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福建的文化,對抗下的民族更替,大一統制度的經濟發展

阡陌怡史 發佈 2024-03-19T15:44:38.333922+00:00

公元前223年,秦大將王剪率60萬大軍滅楚,第二年,掃滅楚殘軍,擴土至五嶺,閩越王無諸降秦。秦始皇設置閩中郡(自稱王治所在東冶,秦已並天下,皆廢為郡長,以其地為閩中郡。」秦統一福建地區的文化秦國、秦朝都實行封建制度,郡、縣官吏由朝廷委派,打破了閩越落後、封閉的狀態。

公元前223年,秦大將王剪率60萬大軍滅楚,第二年,掃滅楚殘軍,擴土至五嶺,閩越王無諸降秦。秦始皇設置閩中郡(自稱王治所在東冶,秦已並天下,皆廢為郡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秦統一福建地區的文化

秦國、秦朝都實行封建制度,郡、縣官吏由朝廷委派,打破了閩越落後、封閉的狀態。但從閩越看,秦朝並未在其地區強行推行封建制度,仍允許保留部落聯盟的組織形式。在秦朝的影響下,閩逐步向奴隸社會過渡,至秦末已是奴隸社會。

翁獨健論曰:所謂的「百越系統各族與中原華夏或漢族相比,是比較落後」的,「在其內部發展的基礎上和外部關係的作用下,百越在秦和漢初形成了幾個較大的制度中心,如東甌、閩越(東越)、南越、西甌駱越。這幾個制度中心大概進入了階級社會和形成了國家機構,周圍分布在山區所有越族,處在分散的部落狀態。」閩越是百越中比較進步的「制度中心」之一。

在西漢時福建地的文化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起兵,劉邦在沛(今江蘇豐沛)起兵,天下大亂,南海尉趙佗關閉五嶺關自守。

秦番陽縣令(今江西波陽縣)吳芮(吳人後裔)素有威望,號稱鄱君。他率眾起義後梅山蠻梅率眾加入,無諸等亦率越眾參加,尊吳芮為統帥。吳芮軍初歸項梁,後來給了項羽。漢楚戰中,「項主命,以故不附楚。漢擊項,搖率越人佐漢」,立下戰功。時吳芮、梅因在數年前隨劉邦攻入秦地之功,被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封為衡山王、列侯,在楚漢戰爭中亦助漢攻項籍(羽)的楚軍。蠻、越的叛項羽,是因項羽專橫,不信用人,不尊奉及殺害楚懷王心,失去了民心與軍心的緣故。

(一)閩越國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無諸佐漢滅楚功高,正式封無諸為閩越國王,使其治理越民,王都設在東冶(今福建福州市)。搖因功封為越君,屬閩越王無諸轄治。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表彰高祖時功臣,有司上奏越君搖功高,於是惠帝封搖為東海王,都於東甌(今浙江溫州市,轄今浙江南部的甌江、靈江流域地區),。

高祖侄兒劉濞的吳王國地域較大,有城50個,王城設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諸越王國對勢力大的吳王均尊重,關係和睦。吳王國有山澤、漁鹽之利,又有銅山可采,國家富足。

吳王劉濞國發展到漢景帝時,勢力日強,對景帝採納晃錯削藩策心懷不滿,聯絡楚等七國想反。

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下旨削去吳王的會稽(治所在今紹興)、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遂叛。吳王劉濞反叛時,派人去聯絡越王,拒絕。吳王又派人去聯絡東甌。漢景帝派大軍擊敗吳楚等七國聯軍後,吳王劉濞敗逃入東甌避難。

東甌王搖懼景帝追究他參與反叛之罪,殺吳王劉濞于丹徒(今江蘇鎮江),獻首朝廷,得以免罪,保留住了東甌王國。劉濞子劉子駒逃入閩越後,怨恨東甌王殺其父,常向閩越王郢哭訴,求為其父報仇。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王起兵攻東甌,東甌不能抵禦,軍又缺糧,急向漢求援。武帝讓臣議,太尉田反對出兵,想要越王國相互攻伐,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勢力。中大夫主張救援。

武帝便命莊助持詔赴會稽(今紹興)令太守出兵援救。閩越王郢見漢軍出動,懼而撤退。東甌王上書武帝求內附,遂遷之江淮地區,東甌國廢。

漢武帝建元六年,越王以為國家強盛,發兵進攻南越,南越王未有帝令不敢反擊。武帝拜大行王恢為將軍,從豫章攻閩越;又拜大司農韓安國為將軍,從會稽(今紹興)攻閩越。閩越王郢派軍防守隘關。

其弟余善認為不應叛漢,王國丞相亦反對。於是他們秘密召集王室成員商議,遂殺郢,將其首獻於將軍王恢。武帝下詔退兵,封無諸孫丑為閩越繇王,奉先王祀,局勢平定。余善有威望,勢力大,對越王繇不服,自稱王。帝聞報,念他功勞高,封余善為東越王(王府在今泉州)後來攻滅閩越王國。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反叛,武帝派軍討伐。東越王余善乘機上書漢武帝,請率領越軍八千跟著樓船將軍進攻越。越軍至揭陽(今廣東揭陽縣)守不進,觀望局勢,楊仆將情況上奏漢武帝,揭露余善有二心,請求返軍時討伐東越。

武帝下詔說,將士疲勞, ,諸軍結屯豫章梅嶺休整,以觀察動靜。時吳人朱買臣,在嚴助舉薦下任中大夫,他向漢武帝說:「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今福建泉州境)。現發兵海,直到泉,陳州列兵,席捲南行,可以破滅」。武帝欣賞朱買臣的策略,便令其接替嚴助任會稽太守,「治樓船,備糧食,水戰具,須詔書到,軍與俱進」。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東越王余善聞漢樓船將軍楊仆上奏武帝討伐自己,遂公開叛漢。他封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率越軍攻白沙、武林、梅嶺(均在今江西南昌近或遠郊)的朝廷守軍,殺漢三個校尉,軍威大振。

漢大司農張成、山州侯劉齒畏懼,不敢率軍攻擊,坐守觀望,致使白沙、武林、梅嶺三險關失守。武帝聞報大怒,捕此二人押回長安獄問罪處死。東越王余善取得反漢戰爭初步勝利後,更加狂妄,自刻「武帝」印稱皇帝,欺騙越民說,越繇王丑已歸他指揮。

漢武帝怒,令橫海將軍韓說大軍從句章(今浙江餘姚南)出發,乘船入海,從東方攻余善軍;令樓船將軍楊仆率軍出武林(南昌東南百餘里處);令中尉王溫舒率軍出梅嶺;任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率軍出若邪、白沙(今江西波陽境),共攻余善。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漢各路大軍到達東越境,越軍把守險關拒漢軍。余善派徇北將軍鎮守武林,擊敗漢樓船將軍楊仆的校尉軍,殺漢長史。樓船將軍楊仆怒,親率大軍攻武林,轅終古(今浙江錢塘江人)率軍奮戰,擊敗武林越軍,斬越徇北將軍,取得勝利。楊仆表奏終古戰功,武帝下詔封轅終古為御兒侯,鼓勵士氣。

漢武帝在命令諸軍討伐余善的同時,又派在長安的故越侯吳陽回閩越,去勸余善降漢,余善不聽。橫海將軍韓說大軍至,吳陽奮起,率邑內越眾七百餘人配合漢軍攻余善,建成侯敖亦率軍與吳陽軍會合,共保越繇王居股(丑已死)。居股向吳陽、敖說:「余善首惡,劫守吾屬。

今漢兵至,眾強,計殺余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於是,吳陽和敖設計誅殺了余善,越繇王居股號召諸越將士降於橫海將軍韓說。

漢武帝派了大軍討伐,此為正義戰,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定。滅越王后,在越地實行郡縣制,推行封建制度,傳播漢文化,對促進該地區社會的發展是有利的。《史記·貨殖列傳》說:「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可見在閩越王國時期,福建地區的經濟還是很落後的,越民的生產力也是很低的,生活之貧困不言而喻。

(二)南海王織轄的汀江以西區域

《漢書·高帝紀》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顏師古引文穎語云:「象郡、桂林、南海屬尉佗」,「今復封織為南海王,復遙奪佗一郡,織未得王之。」越王后裔無封土。持反對觀點的人認為海王有封土。《經史問答》說:織是越無諸族人,「則必其種落東與閩越相接,西與尉佗相接,而其所據南武之地,蓋在南海境中,有犬牙交錯者,故以南海為國而王之」。「蓋其地在今潮贛之間。」

王先謙《漢書補註·高帝紀》亦贊同全祖望之論述。《百越源流史》說:「由見越侯、海王地便韓江、江流域及漳浦,雲霄、詔安帶,而海豐,為秦揭陽地。揭、織音之轉,至今潮汕話和閩南話是如此。

織的名起於揭,揭陽位於揭溪北所以得名。因南武侯為閩越王的封地,後被趙佗所占,是因南武侯織繼閩越王而反漢,趙佗便借漢朝之命,討並南武之地,於漳浦西盤陀嶺設立嚴關以防閩越的報復。」此說是正確的。

武侯織被越王趙佗與漢將間忌擊敗後,被北遷於上淦(今江西新淦),貶為南武侯。趙佗的南越王國傳至嬰齊時,國力衰弱,南武侯織乘機率軍南下,奪回汀江至韓江的故地,又稱南海王。直至漢武帝滅南越國時,南海王國才被滅,汀江流域地區才成為漢朝的縣地。

綜上所述,秦朝和西漢時期,福建地區的主要民族是閩越,亦有少量秦人、漢人,閩越王國的主要地區已是封建社會經濟,偏遠地區或山區的閩越還是部落經濟。閩地也走上了與中原各地交往的開放道路,封閉式經濟狀態已一去不復返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