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王牌戰機對決!全球遍地開花的F-35,究竟比殲-20差在哪?

軍備解碼 發佈 2024-03-26T14:54:22.918505+00:00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冷戰的硝煙剛剛散去,美國空軍還在為F-22A產量的事情與美國國會爭執之際,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憑藉其獨特的政治資源,推動了新一代垂直起降戰機的發展。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冷戰的硝煙剛剛散去,美國空軍還在為F-22A產量的事情與美國國會爭執之際,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憑藉其獨特的政治資源,推動了新一代垂直起降戰機的發展。經過二十多年變遷後,這個原本由單一軍種發起的機型,蛻變成大名鼎鼎的F-35。而與此同時,中國航空工業也完成了技術突破,以令全球瞠目結舌的速度推出了殲-20隱身戰機,與F-35成為目前唯二正在量產的隱身戰機。正因為這種特殊局面,外界對這兩者究竟孰強孰弱一直爭論不休。

一般來說,同時期技術水平下,雙發重型和單發中型戰鬥機的實力差距是很明顯的。就如同F-16總是比不上同時代的F-15,米格-29也不如更重的蘇-27一樣,F-35按照常理應該也不是殲-20的對手,但兩者強弱之所以存在爭議,就是因為實際銷售和產量上的差距明顯。目前,美國國內三軍採購F-35總數達2400多架,另有16個國家簽訂了約1000架訂單,合計數量超過3400架。此外,當下已交付F-35近900架,包含F-35A(普通陸基型)、F-35B(垂直起降型)和F-35C(艦載型)。相比之下,殲-20目前公開的量產型號僅有殲-20A,服役數量大致在150到200架,短期內出口基本無望,預計全壽命周期生產數量不到1000架。

現役數量、出口規模、預期總量的全面大幅低於對手,是外界對F-35和殲-20認識差異的主要原因。再加上F-35稍顯科幻的垂直起降設計,以及參加過實戰檢驗的經歷,讓殲-20似乎有些相形見絀。然而,美制F-15在整個生產周期中,總產量不超過1500架,對外出口的國家一共只有6個。而同時期F-16總產量預計會超過4600架,直接採購和轉購的國家和地區在30個以上,儘管在裝備規模、出口數量上全面碾壓F-15,但恐怕沒有人會認為F-16強於F-15吧。

事實上,F-35項目真正優於殲-20的領域,其實是項目管理和對外宣傳。具體來說,F-35首次在戰鬥機領域實現了跨區域國際合作,並覆蓋艦載、陸基和垂直起降幾個型號,這是前所未有的成就,註定會在人類航空發展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此外,F-35對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腐蝕」,也意味著美國對這些國家的控制力度加深,甚至還能憑藉數億美元的高昂售價帶來巨大經濟收益。再加上美國對外宣傳中,大尺度公開F-35各種信息與壯觀的脈動生產線,給予外界「異常先進」的印象也就毫不出奇了。唯一的問題在於,項目成功並不意味著產品性能的優秀,F-35在政治、經濟方面雖然大獲成功,但卻在軍事性能方面拖了後腿。

戰鬥機作為一種高端軍事裝備,符合「越專注,越優異」的特性,這一點美制F-14艦載機表現得最為明顯。美國海軍在70年代畏懼蘇聯遠程轟炸機的巨大威脅,推出了F-14A加AIM-54「不死鳥」的組合,是當時唯一能在150千米距離攔截蘇聯轟炸機群的存在。這一技術在當時異常科幻,實際上在20多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才被F-15加AIM-120B的組合正式取代。從如今眼光來看,F-14A的問題很大,其搭載的AIM-54攔截距離雖遠,但機動過載和飛行速度有限,只能攔截轟炸機、偵察機等低速目標。但在那個時代,美國海軍就是希望F-14A具備在蘇聯轟炸機攻擊前進行攔截的能力,其他戰術任務自然由別的裝備來完成。這種目標唯一的專注性,是F-14A大獲成功的根本原因。

F-35項目的預期成果太多,嚴重分散的設計專注度,最終對其軍事性能造成了嚴重負面效果。其中,垂直起降性能的需求也就意味著,中部升力風扇將占據最黃金的機內空間,並增加了機身寬度;受制於現有科技水平,必須是單發設計才能滿足需求;為了滿足多用途作戰需求,機腹加厚以容納隱身彈倉,大大削弱了機動和隱身性能;尾部噴管為了遷就垂直起降,實際上已不具備典型的矢量控制機動。因此,外界看到的F-35任何一項其他成功,其實都是壓制F-35軍事性能的鎖鏈。相比之下,殲-20在發展時始終以應對域外隱身戰機為核心目標,心無旁騖地發展隱身時代空戰能力,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截然不同。

總結來說,F-35是一個自認天下無敵的高手隨意浪的結果,而殲-20是一支後進弱旅瞄準強者精心打造的成果,兩者的態度和預期目標的不同帶來的結果也就迥異。當然,由於殲-20目前僅僅存在於東亞,因此在殲-20輻射之外的區域,F-35還是非常成功的。特別是在歐洲,F-35的大量湧入是美國對這一區域地緣影響力的表現,而俄羅斯蘇-57的尷尬表現也不足以遏制F-35沿歐洲向東威懾的步伐。不過,F-35作為中型機的硬體劣勢和多目標帶來的性能揮霍,使其在面對殲-20時幾乎完全占不到優勢,早已不復早年F-15、F-22A的恐怖壓制力。

如果給一個定論,那就是F-35整個項目收益顯著強於殲-20,但其單機性能確實不如殲-20。更重要的是,中航工業在殲-20成功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雙發中型殲-35作為補充。相對稍低的性能和成本,卻達到了很好的平衡,也彌補了殲-20裝備數量偏少、難以出口、上艦調度差的不足,使得中航工業實際上通過兩種機型的組合,完成了在隱身時代的空中戰力布局。隨著未來殲-35的服役,其衍生的出口型號將逐漸擴大中國戰鬥機在全球的影響,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東亞,這將是F-35面對的又一項重大挑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