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荷聯手圍堵中國,荷蘭攤牌:選擇站隊美國,看不出中國崛起了

國關大俠客 發佈 2024-03-26T19:07:43.243904+00:00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美國利用二戰從歐洲吸納了大量頂級科學家,幫助自己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直到現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美日荷搭建起「科技封鎖網」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美國利用二戰從歐洲吸納了大量頂級科學家,幫助自己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直到現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為了保住自己世界第一的寶座,美國針對中國構築了一條「科技封鎖網」,意在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競爭力。美國通過將中國的科技企業和高校列入「實體清單」,禁止向它們出口或使用美國的關鍵技術和軟體,如晶片、光刻機、EDA、Matlab軟體等。美國試圖在中國晶片與光刻機產業還未完全崛起之時,對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來一次「釜底抽薪」。但是僅憑美國一己之力還無法做到這件事,於是美國開始拉攏荷蘭、日本、韓國。

面對美國的號召,荷蘭表現得尤為積極。荷蘭近期宣布將對半導體技術和設備出口實施更多管制,並加入美國對華晶片出口管制的行列。荷蘭貿易部長列斯傑·施賴納馬赫爾在致立法者的一封信中表示,荷蘭政府考慮了「技術發展和地緣政治背景」 ,雖然她並沒有具體提及中國和荷蘭半導體設備主要供應商阿斯麥,但指出其中深紫外「DUV」光刻技術。還說「出於國家和國際安全考慮,有必要儘快控制這項技術。」她還表示其他歐盟國家應跟進荷蘭,採取一致立場,共同對中國封鎖高科技設備出口。看來;這次美國和歐洲準備搞一次大的圍堵中國的行動了。

對此,阿斯麥在上述聲明中回應稱,「此次進行的額外出口管制並不涉及所有浸沒式光刻機,而只適用於『最先進』系統。」另外,極紫外「EUV」光刻機銷售自2019年以來,對華為制裁風波中就已經停止了向中國出口。

而知情人士透露,這項計劃將阻止阿斯麥向中國出售另外三種型號深紫外光刻機,上述型號都屬於浸沒式DUV設備。由於這些即將出台的法規,阿斯麥將需要申請出口許可證才能裝運最先進的浸沒式DUV系統。

此外,據路透社報導,阿斯麥的承包商正在考慮把廠房設在東南亞國家,而不是中國。在荷蘭發展局的安排下,十多家科技公司高管下周將到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訪問,這些公司幾乎都是阿斯麥的承包商。這些公司可能進行的投資,是減少對中國「冒險」的更廣泛長期策略的一部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另一家規模較小、幾乎與阿斯麥同名的ASMI對華出口也將受限。在業務上,這家公司主要生產用於採用原子層沉積技術晶片的晶圓塗層設備。也是晶片產業的巨頭,其限制出口同樣會對中國產業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當然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拉幫結派搞封鎖了。就在1月底,美日荷三國就限制向中國出口一些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達成協議,將把美國於2022年10月採取的一些出口管制措施擴大到荷蘭阿斯麥、日本東京電子和尼康等公司。在美國將其出口管制新規推進至所謂盟友執行過程中,相關措施都將對涉及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發展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荷蘭首相攤牌:看不到中國崛起了

而在3月12日,荷蘭首相呂特更是在美國《政客》雜誌上發表的專欄文章中,宣稱他在新的全球秩序決戰中,選擇了華盛頓,而不是北京,尤其是科技競爭領域。他還說:「我看不出中國正在崛起」。他的這種觀點完全無視了中國在經濟、科技、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進步,也無視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和危機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任何試圖否認或阻礙這一事實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呂特的表態也反映了歐洲一些國家對美國的盲目追隨和對中國的敵意和偏見。這種做法不符合歐洲自身的利益和價值,也不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希望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能夠客觀看待中國,尊重中國的主權和發展道路,與中國開展平等和互利的合作,而不是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不過荷蘭畢竟受到美國的壓力和影響,尤其是在敏感技術領域,如晶片、5G等。美國一直在向歐洲施加政治和經濟的壓力,要求歐洲國家與美國保持一致,對抗中國的發展。荷蘭對中國的態度受到了所謂「間諜案」的影響。去年,荷蘭政府指控一名華裔荷蘭籍科學家向中國泄露了敏感信息,這引發了荷蘭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和恐懼。另外,荷蘭與美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有著共同的立場和利益,如烏克蘭問題、伊朗核問題等。荷蘭首相呂特在會見美國總統拜登時,表示支持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並譴責俄羅斯。

這些都反映了荷蘭首相呂特的短視和偏見,他無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他也沒有看到中歐之間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和互補性,而不是零和博弈或對抗。畢竟和平和發展才是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衝突和對抗必然會招致失敗。

總之,從我們中國的角度來看,應該堅決反對美國及其盟友的科技封鎖,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主權安全。也應該加快自主創新,提高核心技術的自給率和質量,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我們還應該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科技治理的公平和多元化。

關鍵字: