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工科的人少了,慌什麼慌

冰川思想庫 發佈 2024-03-17T01:52:16.454171+00:00

文科理科,更像是一個雙螺旋結構,相互扶持,沒有理科,缺乏技術創新,社會的生產力很難提高;但缺乏文科,社會的發展會失去方向,社會為了發展而發展。冰川思想庫特約研究員丨劉遠舉近日,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指出,近年來,我國理工科學生出現比例下降,引發熱議。

文科理科,更像是一個雙螺旋結構,相互扶持,沒有理科,缺乏技術創新,社會的生產力很難提高;但缺乏文科,社會的發展會失去方向,社會為了發展而發展。



冰川思想庫特約研究員丨劉遠舉


近日,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指出,近年來,我國理工科學生出現比例下降,引發熱議。


圖/圖蟲創意


在顧祥林看來,當前,支撐我國實現科技引領的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體系尚有不足,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有待提高。其原因主要是:高等教育存在數理基礎不牢、交叉基礎不實的問題;對學生解決未知問題能力的培養存在模式滯後,手段不全的不足。我國理工科學生比例下降,存在學生對「熱門」專業趨之若鶩、而「冷門」專業則門可羅雀的學科結構性問題。


對此,顧祥林建議,仍需強化我國STEM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注: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v)、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縮寫。)一是豐富學科專業內涵、強化數理基礎訓練、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內涵;三是以興趣驅動助學生成才,以理想情懷促終身發展。


理工科學生比例下降怎麼辦?如何破解上述難題?不過在我看來,在解決問題之前,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到底是不是一個問題。



01


第一個原因,中國的理工科比例本來就比其他國家高很多。


在上世紀中後期,中國社會有這樣一個共識: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生選專業,都偏重理工科。而且,文科本來就很少,像經濟學、社會學這樣的學科,根本就沒有。


這個現象是受蘇聯的影響。1947年,中國文科生比例為47.6%,新中國成立後,理工科比例上升,達到了70%左右,一直在改革開放後,才逐漸降低,到了2019年,理科生比例為47.8%。


圖/網絡


文理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從全球看,中國理工科人才數量大,比例高。


在過去20年裡,中國還培養了6000萬工程師,是全世界擁有工程師最多的國家,僅工程師數量就接近法國總人口了。


2014年的時候,科技部公布過一組統計數據,當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7512萬人,比上年增長5.7%。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3170萬人,比上年增長7.7%。


根據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6》,2013年美國科學家工程師總量為211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本科及以上學歷科技人力資源相當於美國的科學家工程師,投入研發活動的人力規模都已經成為全球最高的國家。


從文理科比例看,中國理工科占比高於美國、德國、英國的39%-40%,高於法國的35%。所以,中國理工科學生比例下降,本身未必就是一個問題,而是回歸常態。



02


第二個原因,擴招。


學好數理化,需要的是抽象思維,這是人類智能的頂級組成部分。實際上,的確沒有那麼多人適合學物理、化學、數學。


能學好理工科的,更容易考上大學。有人收集39所「985工程」大學在山東省招生投檔分數線等數據,來計算不同選考科目的重點大學上線機會。發現達到投檔線的人,71.95%都選了物理。這就是說,能學好理工科的,往往都能上好大學。


圖/網絡


反過來說,考不上好大學的,往往是學不好理工科的。以前考大學的比例不高,能上大學的都是人群中的前10%,隨著大學的擴招,更多的人能上大學了,上大學的人變為了人群的前30%、40%。


毋庸諱言,原本學不好理工科人,也可以參加高考了,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避開物理、化學。到了研究生階段,為了上研究生,很多人為了避免考數學、線性代數、概率,會避開經濟學、金融,選擇更「文」的文科。


所以,理科比例下降,這是擴招帶來的一個必然現象。


現在,公務員已經成為大學生期望的重要出路之一,但公務員畢竟屬於社會管理領域,更多的需要文科生,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只能考「三不限」的崗位。這也會降低學生選擇理工科的意願。


有人抱怨說,體制內外如果一直冰火兩重天,那麼文科生比例將會進一步提升。但這個是改變不了的現實,也不該改變,因為公務員畢竟不需要進工廠擰螺絲,他們需要懂邊際成本、沉沒成本、公地悲劇、能區分權利與權力,才能更好地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務,管理社會。


如果一定要窮究,問題也不是公務員為何偏愛文科生,而是公務員竟然成為了就業乃至專業分科的導向。



03


第三個原因,文科的旗艦型崗位,給年輕人選擇專業造成了誤導。


有人把顧祥林的這個提問,拿到了知乎上,參加討論的人很多,有人說:有人說各大銀行平均薪資55w-60w。國內幾個製造業企業能給得了這個薪資?比亞迪的d3級總工一年也就是50-60w。你爬到總工水準,也就是金融業的平均線而已。爬到d2的總工的難度幾乎相當於院士,一年90w-110w,而且,總工是沒有其他灰色收入的。


圖/網絡


這個話既不對,也對。


說它不對,是因為受到了文科「旗艦崗位」的誤導。所謂旗艦崗位,就是一個領域中最耀眼的崗位,是輿論放大鏡與聚光燈下的崗位,但這對行業來說其實是少數。比如,學金融,能進入各大銀行、投行的是同輩人中頂尖的佼佼者。


你以為學金融都能進銀行,其實大多在做中介、做文員。但這個誤導還是會讓很多人認為,絕大多數理科生終其一生就是在一項技術中紮根,升遷的概率遠遠低於文科類同期畢業的學生。這就會降低年輕人學理工科的意願。


說這句話對,是因為理工科給人的感覺,的確工資較低。但這也是符合規律的。



04


這就是第四個原因:經濟發展的必然。


製造業的效率提升,最終依靠的是機器,機器是依靠錢去買的。在經濟學的經濟增長公式中,機器會被分解為兩個因素:資本和技術。


這就進入下一環邏輯。


一方面,發明技術的人,技術的專利權所有人,是可以靠專利獲得巨大的報酬的。但另一方面,現代化大生產之下,愛迪生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多數時候,人是依靠合作,在企業、在研究機構中才能發明出東西。


而且,技術研發有風險,這個風險又是資本承擔的,往往資本是技術專利的所有人。換言之,製造業的大規模生產效率提升,最終的驅動因素其實是資本。創新的利潤大多歸了企業,歸了承擔風險的資本,工程師只占一小部分。所以,工資自然會較低。


圖/圖蟲創意


而第三產業,更多的是人的活動,直接由人的活動產生,自然人會得到更高的報酬。而且,我們所看到的高薪的文科,其實是文科的頂層。這些崗位的活動,直接由人產生,與人的行為息息相關。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的是中介,中介在談房價的時候,上下一個點,就是幾萬元,再抽成個50%,就顯得賺錢容易。


不要以為這是不對的。歐美能取得創新上的成就,正是一直尊重了這個規律,而不是出於直覺要去改變這個規律。這違反人的樸素直覺,但卻符合經濟學的道理,而經濟學的道理其實是人性的必然,是不可撼動的。


文科理科,更像是一個雙螺旋結構,相互扶持,沒有理科,缺乏技術創新,社會的生產力很難提高;但缺乏文科,社會的發展會失去方向,社會為了發展而發展。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三體》中的這句話,是一個很好的總結。而這句話出自帕斯卡的: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 是說要讓活著的每時每刻都要精彩,而不是讓生命虛度,隨著時光衰老。


換言之,不以人為目標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而人文學科,則能保障發展的目標,保障人為目標。畢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