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干涉,給中國敲響警鐘,解決南海問題,不能再拖下去了

劉慶彬 發佈 2024-03-17T02:03:08.383054+00:00

而蒂貝爾斯也給自己找了個理由,稱是因為歐盟約40%的外貿要從南海過境,此番行為是為了「確保南海航線穩定」。

據福克斯新聞網的報導,歐盟印度太平洋地區特使蒂貝爾斯在菲律賓接受採訪時表示,歐盟方面希望增加海軍在南海的部署,不排除參與在該地區的聯合軍事演習。而蒂貝爾斯也給自己找了個理由,稱是因為歐盟約40%的外貿要從南海過境,此番行為是為了「確保南海航線穩定」。

但這其實是歐盟介入並干涉南海局勢、策應美國布局的藉口而已,事實上歐盟也已經在印度洋西北部組織了協調一致的歐盟海軍,並打算向東邊擴展布置。而他們所謂「確保南海航線穩定」的另一面,反過來就是可以隨時切斷中國的海上生命線。

事實上,歐盟企圖插手南海,也不是一天兩天,而且還有一個清晰的發展脈絡。其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歐盟與東南亞並不相鄰,歐盟早期並不怎麼關注東南亞的海洋事務。雖然歐洲不是南海直接利益相關方,但卻是美國希望拉攏介入南海問題的域外對象之一。與此同時,隨著南海地緣政治形勢出現變化,歐盟對東南亞地區的關注也開始持續上升。

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在2021年,歐盟及其成員國相繼發布所謂的「印太戰略」,都提到了在南海的部署和軍事存在。在法國版的戰略中,就提到了穿越南海的軍事行動,而在歐盟版本的「印太戰略」里,就提到要統一成員國的軍事行動,想盡一切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軍事手段,來確保南海所謂的航道「安全」。

回顧當年的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就在當年4月中旬,法國雷電號兩棲攻擊艦編隊與速科夫號潛艇抵達印尼後轉入南海,隨後雷電號編隊與澳洲海軍的巡防艦、補給艦在南海展開聯合軍事演習,最終抵達越南。

2021年底,德國巴伐利亞號巡防艦進入南海。有媒體就認為,德國軍艦時隔二十年後進入南海,代表歐洲最大經濟體加入到西方國家對亞太的行動中來。

通過歐洲國家近年在南海的行為舉動,不難看出歐盟雖然是域外勢力,卻對南海問題格外上心。同時,他們也為此準備了看似充分的「理由」,說是歐盟40%的貿易都要通過南海航道;但底層邏輯完全站不住腳。如果真的是出於維護穩定,那該是與中方有著共同利益,而不是說,打著和平的幌子,參加明顯是衝著中國來的聯合軍事演習。

從近段時間的南海局勢來看,菲律賓加強了同美國的防務合作,不但開放了呂宋島、巴拉望島等比較有爭議的地點作為美國的軍事基地;還打算聯合日本、澳大利亞等域外國家開展防務合作。尤其是,菲律賓跟美國的軍演就放在今年四月,而地點可能會選在呂宋島北部及巴拉望島附近。那麼,不難猜測歐盟聯合軍事演習的對象,很有可能就是美國與菲律賓。

這表明,歐盟其實是在「見縫插針」,就是瞅准南海局勢不穩的時機,變相加入向中方施壓的行列,給正在進行的「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製造不穩定因素。這種行為也給我們敲響警鐘,南海問題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則遲早會發展成另一個台海,成為潛在的大國衝突引爆點。

我們都知道,目前中美關係緊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國持續在台海方向挑釁中方,協同亞太地區的盟友大打「台灣牌」。在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更是包含了一系列的「挺台計劃」,還加強了與盟友在台海地區的軍事部署。

雖然台海和南海局勢都很緊張,但實際上這兩個戰略方向對於中國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其實南海的戰略價值更勝於台海。台灣島作為我們在太平洋附近的出海口,以及對華第一島鏈的核心,更多體現的是地緣和軍事價值。

相比之下,我們的能源、貿易運輸更多的還是依賴南海航線。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需要經馬六甲海峽-南海航線,與歐洲地區的貿易往來同樣要經過這條航線。更不用說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里,南海地區也是重要的戰略地點。可以說,南海是決定我們是不是能徹底走出去的地方。

回到西方對南海問題見縫插針這件事本身,中方對此也是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推進與東協的談判,爭取早日達成共識,妥善解決南海問題,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解放軍對地區安全局勢的保障作用,震懾域內或者域外的政治投機分子。畢竟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共識這種東西本身是極為脆弱的,想要對其進行維護和保障,政治和經濟的持續交流,乃至適當的武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難看出,在中國和東協加強政治經濟聯繫的基礎上,「南海行為準則」和共識是文招,發揮解放軍地區穩定劑的作用是武招,兩者相輔相成,多管齊下才能為徹底解決南海問題創造出更加充分的條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