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蔣暗殺楊杏佛,卻為何沒有暗殺魯迅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吳學華看天下 發佈 2024-03-26T04:03:10.296433+00:00

現在很多人提到魯迅,都說他是個作家,擅長寫雜文,但是沒有幾個人知道,魯迅那麼寫文章罵北洋政府,抨擊段祺瑞,針砭時政,卻沒有人敢動他。

吳學華原創作品

現在很多人提到魯迅,都說他是個作家,擅長寫雜文,但是沒有幾個人知道,魯迅那麼寫文章罵北洋政府,抨擊段祺瑞,針砭時政,卻沒有人敢動他。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他具有強大的背景。

魯迅原名周樟壽,是浙江紹興大戶人家的子弟,他爺爺周介孚曾經是翰林院學士,外放江西當過知縣,由於勤政為民,不懂溜須拍馬,故而得罪了上司,被上司陷害,家裡人為了救他,不惜變賣家產和田地。經過上下打點,周介孚改為教諭,通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成為從七品的內閣中書,做一些文字工作。在魯迅 12歲那年(1893年),涉嫌賄賂浙江鄉試主考官被捕下獄,判處「斬監候」,家人為了救他,傾盡了家財,一下子家道中落。

而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得了肺結核,每天吃中藥,找秘方,到最後連抓藥的錢都沒有了。魯迅去親戚家中借錢,卻備受冷落,他從一個少爺淪為窮人,小小年紀嘗盡了人世間的冷暖。

1898年,他考進江南水師學堂,意圖從武,但由於家裡沒錢供養,在次年轉入不需要學費的礦務鐵路學堂,四年後畢業。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發展,他應該去礦務局上班,或者成為鐵路工程師。但他收到病重的爺爺寫來的信,要他努力學習,爭取做一個人上之人,為周家爭氣。

適逢大清在甲午戰敗和庚子事變之後,不斷派員留洋,要培養新生代勢力來挽救大清的頹勢。魯迅參與朝廷的考試,與厲綏之、錢均夫他們一起,成為赴日留學的公費留學生。他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感於父親備受肺結核的煎熬,毅然改學醫,想用醫術拯救蒼生。在仙台期間,攻讀德語和俄語,通過翻譯著作來改善生活,積累了寫作的功底。

翻譯著作帶來了不菲的收入,成為有錢人的魯迅,喜歡廣交朋友,經常請朋友喝酒吃飯,也交往了一個日本女友,兩人開始同居。他有幸認識了章太炎,拜其做老師,更受其影響加入了光復會,不久,光復會、興中會和華興會合為中國同盟會。他弟弟周作人來日本後,兄弟倆住在一起,他把女友的閨蜜羽太信子介紹給了弟弟(後來羽太信子的妹妹芳子還成了他的三弟媳)。

正是有這一段經歷,使得他成為「同盟會」的老資格會員,後來遍布國民政府的權貴,大多具有同盟會的背景,很多人都認識魯迅,吃過他的飯,喝過他的酒,有不少人都與他交情匪淺。

宣統元年(1909年),魯迅回到了久別的國內,在浙江的師範學堂擔任教員,還兼著日本教員的翻譯,期間出版了他在日本寫的那些生活點滴《域外小說集》。這個時候的他,寫作只是愛好,專業是教書。此後,他又在紹興中學混了兩年,寫了一篇叫《懷舊》的文言文小說。此時大清朝廷瘋狂對付革命黨人,他不敢暴露身份,也沒有與同盟會的朋友過多聯繫,每天抽菸喝酒,日子過得很頹廢(胡適也有過一段打麻將抽菸的頹廢日子)。他看不上家裡替他找的老婆朱安,不願回去,更不願與朱安同房,過著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偶爾回家探望一下母親,卻不願在家裡住下。他母親姓魯,他便給自己起了一個魯迅的筆名。

大清退位之後,他的運氣來了,他在日本認識的好哥們王金髮,擔任紹興分府都督,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他找上門去,提建議辦學校和辦報紙,一心要幫好友打造一個全新的紹興。可惜他的滿腔熱忱被一盆冷水澆滅,由於南北關係不睦,舊勢力阻礙重重,王金髮也展不開手腳,整天迷戀酒桌和風月場所。魯迅見王金髮變得這樣,只得離開。

不料東邊不亮西邊亮,他的另一個好友許壽裳,已經向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推薦了他,寫信要他去南京教育部任職。蔡元培曾經是光復會的會長,也是紹興人,那時候的官場都是抱團取暖,當然願意用自己人。

所以說人生之路怎麼走,進入一個圈子非常關鍵,更關鍵是要有幾個交情過硬的朋友。

魯迅去了教育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他回國沒多久的弟弟周作人,也被他介紹去了浙江省教育司任視學(督學)。

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後,南京這邊人員全部去北京,魯迅被任命為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教育部僉事是什麼官職呢?

根據資料,當時中央政府的各部官員級別,次序是:總長—次長—參事—司長—僉事—科長—主事—科員。按照當時的規定,僉事的職責是分掌各司事務,加上他兼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由此可見,魯迅的行政級別相當於副司級,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幹部。

更難得的是,魯迅的任命狀是大總統袁世凱親署的,能夠拿到這樣的任命狀,級別都不會太低。他在南京的時候,每個月的津貼是30元(南京這邊沒有北洋財大氣粗),到達北京後,每個月官俸240元,一年後升到280元,1916年漲到了300元。

240元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當時請一個女傭人,一個月只要2塊錢,到北京最好的酒店點最好的菜,最多不超過5塊錢。在皇城根下買一座四合院,也只不過500塊左右。一個月薪8塊錢的職員,可以養活一家六口人。

所以魯迅一下子成了土豪,在北京買了一座五進五出的大房子,把兩個弟弟和母親都接了過去。而且每個月把家庭開支都給弟弟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掌管,養成了羽太信子大手大腳的習慣,出入都坐車,生病都請洋人醫生上門。他的放任也是後來導致兄弟反目的原因。

魯迅當官有才華嗎?他當了十四年的教育部僉事兼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從五等升到三等,就沒有往上升遷了,一直原地踏步。期間張勳復辟,他追隨蔡元培辭職數日,後來又被新任的教育總長章士釗短暫免職幾個月。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直在僉事的位置上折騰。

十四年來,他先後被多家名校聘請去當教員,還四處講學撈外快,等於拿幾份工資。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他經常熬夜看書,如此一來,他在文學領域的造詣突發猛進。

由於身在教育領域,與學生們走得近,所以他與學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1919年鬧學潮,他以一種同情的心態,寫文章替學生說話,發表在報紙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由於他抨擊軍閥時政,同情學生的民主運動,「魯迅」這兩個字,迅速在學生中間傳揚開來,成了學生們敬仰的大人物。

1925年,因他的文章影響力太大,加之與章士釗的矛盾激化,被迫離職。他的好朋友許壽裳(教育部參事)、齊壽山(教育部視學)等人,也紛紛主動離職。

隨後,魯迅向平政院(民國初期和北洋政府時期審理行政訴訟和官吏違法行為的法院)起訴教育總長章士釗。平政院院長汪大燮與魯迅的關係很好,自然偏向他這邊。儘管章士釗羅列了很多魯迅不務正業的「證據」,卻最終輸了官司,連帶著教育總長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1925年11月,章士釗被免去教育總長的職務,一些學生和群眾衝進他在北京魏家胡同十三號的家,對他進行了抗議。而追隨章士釗的教育部司長劉百昭,家裡也被學生搗毀。

離職後的魯迅,與學生的關係更好了,在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後,他寫下了《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和《紀念劉和珍君》兩篇檄文,瞬間打響了正義人士的知名度,他的文章被翻譯成日、德、俄文字,影響到了國外。當時,在國內的政治、教育和文學領域,悄悄形成了左派聯盟團體,魯迅成了至關重要的人物。

北京待不下去了,魯迅前往南方,在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混了一陣,此時他已經是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稿費就足夠生活的。申報向他約稿,一篇文章的稿費達到驚人的三四十塊(1928年,10塊大洋足夠一家五口人一個月的生活,從民國初年到民國二十年,物價一直穩平),有他文章的報紙特別好賣,一時出現洛陽紙貴的程度,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三十年代。

他在中大教學期間,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身邊也有了一個追隨他的女學生許廣平。資深學者臺靜農寫信給他,要他申報諾貝爾文學獎,卻被他拒絕,中國錯過了第一個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不過,話又說回來,魯迅就算申報,也不一定能夠評得上,畢竟他的文章不適合洋人的胃口。

都說文人相輕,梁實秋胡適等一幫人看不起魯迅,說他是「第三種人」(沽名釣譽混飯吃),他為此發文反駁,展開了一場文壇的大辯論,這場大辯論影響了很多人,更多的進步青年把他視為「明燈」。

離開廣州之後,他帶著許廣平去上海同居,並加入了中國革命互濟會,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期間與多位地下黨人有接觸,但沒有選擇加入。

1930年,魯迅和幾個人一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被選為常務委員。由於左聯的成員大多數都是共產黨員,所以遭到國民黨的鎮壓。魯迅不是共產黨員,且又是同盟會的老資格,加上執行秘密任務的年輕人有他的粉絲,事先示警,才使他躲過一劫。與他一起的李求實、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他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魯迅也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很多時候,都離開寓所前往內山書店,與日本朋友內山丸造一起喝茶聊天。他的老上級兼老鄉的蔡元培為了救他,邀請他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這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主席是孫夫人慶齡女士。

有孫夫人這棵大樹擋著,加上同盟會的背景,誰敢動魯迅?

當楊杏佛被暗殺後,魯迅的文風一變,柔和了許多,多以懷舊散文和雜文為主,主要翻譯國外名家的著作。

老蔣為什麼不殺魯迅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他的名氣太大,國民政府也有很多他的朋友替他說情;第二、他已經變成了一個作家,沒有積極參與反蔣活動。

從1932年到1936年去世,魯迅沒有再寫檄文,他為什麼不寫,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