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自我修煉:產品觀、產品感、產品力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4-03-25T19:34:01.646447+00:00

產品經理需要不斷修煉自我,保持學習態度,抓住底層的基本功和持續提高的思維方式,才能跟上行業的發展。而帶著產品觀、產品感、產品力的思維覺知做事情,我們的產品能力也會持續提升,在職業發展上呈現正向循環。具體怎麼做,一起跟著作者來看看吧。2022年,接收到各處關於產品經理的負面消息。

產品經理需要不斷修煉自我,保持學習態度,抓住底層的基本功和持續提高的思維方式,才能跟上行業的發展。而帶著產品觀、產品感、產品力的思維覺知做事情,我們的產品能力也會持續提升,在職業發展上呈現正向循環。具體怎麼做,一起跟著作者來看看吧。

2022年,接收到各處關於產品經理的負面消息。2023開年,我想寫點在這個變化的世界裡,我站在產品經理角色感知到一些不變,仍然是自己需要踐行和提高的點,給讀者帶來一點正面引導。

我也迷茫過、痛苦過,但深刻認知到做產品經理本質是一個不斷修煉自我、突破自己的過程。問題回到自我身上,從自我找突破口,眼前又看到光明。

網際網路領域每隔幾年就有新概念出現,跟隨行業浪潮極容易浮躁。抓底層的基本功和持續提高的思維方式,保持終身的學習態度,找到內心的錨點不被外界影響,對自己有通透、開放的認知,可以讓自己成長得更持續、更長久。

01 產品觀

要有長期主義的堅持

人們往往高估在未來1年、3年能完成的事情,但是低估未來10-15年能完成的事情,因為你持續往一個方向努力,多年後可以完成的事情遠超過你的想像。

我非常喜歡梁寧在北京站2019產品創新大會提出的「產品經理的奧德賽之旅」的概念。這個名字,來自2800年前,偉大的詩人荷馬寫的史詩——《奧德賽》。

《奧德賽》主要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結束後,英雄奧德修斯(也是木馬計的構思者)回家途中,因激怒海神波塞冬,遭遇海難全軍覆沒,奧德修斯雖因機智和勇敢逃過一劫;但波塞冬余怒未消,使奧德修斯找不到回家的航線而在大海里漂流十年,最終回到故鄉伊薩卡的故事。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要經歷「奧德賽時期」:在不同的城市之間,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項目、不同的人身邊飄來飄去,跌來撞去,沒有穩定可言——這是「新常態」,以至於社會學家,要專門提出這個說法。

選擇做產品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情,長期主義指可以做5年、10年,甚至更久。在於把做的事情拋開來看,對用戶的理解、對產品的堅持、對真理的追求是底層邏輯,無論外界如何變,這是不變的東西

選擇做產品,需要的用戶研究、數據分析、品牌營銷、邏輯思維、創新思維、商業思維。其實沒有終點,時學時新。我想沒有人敢說:做了幾年產品就把用戶研究的十分透徹,不再需要學習。

我曾經產品路上的瓶頸,無法從正在做的事情中復盤總結抽象提煉事物背後的本質,只看到了事情本身,而產生對所做事情的不認同感。很多年以後,會發現過往做的各種項目本身不那麼重要,項目背後刻在你身上的思想和認知會成為烙印,伴隨自己接下來的人生。

做產品,而不是產品經理。

這些東西並非一朝一夕快速習得,需要一定長的時間在大量的事情上訓練。這些東西並非一定通過在公司做事情習得,工作外做個人公眾號、播客、視頻、獨立網站等等均是做產品。

專注做事情,但是持之以恆對做的事情進行復盤反思,抽象提煉方法論移植到自己的個人作品上,在時間的複利下讓個人作品發光發熱。

做產品的過程是不斷在積累自己資產的過程,如果一件事只是單純把它做完,他就是一筆費用,因為耗用了時間,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積累了經驗,那就是我的資產。

擁有開放的心態接受變化

一方面,從自我來看。對產品經理title祛魅以後,知道自己是在做產品,就不會再那麼care自己一定要在某個領域深耕。比如我曾經非常固執說我要成為支付產品經理,事實上,我做了C端以後,整個思維模式被打開,看到了更加全貌的產品思維。

產品經理的真正關鍵能力,不是學習到的知識技能,而是在實踐中持續疊代思維和認知,能深度思考,洞見需求,最大化創造用戶價值,這種能力只有在實踐中訓練和驗證。

知道自己需要大量的事物來訓練,會放棄對做事情本身的執念,也就更能擁抱變化。我做B端時,被反覆訓練的是抽象能力和邏輯能力;做C端以後,被反覆訓練是創造力和敏感度,在不同的業務上磨礪自己。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來看。經濟周期下行階段,企業對人才的青睞顯然π型人才高於T型人才,這樣可以一人多用,降低用人成本,企業現在招人很謹慎,不會輕易從外界再招。至少從我這兩年,我看到很多人內部調崗或者面試時的崗位和真正入職後的崗位不匹配。

那面對這種外部不可控的情況,要麼拒絕要麼接受。接受的話,你得快速學習新的就職崗位能力要求。

保持快速學習的能力,首先你得把自己打開,擁有開放的心態接受變化,不用把自己圈定在某一小塊固有領域和思維模式中,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持續不斷自審反思

做產品的前1-3年,因為有未知事物可以學習,我們充滿好奇和探索欲望,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與熱情。但這個階段,也有很多迷茫:應該選擇哪個行業賽道、做B還是做C、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怎樣等等。

這些問題在這一階段十分正常,核心是如何帶著這些問題在真實的產品工作中找到答案、清晰目標。

在大量具體事情上練,反觀內心,持續反省,從中發現自己的喜好、個人特質、差異化優勢。我們越多的看到鏡子中的自己,越發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

產品經理需要很強的自我認知並且不斷刻意練習,這樣可以持續打破自己的能力瓶頸。

5年左右是一個比較大的分水嶺,會決定之後的職場天花板。邁不過去這個瓶頸可能淪陷為「功能工具人」,成為業務的傳話筒;邁的過去可以真正成為產品owner負責人,主動規劃產品的節奏感,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能從產品本身事務中看到更本質的規律。

在前5年成長過程中,極其容易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過度追逐行業浪潮。共享經濟、區塊鏈、Web3.0等,行業浪潮一波兒接一波兒,過度關注新型浪潮,生怕錯過假象的「大機會」,沉不下心在深度鑽研,各個領域都了解一點,泛而不專引發接下來不知往哪裡走的焦慮感。

對自我定位不清晰。要麼高估自己能力,覺得自己不可一世,覺得其他人不行,要做「高大上」的產品設計,追逐宏大敘事;要麼過度貶低自己,覺得自己渺小薄弱,「躺平」接受自己改變不了什麼。

我在5年內經歷變化:剛畢業時天高地厚,覺得自己做產品經理光鮮亮麗,把自己擺的很高→1~2年後,跟業務合作很不順利,那時候意識到產品是業務的支撐方,把業務的地位抬得很高,把自己位置又擺的很低→3~4年後,覺得自己是工具人,沒什麼實質性的決策權,對產品經理崗位本身陷入懷疑→後面又花時間調整,突破自己的認知瓶頸。

在去年,周圍「哀嚎」一片,我的職業發展仍然在「正向高走」,覺得自己「厲害」而開始變得傲慢。好在及時調整回心態,我所在的平台本身賦予一個產品經理的意義,意識到「並不是我的產品實力有多強,我只不過幸運地在一個好的平台上做事而已」。平台放大了我對自身能力的認知,讓我對自己產生了虛幻的自信。

每一步調整都需要深度的自我認知能力。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自我認知能力,是一種思維方式。

你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同時有認知的好奇心和動力,可以持續去突破自己的邊界。隨著自我認知的不斷提升,專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也在不斷積累。

在成長的路上,會遇到各種誘惑、焦慮、迷茫,甚至傲慢。如何突破自己一個又一個的瓶頸,靠的是深刻的自我認知和反思。

人對自我的認知水平是在和這個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高的,越早地去挑戰自己,試錯成本也就越低。

從我剛做產品起,至少每月、每半年會進行工作的復盤,看自己的不足、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在每次這樣的總結反思中產出實際的價值,再進一步應用到自身,讓自己對自省更有感觸、更加熟練,使自己更有自知之明。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最終將自省融入自己的潛意識,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02 產品感

所謂的產品感,是要對產品和用戶有感覺,對真理有追求。培養產品感可以從自我的敏銳度、創造力、和洞察力三者著手。

敏銳度

講人性格時,我們會提到一個詞兒叫敏感。高敏感的人通常情感細膩、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刺激。從這點上看,高敏感的人會更容易感受到痛苦;但是如果落到做產品設計上,高敏感的人往往有更強大敏銳度。

敏銳度指能能察覺到別人未能注意到的細節、對用戶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事物的思考也更為深入。

比如你做產品設計時,頁面的整體布局、美觀度等,你會要求更高。美好的視覺體驗能讓用戶產生愉悅感,精巧的細節設計能夠給用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是敏銳度強的人在做產品設計時的個人優勢。

敏銳度是如何來的?

產品源自生活,對生活的熱愛或衍生到對工作的熱愛中。

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發生,我們會遇見不同的人事物,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有的人認為這僅僅是生活的日常,好像日復一日沒什麼特別的。

但是有些人,往往會仔細觀察身邊所發生的人和事,用心感知周邊所發生的人和事,理解並記錄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自然、社會本質、揭露現象的典型信息,向身邊的人闡述。

而優秀的產品經理其實做的也就是兩件事,先理解這個世界,再把他理解的這個世界講述給別人。

所以很多人會說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要有生活氣息,其實在說要不然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就會有局限性,設計的產品也難以換位思考到讓用戶易用。他只能理解冰冷的數字,無法回歸到真實的用戶場景。

創造力

創造者的思維是一直在尋找什麼問題才是真正值得被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認真於如何將眼前的事做到100分。

創新是過去某個東西不夠好,如果沒有提升空間,這個崗位的意義也沒有了。想要給用戶不同的感受,就需要一些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打造出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談創造力,談創新,是否要發明一項新技術或者顛覆一項舊技術?對普通人來說,這幾乎不可能。

這裡談的創新,並非發明、創造——事實上,哪怕是發明、創造,近代的科學進步成果大部分也不是創新潔癖者所謂的100%創新。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絕大多數創新是改變了原有事物的某幾個元素。

聯想、借鑑、舉一反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即通過別人的想法進行聯想,創造性地解決用戶遇到的問題,讓用戶形成對產品新特性的認知。

就像我文章的內容或者觀點,並不是我完全創造出來的,來自我讀過的書,跟他人溝通交流後的聯想,加入我自己的思考改編得到。

在做產品設計時,我們常常會做競品分析。什麼點應該借鑑,什麼點應該摒棄,是不是複製了別人的功能到自己產品上,這個新功能就能發揮作用了?有時候你能抄到一個很好的idea,有時候你抄過來的功能毫無作用。

能不能抄的好是創新聯想能力在發揮作用。

只有真正能讓用戶買單,我們的創新才有價值。因此,用戶是否覺得這是一個吸引人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標準。有時候用戶想得很簡單,哪怕只是一些微小層面上的改動也可能對他們的體驗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小小的心思在他們看來就是創新;有時候用戶也會很難搞,我們絞盡腦汁設計了花樣迭出的產品特性,在他們看來可能和別人的並沒有不同。

這裡我們需要注重的本質就是用戶的認知。用戶看到的、觸摸到的、聽到的……這些感受會影響認知。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實際場景中通過體會用戶的感受去思考創新能否擊中用戶,而非我們自己造出來的概念。

洞察力

我常常自我調侃:產品經理什麼都不會,只有一張嘴。這張嘴真正要發揮作用的是要整合資源,要讓其他角色開發、交互和業務等各角色為自己服務去做成一件事。

做什麼事情很重要、讓大家都去做這件事很重要。做什麼事情是在滿足用戶的本質需求,讓大家都去做這件事是在滿足同事的本質需求。

這需要很強的洞察力,保證把事情做對,保證大家都願意跟著你來做事情。

產品經理要時刻保證正在做正確的事情,是無數決策後的結果。決策力是產品經理核心能力。你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如何選擇,在每次抉擇時自信又有邏輯支撐。

愛因斯坦精闢的總結:要在發現問題之上的層面來解決問題。我們著急做一個方案時,可能問題本身就錯了。

我們的產品核心是什麼、產品的邊界在哪裡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並沒有教科書般的標準答案,而且不同時期產品經理思考的結果可能也不一樣,對業務和用戶的洞察與認知越深,對這兩個問題的理解也就越深,而這剛好與產品擴張、發展的狀態是一致的。在思考產品核心時,產品越往後發展,產品核心會越深入,越接近帶給用戶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03 產品力

到了產品力這塊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能力模型有很多,只挑我覺得最重要的3個能力價值能力、邏輯能力和溝通能力3個來講。

價值能力

產品經理創造有利可圖的用戶價值,需要思考在為哪群用戶提供何種價值。商業價值建立在用戶價值基礎之上。

當我們提價值時,首先想的是用戶到底需要什麼,而不是那些可被量化的GMV、轉化率等指標。價值建立在對用戶需求的認知和滿足上。拆解出來,首先我們的用戶在哪裡;其次,我們的用戶到底需要什麼。當真正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與之帶來的結果是轉化率或者GMV的提升。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用戶增速放緩、平台發展逐步成熟的背景下,網際網路獲客成本逐年攀升,公域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品牌紛紛開啟私域建設,微信私域生態不斷繁榮,消費人群結構的改變,一大批借勢於微信生態發展起來的新銳品牌開始湧現,代表企業包括元氣森林、花西子、lululemon等。這些細分賽道的出現,表示只要真正切中到一部分用戶的需求,總有商機出現。

做產品很容易陷入眼前需要解決的眾多問題中,做著做著甚至忘記了產品本身,忘記了用戶在哪裡,專注在模塊或者功能之上。如果一直忙碌於需求的實現,以至於收穫了許多「從0到1」的實操經驗,只能證明自己會做產品,無法證明自己能夠做好產品。

高價值的需求往往來自對某類用戶的痛點分析,或者對某個行業的趨勢洞察,不論是痛點分析還是趨勢洞察,都建立在時間的基礎之上。只有長時間的投入,才能更了解一類用戶,才能準確地發現用戶存在的痛點,也只有長時間的投入,才能更了解一個行業,才能準確洞察行業的發展趨勢。

邏輯能力

在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偶爾會發生與開發的爭吵。開發怒氣沖沖之下可能說:需求邏輯有問題。

拋開主觀立場地說:絕大多數確實是產品經理自己沒想清楚。開發之所以如此強調邏輯,是開發寫代碼需要真實一行行代碼堆砌而成,缺一個環節代碼無法跑通,需要邏輯一環扣一環。產品經理講述聽上去「非常完美」的方案,畢竟是理論,邏輯不嚴謹到了開發那裡無法實現。

雖然邏輯思維是每個職場人必備素質,但是對於產品經理來說應該更佳,邏輯不嚴謹對於產品經理來講是種致命的傷害。

邏輯不嚴謹最終導致功能上線後出現問題,真實產生損失。比如做了新功能改動,但是沒兼顧到舊數據,那麼使用舊功能的用戶可能就沒法使用。

邏輯不嚴謹導致給出的解決方案沒法真正解決問題,浪費資源不說,還錯過了時間窗口。換句話說,功能做了個寂寞。有時候項目上線後看不到明顯的轉化,根本原因在一開始分析問題的思路就出錯了,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沒有形成邏輯閉環,你預想的「好」其實是錯的。

溝通能力

網際網路工作有非常大的特點:

  1. 大家都是知識型工作者,知識型工作者有很多個人想法,講究創新,創新來自每個個體;
  2. 分工明確,大家各有所長,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個人能力再強也沒法干成一件事。

基於此,個體專業能力在網際網路團隊中不是最重要的,尤其對於產品經理來講,理解、整合和合作能力更重要,我們需要去調動這樣一批人攢局,共同為了一個目標做一件事情,這時我們提團隊合作,合作涉及溝通與交流。

無論你自己多厲害,都無法離開團隊的合作。除了持續提高自己專業能力不給團隊夥伴拖後腿,給大家提供情緒價值也是十分必要的。團隊合作講究流程和規則,但不要一味的流程和規則。人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要試圖用一套流程來圈住所有人。

我始終相信比事情更重要的是人本人。人說到底都是感性的,需要情緒來滋養。人需要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需要被尊重,被看見,被認可,被信任。真誠、善良、坦誠、包容這些東西支持我們走地更遠,更能獲取到團隊成員的信任。

04 結語

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是想給大家帶來一點正能量。事實上,文中提出的每個點想要做好都很難,而且需要長期主義下的堅持。每天在具體的產品事務中帶著以上的思維覺知做事情,整個產品能力一定會持續提升,在職業發展上呈現正向循環;反之,切忌每天淪陷在具體事項上,忙忙碌碌一天又一天,時間稍久,會有很大的挫敗感。

我們總會在迷茫中徘徊,但終會在徘徊中堅定。滿地都是六便士,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希望大家在2023年有個好的開始。

以上。

專欄作家

涵小仙女,微信公眾號:涵小仙女,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文藝女青年一枚,白天工作,晚上碼字,愛美、愛跑步、愛旅行,願我手寫我心,餘生不將就。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