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追求內啡肽的最佳方式

洞見 發佈 2024-03-26T11:55:21.535093+00:00

董宇輝曾在直播時說:「打遊戲、刷短視頻當然很爽,但爽完後是極度的空虛;早起跑步、啃專業書當然很累,但累完後是滿滿的幸福。」

作者:洞見·Elm

選擇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選擇。

董宇輝曾在直播時說:

「打遊戲、刷短視頻當然很爽,但爽完後是極度的空虛;早起跑步、啃專業書當然很累,但累完後是滿滿的幸福。」

他所說的兩種快樂的區別,其實也是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區別。

每當我們沉迷低級快樂,大腦皮層就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一邊負罪感累累,一邊欲罷不能。

而當我們克服本能的欲望,收穫身心的成長,腦下垂體就會產生內啡肽,帶給我們持久踏實的滿足感。

一個人的快樂是源於多巴胺,還是內啡肽,決定他中年後的生活質量。

而如何追求內啡肽,答案藏在你每天、每月乃至每年的生活里。

01

每一個清晨早起

富蘭克林曾說: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的人抱怨命運不好。

相比睡懶覺帶來的片刻滿足,克服倦意的過程雖然痛苦,過後卻是精神上的無盡回甘。

沐浴清晨的陽光,呼吸新鮮的空氣,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是對中年生活最好的治癒。

吳軍35歲加入谷歌后,面對複雜繁重的業務,時常加班到深夜。

為了緩解壓力,他下班後常約同事去酒吧暢飲。

不到半年,他的身體各項指標亮起紅燈,工作狀態也萎靡不振。

後來他聽從朋友建議,下班後不去酒吧,而是直接回家睡覺,次日則提前一小時起床。

起初幾天,每當被鬧鐘喚醒,吳軍都會感到疲倦不堪。

但因為領導和同事還沒上班,他能在沒有郵件打擾的情況下,全神貫注地處理完許多工作。

隨著工作效率的提升,吳軍加班的頻率越來越低,起床時間也不斷提前。

後來,他更是每天提前半小時來公司,趁著辦公室沒人,打開電腦寫上幾頁文章。

此後8年,吳軍利用業餘時間寫出多本暢銷書,還一路成長為騰訊副總裁。

《早起的奇蹟》一書中說:生活的奇蹟,往往發生在早上8點之前。

一個人擁有屬於自己的早晨,才更容易掌控人生。

02

每一周看完一本書

去年3月,一位外賣員因為蹲在路邊看書,而被推上熱搜。

為了維持生計,他每天早上8點出工,送單送到晚上10點回家。

等待取餐的間隙,是一天中難得的休息時光。

其他外賣員通常會掏出手機消磨時光,他卻總是拿出隨身攜帶的書本,翻上幾頁。

視頻下面,有個評論概括得很準確:

忙碌,是為了維持現在的生活;讀書,是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

網上有組數據:我國成年國民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平均每天只有20.04分鐘。

尤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每天下班到家,恨不能倒床就睡。

但如果因為忙於工作和生活,我們便徹底遠離閱讀,就容易被眼前的世界所禁錮。

讀書像是為封閉的房間開啟一扇窗,不僅能拓寬你的眼界和認知,還可以幫助你看到更多的人生可能。

正如知乎答主@曉一所說:

「30歲時看書,我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計劃,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


32歲時看書,我逐漸學會以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經驗,收穫了第一批讀者;


36歲時看書,我了解到許多企業家的奮鬥經歷,覺得創業距離自己並不遙遠。


從30歲到40歲,我往上走的每一步,都有書在腳下做台階。」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讀書是中年人最好的給養。

擠不出整段時光,可以把乘地鐵、排隊的間隙利用起來;

做不到每天看書,就鼓勵自己每周至少讀完一本書。

一點一滴讀書的時光,累積起來,便成為我們通往遠方的路。

03

每個月養成一個習慣

《欲罷不能》中提到:誘使我們沉迷低級娛樂是大腦的天性,一個人無法對抗天性,但可以找到替代低級娛樂的東西。

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指望一夜之間的蛻變,也不能一刀切式地拒絕多巴胺。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個良好的習慣,逐漸讓內啡肽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微習慣》作者史蒂芬曾飽受肥胖症的困擾,還一度因健康問題丟掉工作。

他一次次下定決心戒掉甜食,立志每天鍛鍊兩小時,卻一次次經不住誘惑,中斷了計劃。

直到37歲生日那天,史蒂芬突然想到:如果每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就沒有不堅持的理由了。

一個月後,他每天做伏地挺身的次數僅增加到5,但卻成功養成了鍛鍊的習慣。

三年後,他已能堅持每天鍛鍊半小時,體重也得到有效控制。

史蒂芬將同樣的方式,沿用到寫作方面,規定自己每天寫100字。

如今他不僅擁有同齡人羨慕的身材,更成為享譽全美的暢銷書作家。

美國行為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曾指出:

習慣是行為的慣性,一件看上去很難的事,只要重複做上21天,也能初步內化為一種習慣。

正因如此,一種很有實操性的方式,就是把一個月作為習慣的培養周期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你會從最初的刻意而不自然,到刻意而自然,再到不刻意且自然,最終得到由內而外的蛻變。

用有計劃性的忙碌代替盲目的沉迷,你收穫的將是脫胎換骨的自由。

04

每年完成一個目標

法國作家哈伯特說:「對沒有目標的帆船而言,所有風都是逆風。」

面對日益瑣碎的生活,一個人心無所向,只會越忙碌、越迷茫。

相比之下,朝著一個目標前進,也需要承受過程的煎熬。但每次實現目標後的成就感,都能激勵你不斷靠近想要的生活。

房琪就曾在微博中分享,自己以前總是忍不住看手機,導致很多安排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

直到某年春節,她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今年一定要寫完一本書。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每天抽出4小時寫作,並在每次開始前卸載手機里的遊戲和社交軟體。

除此之外,她更是謝絕所有拜訪,把自己關在斷網的房間裡,避免外界一切干擾。

一年後,房琪順利完成寫作計劃,並且以同樣的專注,投身生活和事業上的其他目標。

時至今日,她早已從當年那個畢業於三本院校的學生,成長為央視主持,全網粉絲過千萬的作家。

一切能讓生活變好的目標,總有一段冗長乏味的量變過程。

唯有延遲滿足,給自己一段足夠時間的積累,我們才能最終突破瓶頸,實現人生的質變。

正如劉潤所說:

「當你的努力以天為單位,你會以為成功靠的是運氣;以年為單位,你才能看到成功背後的競爭、趨勢和機會。」

每年專注一個小目標,十年後你會感謝現在默默深耕的自己。

很喜歡一句話:「選擇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選擇。」

人生真正的快樂,是在追求內啡肽的過程中,體會到先苦後甜的成就和充實。

如果當下的你,正因為奮力向前而痛著、累著、哭著。

請相信,你即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