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普及高中教育,而是探究式課堂學習模式

教育讓人更有價值 發佈 2024-03-26T09:38:41.849744+00:00

講授的出現,使學生一夜之間進入了「幸福」的天堂。許許多多本來應該是學生自己去做的事情,卻一次性地「外包」給教師。學生自己不需要再去感受、思考、碰撞、質疑和提出問題,因為問題會由老師提出。學生自己不用再去摸索、嘗試、探究,因為老師會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講授的出現,使學生一夜之間進入了「幸福」的天堂。許許多多本來應該是學生自己去做的事情,卻一次性地「外包」給教師。學生自己不需要再去感受、思考、碰撞、質疑和提出問題,因為問題會由老師提出。學生自己不用再去摸索、嘗試、探究,因為老師會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學生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該怎麼做等等,這些本應該是學生自己思考的問題,現在都由老師來考慮,來安排。

講授型教育有著抹不去的精英教育色彩。在很長很長的時間裡,學校教育是少數人的事。他們不是社會的下層、體力勞動者或窮人中的少數人。有機會、有資格接受學校教育的,是來自中上層社會的子女,或者是少數所謂天資聰慧的兒童。

民主政治以前的任何政體都不需要社會下層接受良好的教育,工業化、城市化以前的任何經濟形態對從業者教育水準的要求也是極低的。

那麼,當時的學校為誰而辦?學校的任務是什麼?柏拉圖的學校是培養哲學王的。孔子的學校是培養聖賢的。宗教學校是培養神職人員的。紐曼的學校是培養紳士、貴族的。洪堡的學校是培養科學家的。科舉制下的學校是培養官僚的。這就是今天學校的前身。雖然今天的教育實現了普及,保障了人人有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依然抹不去精英成長所需要的基礎。中小學開設的多數課程,只要課程名稱後面加上「家」字,就能顯示出這些課程是在為誰打基礎。

這次新的國家課程標準之前的歷次課程標準,力圖重新理解和定位基礎教育之基礎的內涵,但是,課程的框架所體現的專業教育、精英教育色彩依然存在。在確定教育內容時,人們不問學生的成長過程是否需要這些知識,不問一個普通公民需要哪些知識,而是從各種專業、精英人物身上倒推學生所應該擁有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對普通人成長與發展的意義,遠遠不及對專業人士、精英人物的意義。

要求每一個人都成才、成名的動機,又是何等的高尚美好,何等的鼓舞人心。教育的精英傳統,農業文明特有的望子成龍心態,落後的考試制度等多種因素形成強大的合力,支撐著從家長、教師到社會、官員對學生一種病態的、虛幻的要求:過多、過細、過精的準確記憶和理解知識。

這種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急功近利的的期望和要求,促使教育選擇了最方便、最快捷、最簡單的方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傳授,學生接受。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考慮學生的權利保護和生存質量,不考慮現代社會對人的新要求,講授型教育毫無疑問是最好的、最自然的選擇:教師作為專業講授者,對該講什麼、先講什麼、重點講什麼、怎麼講等問題早已深思熟慮。教師可以把最複雜的知識,用最短的時間,最好的辦法,讓學生理解和記憶。

講授型教育的真正宗旨,不是學生的幸福,而是學生的「速成」。班級授課制受到工業生產線的啟示,試圖找到一條有別於探究性學習的人才速成法。認為按部就班的學習太慢了,與其教學習,不如直接教知識。教育正是在這個節點上與學習分道揚鑣的。為了速度,教育力圖把複雜的學習簡化為講授和接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