙邊關係,太勉強了。溝通如果不能增進彼此理解,管控雙邊分歧,那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去年G20峰會後,中美關係其實並沒有好轉多少,甚至還在一路走低,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此外,如果美方真要扯什麼所謂的個人交情,拜登恐怕也不是普京的對手。要知道,俄羅斯在與中方會面時,往往不忘在通報中提及「普京與中方高層深厚的個人友誼」。去年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訪問中國,還帶來了一封普京的親筆信。

但站在我們的立場上來看,不是中俄高層的友誼造就了當今的中俄關係,更多程度上是因為國家發展戰略、經貿合作領域有著高度互補性,才讓中俄雙邊關係得到了高水平的發展,也為中俄高層友誼持續深化,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對於中美關係而言,也是一樣的道理。美國想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那就必須在國家利益層面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以理性、客觀的姿態正視中美間的分歧,密切保持各層級的對話,而不是完全將希望寄托在所謂的「個人友誼」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