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台 | 這份茶葉消費「避雷指南」請收好

南方農村報 發佈 2024-03-18T19:47:56.538845+00:00

「以次充好、以次充老都是常見的亂象,從茶葉市場到茶博會再到直播間,總能看到部分商家以『垃圾茶』欺騙消費者。」在廣東芳村茶葉市場從業已有17年的四川茶人張先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以次充好、以次充老都是常見的亂象,從茶葉市場到茶博會再到直播間,總能看到部分商家以『垃圾茶』欺騙消費者。」在廣東芳村茶葉市場從業已有17年的四川茶人張先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無奈。他說,由於市面上常有投機人士售賣劣質藏茶,誤導了消費者對藏茶的認知,嚴重影響了整個茶行業的健康發展,自己時常為此苦惱。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無疑是幫助自己排雷、避坑的福音。為幫助廣大愛茶人士識別假冒偽劣茶葉,記者經過調研採訪,歸納出了目前茶葉市場主要存在的4種涉及假冒偽劣問題的茶葉,請各位茶人茶友擦亮雙眼,嚴加甄別。

新茶做舊

近日,隨著《狂飆》的大火,劇中頻頻提及的老白茶被越來越多人關注,銷量激增。然而,不良商家將新茶通過做舊的方式冒充老白茶。

張先生告訴記者,白茶的做舊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傳統工藝的白茶講究「不炒不揉」,只在後期存放中發酵,而為了在表象上達到「老」的效果,部分商家會做輕度揉捻、提高發酵程度,或者通過壓餅過程中水量的控制,提前發酵,使湯色變紅,偽裝老白茶。

此外,黑茶的做舊也是重災區。除了普洱茶常以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做倉」的方式做舊外,市面上也不乏以牛皮包裝,以劣質粗枝雜杆壓制,偽裝成20世紀50-80年代出品的老藏茶。據張先生透露,在這樣的包裝之下,成本價只要30元左右的茶葉,甚至可以賣到300-3000元/斤不等。


「很多消費者把這種茶當古董買,很容易上當受騙。」張先生提醒廣大消費者,喝茶不止要喝老茶,更要喝好茶,以「質」取勝才是衡量茶葉價值的最高標準。他介紹說,消費者可以通過掂量茶餅手感,觀察湯色是否晶瑩剔透,品嘗茶湯口感是否柔順等方面辨別一款老茶是否經過做舊處理,分辨真正有品質的好茶。

以次充好

穿過旅遊景區的茶葉店,不難發現家家都打著「古樹茶」、「純料茶」等旗號,價格也參差不齊。此外,在電商平台上網購茶葉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年輕消費群體習慣在網上買茶,平價包郵的「古樹茶」、「純料茶」更是讓初入茶圈的小白十分心動。

殊不知,真正的「古樹茶」是很珍貴的,「純料」更是罕見,花小錢撿白菜的思維,可能不知不覺陷入不良商家的圈套中。網購買茶有陷阱,許多以銷售不知名的散茶為主,自稱是茶農直銷、廠家直銷,殊不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直銷」來掩蓋茶葉是「三無產品」的事實。

「三無產品」意味著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也沒有經過有關部門的安全檢測,往往達不到食用標準。「很多電商直播間的茶,打著『龍井』『大紅袍』的旗號,原價上萬的茶只賣200元,其實有許多是虛假宣傳,甚至是重金屬超標、農殘超標的產品,嚴重危害消費者健康。」張先生對行業中的亂象表示擔憂。

部分不良商家,不僅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對於茶葉的種植、加工、運輸和存儲過程也缺乏嚴格的衛生控制,甚至銷售變質茶葉給不懂茶的客人,將霉味稱之為「陳香」,消費者在選購時一定要擦亮雙眼。

陳茶翻新

又是一年春茶季,春茶備受茶人們追捧,卻也因此為不法商家帶來了「商機」。

早在春茶還未大規模開採時,市面上就已冒出大量的宣傳「當季新茶」、「明前茶」等賣點的產品。

在這段時間,迫不及待想要嘗鮮的消費者們務必擦亮雙眼,因為市面上存在部分不法商家會以去年的茶葉冒充今年的新茶,也就是俗稱的陳茶翻新。這種做法不僅成本低廉,還能把去年賣不完的茶再利用,因而在行業內屢禁不止。

陳茶翻新現象,多存在於西湖龍井、茉莉花茶、紅茶等產品中。對一般茶友來說,講究新鮮的綠茶是否經過翻新會相對容易看出來,而紅茶則很難發現。在此提醒廣大茶友,若遇到上市時間過早的「新茶」,要加倍注意。

爆炒價格

而隨著春茶的陸續上市,各色茶葉再次上演「瘋狂爆炒」的戲碼。曾經在微博上就有一條「一餅茶葉可以買一輛寶馬」的熱搜話題,引發了廣泛的市場關注和網友熱議。

隨著茶行業的不斷發展,許多茶葉營銷已經超越「飲品」的範疇,或涉嫌欺詐消費者,或變身金融產品,或製造圈錢騙局。各類名目的營銷亂象層出不窮,茶葉也被貼上了五花八門的標籤,讓人眼花繚亂。

鼓吹「山頭茶」、「特效茶」,為銷售茶葉,以海拔高度作為賣點,售價高昂的;「特殊功效茶」,以在電商平台上售賣為主,宣傳稱有「一包降血壓,遠離併發症」等特殊功效的;抬高身價,以「辦事茶」「送禮茶」自居,甚至還貼上了「領導愛喝的茶」等標籤的……例如,某品牌的「辦事茶」在短視頻中宣傳就極為浮誇,宣稱是一片(餅)可以買一輛寶馬,一提可以在廣州買一套房。

對於這類「噱頭」高於實際價值的產品,消費者也要提高警惕,注意甄別,避免陷入商家的宣傳陷阱。

【記者】魏鈺

【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南方農村報 南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