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講,學生就不懂

教育讓人更有價值 發佈 2024-03-26T13:31:49.685307+00:00

教師有根深蒂固的觀念:我不講,學生就不懂。許多教師都有一種看上去是美德的心態:少講一句都會有無限的愧疚和自責。工業革命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班級授課,意味著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甚至唯一渠道,就是教師。

教師有根深蒂固的觀念:我不講,學生就不懂。許多教師都有一種看上去是美德的心態:少講一句都會有無限的愧疚和自責。

工業革命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班級授課,意味著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甚至唯一渠道,就是教師。今天,儘管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學生依賴教師、教師相信接受的思維習慣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以講授辦法教知識,必然形成學生學習的兩個特點:儲備性和強制性。學習不是此時此刻生命成長的需要,而是未來成功、成就的需要。而這種所謂的「未來」,完全是成人們的理解和給予。這種情況下,學習不再是生命的需要,而僅僅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其結果必然是:靠強制或外在的誘惑來維持學習。在學生權利的保護問題尚未提上文明與進步的議事日程之前,人們完全認同了這種現象的合理性。在成人們看來,學生只要是上課,補課,做作業,再苦再累都是理所當然的。人們簡單地在刻苦和成就之間畫上了等號,而全然不考慮一個基本的事實:在自覺的奮鬥與強制的刻苦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教學意味著開放,有開放才有創新。教知識意味著封閉,封閉必然產生保守。教育所以選擇教知識,根本原因在於:作為強者的成人,擁有絕對的權力去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作為弱者的學生。舊教育自詡是工程師,學生自然是工程師手中的材料。教育的這種霸氣、強勢形成了教育的傲慢。

教育雄心勃勃,自以為無所不能,教育可以無視學生的權利,無視學生的需求與感受,無視學習規律,而以愛的理由,以將來有用的理由,或者以文化傳承的理由,去肆意要求和強制學生。

聽話、服從、勤奮、刻苦,這是教育的常用詞。從這些詞的使用頻率,可以判斷出教育文明性質和文明程度。這些詞彙的存在背景是:存在一個已經擁有了真理、知識、道德的群體。這個群體有權利、有義務,更有權力、有途徑去傳授真理、知識和道德。而接受者別無選擇,只能無條件的服從和感恩。這種教育的更大背景是封閉性的文化觀念和封閉性的社會形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