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這個人的境界真是很差啊!

新民說廣西師大出版社 發佈 2024-03-26T01:36:43.189454+00:00

楚國連續幾年風調雨順,百姓都很高興,可是楚莊王卻有些擔憂,身邊的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天災是上天對人們的警示,讓人們去反省自己的過錯。可是,老天這麼多年沒有給我警示了,難道是上天拋棄了我?」

不抱怨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不夠。對現狀不滿,就要去改變。如何改變現狀?就要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要自省。

自省是反思的一種,是專門針對自己的不足去反思。自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承認自己並不完美。其次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能夠改正缺點。

春秋時期,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當楚國稱霸之後,楚莊王說出了「止戈為武」這樣的名句,從此再也沒有發動戰爭。楚國連續幾年風調雨順,百姓都很高興,可是楚莊王卻有些擔憂,身邊的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天災是上天對人們的警示,讓人們去反省自己的過錯。可是,老天這麼多年沒有給我警示了,難道是上天拋棄了我?」

在春秋時期,每一次的天災人禍都是一個君主自省的機會。所以,中國古話里說「多難興邦」,就是因為災難能讓一個國家經常反省,隨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對一個人來說也是如此,反省自己就像照鏡子一樣。經常地反省自己,能夠讓自己隨時改正錯誤,避免新的錯誤。

自省是不抱怨的後續,但同時也是做到不抱怨的一個方法。

管仲知禮嗎?

2·1 ( 3·22 )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 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境界真是很差啊!」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官邸和封邑,並且不用繳稅賦和服雜役,他怎麼可能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這樣的位置。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這一章,我們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管子到底節儉不節儉?第二,管子到底知禮不知禮?

「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的傳統譯法是「他有三處官邸,每處都有一套管理人馬」。大師們的翻譯與傳統的區別不大,來看看他們怎樣解說這句話。

錢穆、李零:管仲有三處家,各處各項職事,都設有專人,不兼攝。

南懷瑾:孔子在這裡說管仲的器局太小,這話也是對的。因為管仲不過幫助齊桓公完成霸業而已,但未能走入王道,這樣的器局就嫌小了。三歸堂是建築物的名稱,就是管仲的宰相府,還是相當講究漂亮的,可見他還不夠儉樸。

李澤厚:管仲收取大量的租稅,專職人員很多。

鮑鵬山:(前部分同錢穆)「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譯為:如果說管仲懂得禮節,那誰不懂得禮節呢?

先來分析大師們的解說。

什麼是霸,什麼是王?在周朝來說,所謂王道,就是周王與諸侯之間訂立契約,由周王來協調諸侯之間的關係,統籌天下的治理。所謂霸道,就是由有實力的諸侯來幫助周王恢復與諸侯的契約,幫助周王管理天下。齊國不過是個諸侯,他們能做到的最好就是霸道,王道不是他們所能做的,並且也是違背周禮的。

南懷瑾所說的三歸堂,是一種幾乎沒有人採納的臆測,這一點錢穆和李零都指出了。李澤厚所說的「管仲收取大量的租稅」以及鮑鵬山所說的「管仲不懂得禮節」也同樣不夠準確。李澤厚所說的「租稅」,當然是指管仲在自己封邑所收的。我現在用兩點來證明這個說法的錯誤。

首先,管仲在齊國實行的是低稅收制度,農業稅非常低,災年還免除。所以,他不可能收取大量的租稅。

其次,什麼是租稅?租稅專指土地稅,國君把土地封給自己的子弟以及卿大 夫,他們再把土地租給農民耕種,收穫之後農民上繳一定比例的糧食,這部分糧食就是租稅。租稅又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上繳國君;一部分分給封邑里的士,作為他們的俸祿;一部分卿大夫自己留下。

再來說說鮑鵬山的解讀。孔子所說的禮是指周禮,基本上可以分為禮制、禮儀和禮節三個部分,所以,把「禮」譯成禮節是錯誤的。事實上,孔子在這裡所舉的例子,基本是禮制部分的,和禮儀有些關係,跟禮節恰恰沒什麼關係。

那麼,為什麼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的傳統譯法是錯誤的呢?很簡單。孔子顯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說管子不節儉,所以只能說管子超有錢,肯定不節儉。

那麼,「三歸」是什麼?大師們避而不談,其實很簡單。

管子在齊國首都臨淄有自己的上卿官邸,這是一處:在齊國有自己的封邑,這是一處;另外,魯國在齊魯邊境為他修建了小谷城,這是一處。這三處相隔都不近,三套管理人馬是很正常的。這些能說明管子很有錢嗎?不能啊。

所以,「官事不攝」當然不是各有各的管理團隊的意思,「攝」只有「代理」的意思,沒有「兼任」的意思。「攝」最常用的意思是「取」。「官事不攝」的正確解釋是國家不收取管仲封邑的稅賦,免除雜役。孔子的意思,就是管仲有三處家,其中的兩處封邑被免掉了稅賦,因此非常有錢。什麼是賦?賦就是政府所徵用的器具和武器,譬如牛馬、戰車、盔甲。雜役是什麼?就是被征參加政府工程,譬如修建宮室、城牆、水利工程。

現在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管子到底節儉不節儉?

按照孔子所說,管子超級有錢,但是怎麼個不節儉法,其實孔子也不知道,所以他只能推斷說:「他怎麼可能節儉?」

不過,根據各種記載可以看到,管子是個追求生活品質的人,也追求財富,同時也認為應該享受生活。再加上他的富民政策以及齊國人享受生活的民風,所以我認同孔子的推斷,管仲確實不節儉。

緊接著,我們來解決第二個問題:管子到底知不知禮?

大師們都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他們似乎默認孔子說的是對的。但是,孔子錯了,管子不僅知禮,而且比他還要知禮。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孔子說的是錯的。

首先,孔子捏造事實了嗎?沒有。他所講的關於管子的事情都是事實,管子也確實很奢侈。但是他越禮了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懂管子的級別。

管子在成為齊國的上卿之前,曾經和齊桓公進行過一次談判。管子提出來:我很窮,地位也不高,所以呢,我很擔心自己當了總理之後會貪污受賄,也怕別人說我壞話,而您呢就聽信了。齊桓公當即表態:第一,封邑會很大;第二,拿一年的國稅給你;第三,讓你的地位高於世襲的上卿國家和高家;第四,從今天開始,您就是我的仲父。

前兩條好說,說說三、四兩條。

齊國有兩家是世襲上卿的,也就是國家和高家。這兩家為什麼可以世襲上卿 呢?因為他們的祖上當初擔任齊國的上卿是由周王直接任命的,所以他們的地位遠遠高於其他大夫,國君也不能動他們,他們比齊國國君僅僅低半級。現在,管子比他們地位高,比齊桓公大概也就低一些吧。

管仲第一次見齊桓公,是齊桓公親自給他駕車。管仲臨終,是齊桓公守在他的病榻旁。他們之間,絕不僅僅是君臣關係,還是師生關係、父子關係。

這樣的級別,這樣的關係,管仲使用幾樣國君才能使用的東西,過分嗎?越禮嗎?齊桓公和齊國人民都沒說什麼,孔老夫子急什麼?

事實上,管仲不僅知禮,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決不越禮。舉兩個簡單例子。

管仲前往周王室出使,周王為了表達感激,下令以上卿的規格接待。按照周禮,諸侯的級別等於王室的卿。也就是說周王要以接待諸侯的規格接待管仲。管仲堅決拒絕,堅持以上大夫的規格接受接待。

齊桓公稱霸之後,一度很膨脹,有取代周王的想法,也就是南懷瑾所說的要行王道。齊桓公因此想要封禪泰山。歷史上,只有帝王才能封禪泰山,這是慣例。管仲勸齊桓公放棄,齊桓公不肯。最終,管仲想了一套說辭,舉了一堆例子,說什麼歷來都要天降吉祥才能上泰山,而現在啥也沒有,就別去了。結果,齊桓公取消了封禪泰山的行動。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信,管仲治理國家的理念就是以禮治國。在治理國家方面,他比孔子、比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政治家都強許多。

我們都聽過「禮義廉恥」這樣一句話吧?很多人以為這是孔子說的,其實這句話出自《管子》。

一個把禮放在治理國家第一位的人,你說他能不知禮嗎?

本文摘選自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經典益終生。

看孔子和弟子的鬥嘴日常,人生哲理輕鬆收入囊!

百家講壇嘉賓、暢銷書《說戰國》《說春秋》作者賈志剛新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