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的湖南益陽,洞庭湖畔的魚米之鄉,舟楫千里的繁華銀城

故鄉的舊影 發佈 2024-03-19T08:41:31.991591+00:00

這是一組拍攝於清末時期的湖南益陽的老照片,益陽,別名銀城,位於湖南中北部,洞庭湖南岸,從地圖上看,益陽像一頭翹首東望、伏地待躍的雄獅,威踞於湖南中北部。

這是一組拍攝於清末時期的湖南益陽的老照片,益陽,別名銀城,位於湖南中北部,洞庭湖南岸,從地圖上看,益陽像一頭翹首東望、伏地待躍的雄獅,威踞於湖南中北部。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益陽歷史悠久,自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設立益陽縣開始,2000多年間一從未易名。

益陽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三國時期,關羽曾在這裡的青龍洲單刀赴會,魯肅在資水北岸築堤,諸葛亮在資水兩岸掘井。南宋時期,鐘相、楊么的起義軍在這裡的武口寨安營紮寨,岳飛率軍與之短兵相接,凱旋而歸。古老的傳說,優美的風景,都鑲嵌在了益陽久遠的歷史回憶里。除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益陽物產豐阜,自古以來就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

清末時期的益陽頭堡街景,一個走街串巷的剃頭匠正在一個顧客剃頭。據乾隆《益陽縣誌》記載,明代萬曆年間,益陽古城的街市西延,以修建土堡形式加以推進,從縣署之外延伸到青龍洲附近。當時,堡式構築物一共修了三個,頭堡、二堡和三堡。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頭堡、二堡和三堡逐漸成了益陽店鋪林立的繁華街區。

清末時期的益陽,給官老爺抬轎子的轎夫,轎子裡坐著的應該是一個達官貴人,轎子周圍簇擁著幾名衣著鮮亮的護衛,可見坐轎子的人身份不凡。

清末時期的益陽,遠眺資江北岸的五馬坊教堂建築群,如今這裡只剩下牧師樓還存在著。

清末時期的益陽,資江上一艘正在順風行駛的平底帆船。遠處的河面上,大大小小的船隻絡繹不絕。益陽城橫跨資江,資江就是益陽的母親河,而資江兩岸是益陽的城市名片。自清末開始,益陽的碼頭船運商業開始盛行,資江則承擔起了益陽連接南北的黃金水道。

清末時期的益陽,遠眺資江南岸的斗魁塔,斗魁塔位於資江南岸的龜台山下,聳立在益陽三橋的左邊,是一座七層花崗石寶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

清末時期的益陽,資江北岸一個碼頭上的繁忙景象,可以看到碼頭邊停靠著擠擠挨挨的各種小船,搬運貨物之人絡繹不絕,遠處的江面上還有許多大船穿梭往來,當年的益陽水運的繁華盛景可見一斑。

清末時期的益陽東正街,依稀可見「安化」 、「蕊馨齋」、「協和藥」、「復興齋」「順義旅館」等安化老字號品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