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法宗師——歷代書法人物之歐陽詢

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發佈 2024-03-26T15:42:43.473672+00:00

當代日本著名報紙《朝日新聞》的報頭題字,系歐陽詢的字體。中國現代書法教材中,歐體是其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

張國擎/文



引子

當代日本著名報紙《朝日新聞》的報頭題字,系歐陽詢的字體。

中國現代書法教材中,歐體是其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歐體的創立者歐陽詢精通八種書體,其楷書被稱為「翰墨之冠」。歐陽詢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確立漢字書體規範標準,並運用到國家教學之中。「結構大師」歐陽詢的書法造詣為世人推崇,他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在唐代,尤其是初唐時期,這四位的草書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孫過庭、張旭等人。其「歐體」楷書更是引領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頫)體,為書法史上第一字體。當今作為印刷字體、電腦字庫的「標準楷書」,亦是以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為範本。

早歲便知世多艱

歐陽詢祖父歐陽頠歷任使持節、都督衡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征南大將軍等要職。當時的衡州雖然在今湖南省衡陽市範圍內,卻長期管轄湖南全省、廣東北部和廣西東北部地區。歐陽詢的父親歐陽紇二十歲隨父從軍,驍勇善戰,後任都督交(交,指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今廣東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治所在今越南北寧,當時稱龍編)、廣等十九州諸軍事,及廣州刺史等職。天嘉中,南朝陳國任命歐陽紇為黃門侍郎、員外散騎常侍。在廣州經營十餘年,威蓋百越。

歐陽詢出生在廣州。出生的時間不足為奇,出生前後的故事,令人驚詫,有六朝志怪傳奇《補江總白猿傳》為據。說的是歐陽詢父親帶兵兩廣剿匪,不慎妻子被所謂「白猿」擄去。經過努力,歐陽紇殺死了「白猿」,救出妻子,「白猿」死前告訴歐陽紇,你的妻子已有孕在身,不要殺她的孩子,將來遇上聖帝,一定能光大他的宗族。歐陽紇記住了「白猿」的話,當妻子生下孩子後,雖然其貌醜陋,但還是善待這個孩子,精心撫養。

據考證,《補江總白猿傳》為後人所撰。時間大約在唐貞觀(636—641)期間或再往後些,也就是長孫無忌去世與歐陽詢去世前後。據《中國人名大辭典》(1921年6月版)記載:江總,字總持。陳朝著名大臣、文學家。陳後主時,江總升為僕射尚書令(宰相),不理政務,整日與後主游宴後庭,君臣昏亂,國家日益衰弱,以至滅亡。入隋後,拜上開府。隋開皇十四年(594)死於江都,時年七十六歲。

歐陽詢生於557年,正是侯景之亂時,江總隨父來到嶺南,與歐陽紇相識,正是歐陽紇因為生下歐陽詢頗為頭痛的時候。湖南長沙的歐陽紇,堂堂正正五官祥瑞的相貌,生下一個顴骨突出、眼窩深陷、臉部刀削的猴頭相的兒子,心裡很不痛快。歐陽紇有心想掐死這個孩子,但中年僅得此一子,「白猿」又留下話,便左右為難。正逢江總到來,推杯之際,江總知其難事,願意收留此孩子。

歐陽詢成了江總的義子。江總回朝廷時將歐陽詢帶回建康一起在京都生活。歐陽詢聰明,江總出入帝王身邊,好詩,善艷詞,幼小的歐陽詢在一邊耳濡目染,文采自然大進。

人稱歐陽詢書法「高顏值」,相貌卻欠佳,性格也不乏偏激。這麼一位「敏悟絕人」的名流才子,顏值卻跟不上。史書上說他「貌寢侻」(外形難看)。曾有外國使者慕名要見歐陽詢,唐太宗回覆:「彼觀其書,固謂形貌魁悟耶」,也就是感慨這些使者看了歐陽詢的字,還以為是威武雄壯的大帥哥寫的呢!

唐太宗經常以便宴形式招待百官,以籠絡情感。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提議不要太嚴肅,鼓勵大家可以開開玩笑,甚至不妨相互嘲弄一番,以活躍氣氛。在皇帝姐夫的授意下,長孫無忌先作詩嘲諷歐陽詢:「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歐陽詢不愧「敏悟絕人」,當即回敬道:「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只因心溷溷,所以麵團團。」是諷刺長孫無忌脖子粗短,髮辮直接覆蓋後背,挺著將軍肚連襠也撐開了,並進一步刻薄地攻擊長孫無忌內心昏沉骯髒(「溷」有骯髒之義),相由心生,所以長著一張大餅臉(見《國朝雜記》)。

眾人詫然,全場無聲。

唐太宗忍不住提醒歐陽詢適可而止:「汝豈不畏皇后問耶?」

此事發生在貞觀五年(631),則歐陽詢七十五歲,長孫無忌三十八歲。被年紀只有自己一半的人諷為「獼猴」,歐陽詢的憤怒也可以理解。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七年繪製「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時,原本有歐陽詢,因為他長相實在不佳,李世民狠心割愛。

歐陽詢十二歲時,遠在建康的皇帝陳頊聽信讒言,疑心歐陽紇有叛心,於太建元年(569),詔征他赴京任左衛車騎將軍,並要他接旨立即回京。八百里快騎傳旨使者系歐陽紇安插在宮中的耳目,將皇帝的用心透露給了歐陽紇。歐陽紇送走使者,考慮再三,決定據今廣州起兵反叛,舉兵攻衡州。第二年春,被車騎將軍章昭達所敗,被擒,執送京師,被殺。舉家上下僅歐陽詢一人因在江總家中而漏網,其餘悉數被誅。兩月後,皇太后駕崩,大赦天下。歐陽詢因此免死,逃過一劫,並由江總正式收養。歐陽詢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卻敏悟絕倫,過目不忘,讀書一目數行,而且非常勤奮。歐陽詢隨養父二十餘年,長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萬丈書法平地起

歐陽詢從父親將他送給江總起,就明白自己的與眾不同。當父親一族遭滿門抄斬時,他更清楚自己是朝廷罪犯留下的唯一兒子,能夠倖存下來,是養父的功勞。大凡這樣身份的孩子,從小就會面臨選擇,要麼為保一線血脈而苟且偷生,要麼內心燃燒著不滅的雄心,不願意碌碌無為地活著!只要有機會,定會向世人證明祖上那份榮耀與傳承,在自己手裡發揚光大。歐陽詢選擇了後者。在當時的條件下,進入朝廷做官有養父的關係是完全可以的。但歐陽詢明白,在養父的庇護下生存做官,與苟且偷生沒多少區別。考慮再三,歐陽詢選擇了文學與書法。

唐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中的重要歷史時期,一方面楷書經魏晉六朝的不斷演變,法度已臻成熟,體勢亦趨完備,氣骨剛健、端莊平正的優美楷書為世人推崇,以晉人之理而立法於唐,從而表現出一種理性的時代風格。另一方面在草書的書寫上,特別是狂草(大草),於理法中融入性情,以近似癲狂的即興創作,表現出極其浪漫的時代風格。這種法度森嚴的時尚楷書的領軍人物當推歐陽詢,不僅僅因其結構令人折服,其骨力的剛健、筆法的精到、結構的森嚴,堪為後世法度,歷代書家,莫不受其影響。

張懷瓘的《書斷》「妙品」中列唐人草書家(僅二人)即為歐陽詢、虞世南。朱長文的《續書品》、陳思的《書小史》和《宣和書譜》等書學著述的記載中,歐陽詢是草書高手。初唐時期的孫過庭、賀知章等人的草書,與張旭在用筆特點上都承襲了以歐陽詢為代表的「初唐四大家」的法度。中國書法史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人的楷法,以歐陽詢的結字筆法作為楷書的基礎,對今天的書法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歐陽詢何以能夠達到這樣的境地,其中有什麼奧秘呢?

首先,歐陽詢不是盲目地去臨摹古人,而是從理論上探求。謝安有句話:正書之美不囿形,讀得詩意思曠野。翻成現在的話就是說,你寫楷書,寫出的楷書(正書)作品,看出美來不算好,還要讓人讀出詩意,引人深思更廣闊的世界……

歐陽詢從王羲之、謝安往來札記中讀出許多感悟,他在讀大量書法札記中,對南朝書家王僧虔說的「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悟出楷書之難在神采,再結合謝安的「正書之美不囿形」,自然就有新的領悟。在江總身邊,他能夠比別人更有機會獲取前人對書法探究的成果。很快,他對書法的「形」,有了更深的認知:楷書之難不在「形」。他認為,「形」包括點畫橫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筆法和結構的準確;「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對書法的點畫橫豎要求具備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有力度的筆畫才是美。於是,楷書藝術成為一種「形神兼具」的高難度的挑戰。歐陽詢從中再創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險絕——別人不能也無法超越,只有歐陽詢才能有的「神」。結果就是人學:「似者死,學者生。」這裡所謂學,主要表現在出神入化。

在歐陽詢生活的時代,書法繪畫使用的紙,已經有各種質地的紙,統稱「縑楮」。其中最為名貴的當屬「縑帛」,一種與今天的絹相仿的絲織品,用於高檔書法繪畫。江總是朝廷高官,自然家中有這些高檔物品。但歐陽詢明白自己是寄人籬下,不敢動用家中的縑帛。歐陽詢一般都是在地上練習,在自己的書法被人譽為「險絕」時,他以笑話作答:什麼險絕,是腿走到淤泥里被硬殼擋住了,順勢腕力所致,出現了異峰,世上許多事,都出之偶然中的必然。

據《新唐書》記載,褚遂良曾問虞世南:「我的書法與歐陽詢比究竟孰優孰劣?」虞世南答道:「我聽說歐陽詢寫字從不選擇紙筆,而揮灑自如,你做得到嗎?」歐陽詢只要有練字的機會都不會放過,哪怕是牆上畫幾筆,地上戳幾下都行。這個做法直接影響了幾代人,如後來的顏真卿。

陳朝滅亡,歐陽詢北上入隋,他在北方的隋都(今西安)生活了近三十年。有一次隨江總外出,路過一處荒郊野外,在亂草叢中他發現西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一塊石碑,佇馬觀賞了很久都捨不得離去,後來竟席地而坐。江總催促再三才起身而行,走出幾里後,又返回來,繼續坐在碑前仔細觀看,體會索靖書法的妙處。江總催他時,他竟然要求江總停下住一晚再走。江總見他如此痴迷,便故意考他:索靖何人?歐陽詢脫口而出:三四百年前的大書法家,大書法家張芝姐姐的孫子,著有《索子》《草書勢》等著作。索靖善隸、行書,尤擅長章草,與書法家衛瓘齊名。他的草書學張芝,又有自己的風格,當時有謂:精熟至極,索靖不及張芝;而妙有餘姿,則張芝不及索靖。

當晚,父子倆回到了住處。歐陽詢徹夜難眠,想著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騎馬趕到石碑前,反覆揣摩,並鋪開紙,一筆一畫地臨摹。這一日,他乾脆就不回客棧了,找塊氈子席地而眠。江總愛子心切,也席地作陪。就這樣,父子倆在碑旁待了三天三夜,直到將索靖書法的筆法融會貫通,瞭然於胸,才高興地離去。後來他又廣泛學習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時吸取了當地一些書家的長處,再融入隸書筆意,形成「剛健險勁,法度森嚴」的書風。

在建康歸善寺前北市的街攤上,歐陽詢偶爾看到一本《指歸圖》的書法秘本。翻看很久,甚為喜歡,賣家看他愛不釋手,再觀其貌不揚,心裡掂不準是哪個府上的紈絝子弟?忖度再三,喊出高於市價千倍的價來試探歐陽詢:三百縑絹。

三百縑絹是什麼價?

依當時的價:每匹縑絹十兩銀,那就是三千兩白銀。是個巨大的數字。

歐陽詢不是生意人,也不會還價,但他知道賣家手裡的書是無價的,他決心要買。見貌變色的賣家更堅定了信心:反正你這醜八怪不會買……說完,一把從歐陽詢手裡奪回《指歸圖》,諒你也買不起。歐陽詢無語,只能低聲對他回了一句,請你留下,三天之內不來買,你再讓給別人。賣主回說,空口無憑:歐陽詢當場立據。歐陽詢回到家,翻箱倒櫃找整匹的縑絹,搜集半天,不足百匹。他只好等養父回來。那日,養父回家很遲,喝得酒醉如泥,嘔吐遍地,歐陽詢孝子一個,陪著家中用人親自照顧,待第二天養父酒醒,養母在江總旁訴說,歐陽詢一夜未合眼地如何侍候……江總問他有何事,他小心翼翼道出原委。江總不解,什麼書能值這個價?但看到歐陽詢的表情,咬咬牙答應,讓管家帶三百縑絹隨歐陽詢去把《指歸圖》買了回來。

賣主見真的有人要出三百縑絹,欣喜若狂;再問竟然是朝廷僕射尚書令(宰相)府上公子歐陽詢,頓時傻了眼。交易過後,賣主還歐陽詢字據,歐陽詢說,沒用了,留你做個紀念吧。管家一把奪過:公子,你的字比這冊子更值錢,他出五百縑,我都不給。賣家更是驚得自己打自己耳光,引得街人駐足。

回到家,江總自然是想看看這冊子何等的好。一看,驚呆了,連連喊,兒啊!這可是萬金難買的價值連城之物啊!接著,長嘆一聲:生不逢時,生不逢時啊!好在有人說過,兒當會遇聖帝,但願早日讓兒遇上,我天天燒高香……

原來這是一本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書法的啟蒙讀本。歐陽詢高價買回這一稀世珍本後高興得合不攏嘴,埋頭刻苦鑽研,日夜揣摹了一個多月,方有所悟。這時,江總問歐陽詢書寫可有大進?歐陽詢只能坦白告訴義父:初學王字,筆力總是險峻過之;今讀《指歸圖》,始知虞侍郎伯施筆至險峻而繞過的緣故了。

這恐怕是他自己學習古人書法的真實寫照。因而他「八體盡能,筆力勁險」,人們常以得到其尺牘文字為極大的榮幸,連高麗國也非常重視他的書法,曾經專門派使者來求書。

莫逆之交唐高祖

歐陽詢在建康五朝帝都里生活了近二十年,在江總的庇護下精研書法,書藝大進,但仕途黯淡。陳朝北降,歐陽詢已經是幾個孩子的父親,他隨著降臣們一起進入隋朝,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他遇到了李淵。

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他作為北周官宦子弟被襲封為唐國公。開皇元年(581),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隋帝楊堅的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楊堅特別親近器重李淵,任命他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當時的歐陽詢在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里任小吏,靠微薄俸祿,勉強能夠養活全家。那時,楊堅勵精圖治,朝廷上下蒸蒸日上,經常需要開展一些活動。作為皇帝身邊的李淵總是最先忙碌,他總能看到忙著完成文案、親自書寫告示與文件的歐陽詢。在李淵的眼裡,歐陽詢體態瘦削,行走舉止聳肩縮首,在宮中寂寂無名,但此人敏悟絕倫、才華橫溢。李淵感嘆:如此外表醜陋胸有才學的飽學之士,只有姨夫楊堅才能用,可見楊堅是位成大業的君主。處處以姨父楊堅為榜樣,李淵自然也喜歡上了歐陽詢。

一日,李淵請歐陽詢喝酒。歐陽詢知道李淵的身份,不敢前往,李淵左等右等等不到。第二天,朝會散後,李淵在殿角處輕喚歐陽詢過去,問他為何昨日不赴他的酒席。歐陽詢聽罷,怔了半天才吞吞吐吐說出原因,他是去了,看到酒鋪里有許多熟人,也有人議論說今天李淵不知請的誰?包了房間……我聽到這些話,想想自己的身份,傳出去一定會降低你的聲譽啊!這番話讓李淵聽了十分感動。

於是,在一個雨天,李淵隻身提著一壇陳年老酒,踏著木屐來到歐陽詢家。歐陽詢想不到李淵會到他家中,家中也沒備酒菜,夫人十分尷尬。望著四壁空空的清貧之境,李淵萬萬沒想到歐陽詢家境如此貧寒。李淵看到他家中僅有的桌子上鋪著紙筆,歐陽詢正在寫字,便樂呵呵地提醒,我們可以煮字下酒啊!兩人果然以書法下酒,李淵寫一字,歐陽詢評點,優,飲酒一盅;五個優,兩人共進一盅。後來,歐陽詢夫人實在看不下去,到鄰居家討了一把黃豆,又借了幾隻雞蛋,下地割了把韭菜,算是弄了兩三道菜。

飲至半醉,李淵請教歐陽詢:人說長得異相者有不可低估的前程,此話可准?歐陽詢說有一定的道理,但還需要後天自身的努力。您骨骼清奇,有非同常人的作為;就是成一國之主的事,在今天的亂世也不是不能,但需要穩健,您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有太丘道廣風範,但是……歐陽詢不再說下去。李淵站起來認真地說:明白你的意思了,請您告訴我「太丘道廣」的含義!歐陽詢沒想到李淵如此謙和,很是感動,心裡明白此人會有遠大前程,便告訴他,東漢陳寔善交結朋友,門路廣闊到了天下大道都通他那裡;道行很深的《易經》專家許劭說曹操乃「清平之世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他對曹操敢拒絕,卻不敢路過陳寔府前不登門拜訪,因為陳寔的氣場太厲害了。歐陽詢話鋒一轉說,對於你來說,太丘道廣有一半對您起積極作用,另一半則是害。願自愛,時刻不忘心中大志未酬,低調做事,約束舉止,方可成就!

李淵回朝後,通過獨孤皇后給歐陽詢提高了待遇,歐陽詢從此享有了七品官的俸祿。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歐陽詢任太常博士,正式當上七品官。歐陽詢非常清楚這主要是李淵的功勞。為了報答李淵這份情義,歐陽詢主動擔當了李淵幾個兒子府上的家教。但是動盪的歷史時期,像他這樣的朝官,還是身不由己的,特別是一些突然事件襲來時,他難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大業九年(613)春,隋煬帝楊廣徵伐高句麗,李淵負責在懷遠鎮督運糧草。這年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楊廣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省慶陽),兼知關右(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諸軍事。在此期間,李淵深感朝政岌岌可危,為防萬一,他廣交天下豪傑,暗中招兵買馬。有人將此事密報楊廣,引起楊廣猜疑。恰好楊廣巡行到他駐軍不遠的地區,便下旨命李淵去他巡行之地見駕,李淵身體有病沒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隨駕伴行。楊廣便問王氏:「你的舅舅怎麼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病得要死了嗎?」嚇得王氏無語可回,驚出一身冷汗,退出後見歐陽詢便悄悄說了此事。歐陽詢明白其中利害,書信一封,密送李淵。李淵收到信,只有八個字:「韜光逐藪,含章未曜」(韜光逐藪,指掩藏才能遊蕩於草野。含章未曜,指具備美質而不顯耀)。李淵明白楊廣已經洞察到他的目的,迅速調整自己,以放蕩飲酒、收受賄賂來自毀聲譽。

隋大業十一年(615),五十八歲的歐陽詢到灞橋送別去太原任職的李淵。比歐陽詢大九歲的李淵在朝中已經是與歐陽詢無話不說的「兄弟」。史書說李淵:「多次與歐陽詢遊歷(探討學問與朝事)。」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李淵問歐陽詢:聽說,皇帝讓你隨他去揚州,你身為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吏,正七品),哪有不隨皇上行動的,他祭祀隨時需要您啊!歐陽詢回答了一句話:「窮兵黷武,何須問天祭祖!余只盼兄長能夠使一把勁,摧朽木快快焚於烈火。」李淵深為吃驚,連連四下觀望,確信周圍無人,才抱拳道:若得兄言成吉,兄即為第一功臣。

鑑於父親的教訓,歐陽詢下跪泣訴:若得功祿累及家小,此事還請勿提為好。

登基後,李淵要給他賜官。歐陽詢嘆道:位高祿厚,那是常人的事,我只要有紙墨,即可維持全家,何須再費粟米!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大破竇建德於洛陽虎牢關(今河南省滎陽氾水鎮西北),生擒竇建德,歐陽詢也同時被李世民俘獲。李世民自然認識這位「老師」,親手給歐陽詢溫酒壓驚,快馬報給李淵。

李淵不忘舊情,立刻授歐陽詢為侍中(宰相待遇),歐陽詢在赴京路上就收到了聖旨,這年歐陽詢六十四歲。很快,也就是高祖武德五年(622),歐陽詢應詔與他人主持編撰《藝文類聚》。七年書成,歐陽詢撰寫序言。全書凡一百卷,分四十八部。此書徵引古籍達一千四百餘種,這些古籍後來大多散佚,多虧《藝文類聚》才保存了大量珍本。

此後,歐陽詢被授予給事中(官名,正五品上,為門下省要職,掌侍從規諫)的實職。隨著大唐的興旺,歐陽詢歷任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故被稱為「歐陽率更」,可謂苦盡甘來。

創立「歐體」

歐陽詢從三十二歲到六十一歲的光陰基本上是在大興(今西安)與洛陽度過的。在這段時間裡,他除了正常的朝廷事務外,其他時間和心思都用在了書法上。身處北方,自然受北派書風的影響,加上年少時浸淫王羲之等南派書法的「秀骨清相」,使他能夠在南北兩派之間「遊刃有餘」,最終還能夠不拘泥於先人規矩,博採眾家之長,將南北兩派的長處融為一體,以破膽奪氣的個性,創造出書法上獨特的「戈戟森然」筆勢的結構風格,被世人譽為「歐體」。

在「歐體」沒有出現前,世上還沒一款書體被賦予姓氏。秦代李斯創立秦代國體的書法篆體,被稱為「小篆」,並沒以李斯命名。漢代立國家書體為「隸」,只是「吏隸」們的書寫體,後稱「漢隸」。到了隋唐,歐陽詢開創了以姓冠名的字體,所以後人稱歐陽詢為「結構大師」也就自然而然了。

歐陽詢的「歐體」,自然有獨到的優勢。這個優勢除了個人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外部環境與條件。誰都明白,要想名垂青史,「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李斯能定下篆書為國書,因為有嬴政認同。歐陽詢能夠將楷體定形,因為有李淵熱捧!

「歐體」起步在隋朝,當時歐陽詢任隋朝太常寺內的太常博士,掌管祭祀,常與李淵見面。李淵好文學,兩人常談文學與書法,有時虞世南也會加入。三人共談,話題常常涉及「楷、行、草」書體。後人筆記中記載他們經常爭得面紅耳赤。比如一橫的書寫,歐陽詢認為:書寫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要有緩急情緒的感染,提筆,蘸墨、下紙均不能隨便。這些,虞世南與李淵一併贊成。但落到紙上這一筆向什麼地方走,爭議就複雜了。李淵認為,是橫就向右。歐陽詢說,不對,橫向右,筆應該向左爾後再向右,腕彎時筆使中鋒轉旋……歐陽詢的這番話,虞世南也不認同。

經過幾次試筆,李淵才肯定了歐陽詢的書寫,有點符合謝安那個完美書寫的要求。虞世南親手試筆,也認可了,肯定了這一筆的寫法。

歐陽詢再書下一筆,開始寫「折」。折法,折以成方,是歐體的主要筆法。「折」又分為右折和左折兩種。右折,引筆右行,至折角時以腕法將鋒提至字的右上角,以筆不離紙為度。然後迅速翻筆(今人作旋),筆鋒在紙面上作一暗圈,將鋒由陰面翻到陽面。緊接著順勢朝右下作點,稍一挫動筆鋒(調鋒後)再引筆下行。

虞世南順勢連試七八次,終於成功並肯定。李淵也連連誇讚。

歐陽詢又提議:我們再來左折。先引筆向下,至折角時以腕法將鋒提至豎的左下角,以不離紙為度。然後迅速側勢一翻,筆鋒在紙面上作一暗圈。翻筆後順勢朝右下切入作點,點後逐步頓挫筆鋒向右上挑出。筆未落硯,大家都擊掌稱讚!

虞世南提出,如果我們將每個字在篆隸楷行中的筆畫定下來,形成規矩,這就好比今日朝廷制定科舉制度一樣,多好。李淵立刻贊成,並建議由歐陽詢起草奏本,虞世南上呈,自己在姨夫楊堅邊上敲旁鼓。

大家有共識了,歐陽詢卻猶豫起來,覺得應當等時機成熟再上奏。歐陽詢先將基本筆畫的書寫格式敲定,爭取多一些人看看,提意見,完全成熟後,再呈給皇帝。

就這麼一件事,歐陽詢整整花去近三十年的時間來研究每個字的結構,形成了楷書的「歐體」,三十年中,楊堅和楊廣的隋朝都被取代了……入唐以後,「歐體」漸臻佳境。李世民從虞世南那裡聽說了「歐體」,主動提出要看看,才成全了今天的「歐體」。當然,那是以一篇書法文章《九成宮醴泉銘》的歐體楷書的登峰造極,讓李世民大開眼界的。

歐陽詢七十歲時,正值李世民登基,改年號貞觀。李世民這年九月做了皇帝,半個月後的一天,秋風氣爽,李世民在御花園設私宴請一群文學書法大家聚會。酒宴高潮時,李世民提出,自己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望眼欲穿,各位有什麼辦法能將這東西搞到,我與他平分江山。原本歡樂的宴會,被李世民這話攪得頓時冷場。當眾人明白這位新皇沒開玩笑時,這才認真起來。於是,都將眼光齊刷刷對著虞世南。

大家都希望虞世南開口,但冷場了好一陣子,虞世南就是不開口。還是魏徵站起來說話,他只是問李世民,在座的書法,有誰能與王羲之匹敵。眾人議論紛紛,自然只有門下省給事中大夫歐陽詢可以匹敵。魏徵然後說,皇上新開元,創貞觀盛世之端,請歐陽大夫書一幅《蘭亭集序》了卻皇上心願,王羲之真跡可慢慢覓尋……

我們今天看到的《歐陽詢書蘭亭記》,是唐太宗貞觀二年的。歐陽詢整整練了兩年,最後還是用他擅長的楷書寫成,可見其認真的態度。

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歐體」的特點。楷書兼用側鋒隸法,其特徵表現為點畫起筆、收筆、波撇、轉折、鉤趯之處常現稜角或露鋒。故其透出一種峻利沉著、斬釘截鐵的明快風格。

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摻和了六朝碑書,所以說他是在結構上廣采各家之長,重新按自己的思路進行了新的結構設計,人稱歐陽詢為楷書「結構大師」不為過。其特點表現為: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為便於學習,歐陽詢總結出「歐體」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之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

不善學「歐體」者,往往失之過猛,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圓」。所謂「不方不圓,亦方亦圓」,乃指歐字方圓兼容之特點。就用筆而言,自古有方圓之說,所謂「圓」則強調中鋒運筆,得其骨力;「方」則運用側鋒取妍,求得精神。圓筆中鋒源於「篆法」,方筆側鋒源於「隸法」。各種書法,除篆書外,隸、楷、行、草諸體都離不開側鋒用筆。實踐證明,書寫楷、行、草諸體,要達到筆筆中鋒是不可能,也沒有這個必要。「歐體」的特點,其核心還是後人總結得對: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也稱「率更體」)。其《九成宮醴泉銘》可謂歐體楷書的登峰造極之作。

名垂千秋

歷史上許多書家都想在書體上學李斯做到定「一尊之體」,但沒有人能夠做成李斯之二。獨獨歐陽詢做成了!究其原因,不外乎歐陽詢精通八種書法,自成一家,從結構上獨創「歐體」,為後人楷法之宗師,可見其藝術造詣之高妙。「歐體」書承「王書(王羲之)」,「風神嚴於智永(張懷瓘語)。這就使「歐體」具有戈戟森然之險勁,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於是,它與「虞(世南)體」之圓滑,「褚(遂良)體」之流動與「薛(稷)體」之瘦硬而被世人稱為「初唐四大家」。「初唐四大家」,歐陽詢排在第一,而後是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初唐四大家」情況各個不同。從書法傳承上講,虞世南有與王羲之家族交往的獨到優勢,在書法上自然比別人捷足先登。歐陽詢是被朝廷滿門抄斬的漏網之魚,根本談不上社會地位,除了是罪臣之後,甚至比一般百姓更為低下(「白猿」生的野種),他只能付出比一般人多十倍、百倍、千倍、萬倍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歷代成就書法大家歐陽詢絕對是靠勤奮奠定「初唐四大家」首尊之位的。褚遂良雖然小歐陽詢近四十歲,但褚遂良的父親褚亮在陳朝曾應陳後主召見,即席賦詩,任尚書殿中侍郎。

陳亡後褚亮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博士。入唐後為秦王府文學(同教官),貞觀元年(627),與虞世南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食有魚、行有車,館內輪流值宿,以備諮詢軍國大事。與虞世南、歐陽詢同朝為官,交誼甚好。在褚亮的影響下,褚遂良自然成為歐陽詢與虞世南書法事業的忠誠傳承者。史載:歐陽詢對願意向他學習書法者,有問必答,唯恐其不懂,所以有褚遂良向虞世南問自己書法與歐陽詢比較的話題。

薛稷出生在虞世南和歐陽詢去世之後。他成為「初唐四大家」,完全失去了面對面傳授的機會。但三位大師給後人留下的書法技藝理論書籍,是薛稷取之不盡的養分。

中國的書法理論,上承漢魏六朝,下啟宋元明清,故歷代諸家,無不取法唐人。取法唐人,以理論為先。歐陽詢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經驗,書法實踐聲名顯赫,形成獨具一格的書法理論。他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為我國書法理論的獨到建樹,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其中《八訣》與《用筆論》是講書法用筆的,《三十六法》是講書法結構的,《傳授訣》則是講如何臨摹的。

對於歐陽詢書藝特點之評說,歷來眾說紛紜。

但所有評家,對歐字筆力之險勁、結體之嚴整,可謂「共識」,而東坡「勁險刻厲」四字,實為精要的概括。

歐陽詢已經離開我們一千三百八十年了,他書寫的魏徵的《九成宮醴泉銘》成了天下第一楷書,「歐體」成為歷代科舉考試書寫的標準,成為中國人學習書法的入門規範。目前,九成宮遺址的考古發掘正在進行,「醴泉銘」中的「粉壁,塗泥」得到了印證。魏徵居高思危的思想和歐陽詢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及酣暢的書法呈現,成為中國歷史上書文同輝的典範。

(孟雲飛轉自《當代》 2021年第2期 P212-219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